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阶段性测试(二)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阶段性测试(二)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阶段性测试(二)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  )
A.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该计划,使得西欧国家被美国控制,同时也遏制了苏联的扩张,故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时,要求学生对马歇尔计划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美苏握手结盟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冷战”中的对峙
【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冷战”中的对峙。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冷战”中的对峙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3.(2020九上·新昌月考)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有(  )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50--1952年土地改革后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所以③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B项①②④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及学生对相关相似知识点比较区分。掌握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解题的关键。
4.(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结合所学可知,“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分别是指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修建了三条入藏公路。
A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B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C项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符合题意;
D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2020九上·新昌月考)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2 000多年的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中国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国诞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伟大转折”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CD三项和“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分别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2020九上·新昌月考)新闻报刊见证时代变迁,刊登下列内容的四张报纸按发行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文革十年;两弹一星;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1957年,②反映的是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反映的是1976年10月将“四人帮”隔离审查,结束“文化大革命”,④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在1967年6月。据此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①④②③。
A项①④②③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7.(2020九上·新昌月考)著名的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功绩组合正确的是(  )
①孙中山——成功地领导了南昌起义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①错误;邓小平开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错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②正确;1927年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正确。
C项②③组合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功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8.(2020九上·新昌月考)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万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我国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万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是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求同存异方针与万隆会议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与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9.(2020九上·新昌月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  )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WTO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看出,6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到了70年代初期,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逐渐好转,因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BD三项都不是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尼克松访华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2020九上·新昌月考)在一篇有关某双百人物的报道中,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石油、大庆、铁人。请你判断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焦裕禄 D.王进喜
【答案】D
【知识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王进喜是题干描述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王进喜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的事迹。
二、非选择题
11.(2020九上·新昌月考)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宣传画一中的“大会”的出现与建国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方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宣传画二中的历史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宣传画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宣传画五中的场景,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变化:由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5)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本题考查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宣传画三反映的是大跃进的浮夸风;宣传画四“人民公社天天向上”反映的是1958年在农村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根据宣传画五中的”包干到户庆丰收”,联系所学知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本题考查学生对农村政策的调整遵循原则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变化:由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5)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为切入点,考查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掌握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
12.(2020九上·新昌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之间的关系。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节录
材料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节录
(1)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政府与美、日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2)中国对美国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什么?对日本做出过什么承诺?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对美国:提出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放弃战争赔款。
(3)提升了中国的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谈判”可以得出相同条件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这些条件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提出其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作的承诺是放弃战争赔款。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建正常化促使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故答案为:(1)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对美国:提出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放弃战争赔款。
(3)提升了中国的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阶段性测试(二)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  )
A.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2.(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美苏握手结盟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冷战”中的对峙
3.(2020九上·新昌月考)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有(  )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5.(2020九上·新昌月考)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2 000多年的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2020九上·新昌月考)新闻报刊见证时代变迁,刊登下列内容的四张报纸按发行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7.(2020九上·新昌月考)著名的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功绩组合正确的是(  )
①孙中山——成功地领导了南昌起义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0九上·新昌月考)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万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9.(2020九上·新昌月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  )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WTO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2020九上·新昌月考)在一篇有关某双百人物的报道中,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石油、大庆、铁人。请你判断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焦裕禄 D.王进喜
二、非选择题
11.(2020九上·新昌月考)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宣传画一中的“大会”的出现与建国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方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宣传画二中的历史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宣传画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宣传画五中的场景,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2.(2020九上·新昌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之间的关系。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节录
材料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节录
(1)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政府与美、日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2)中国对美国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什么?对日本做出过什么承诺?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该计划,使得西欧国家被美国控制,同时也遏制了苏联的扩张,故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时,要求学生对马歇尔计划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答案】D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
【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冷战”中的对峙。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冷战”中的对峙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3.【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50--1952年土地改革后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所以③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B项①②④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与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的共同之处及学生对相关相似知识点比较区分。掌握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结合所学可知,“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分别是指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修建了三条入藏公路。
A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B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C项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符合题意;
D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中国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国诞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伟大转折”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CD三项和“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分别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文革十年;两弹一星;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1957年,②反映的是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反映的是1976年10月将“四人帮”隔离审查,结束“文化大革命”,④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在1967年6月。据此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①④②③。
A项①④②③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7.【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①错误;邓小平开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错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②正确;1927年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正确。
C项②③组合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功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我国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万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是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求同存异方针与万隆会议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与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9.【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看出,6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到了70年代初期,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逐渐好转,因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BD三项都不是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尼克松访华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答案】D
【知识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王进喜是题干描述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王进喜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的事迹。
11.【答案】(1)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变化:由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5)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知识点】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本题考查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宣传画三反映的是大跃进的浮夸风;宣传画四“人民公社天天向上”反映的是1958年在农村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根据宣传画五中的”包干到户庆丰收”,联系所学知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本题考查学生对农村政策的调整遵循原则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变化:由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5)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为切入点,考查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掌握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
12.【答案】(1)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对美国:提出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放弃战争赔款。
(3)提升了中国的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谈判”可以得出相同条件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这些条件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提出其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作的承诺是放弃战争赔款。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建正常化促使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故答案为:(1)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对美国:提出在台湾撤军,不干涉中国内政。对日本:放弃战争赔款。
(3)提升了中国的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