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八上·嘉兴期中)《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下列哪一文明古国( )A.古代中国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2.(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的内容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 )司母戊鼎A.商朝文字B.商朝青铜器C.西周文字D.西周青铜器3.(2020八上·嘉兴期中)至于所谓“王臣”,在名义上诸侯确是周王的臣,事实上诸侯对王室只履行简单的几项义务,大致不过按期缴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王畿内的灾患而已。上述材料描述分封制的( )A.目的 B.作用 C.内容 D.演变4.(2019八上·温岭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5.(2017八上·常山期中)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6.(2020八上·嘉兴期中)下列有关古代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C.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学习东方D.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7.(2020八上·嘉兴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它试图……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为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这表明( )A.改革废除了贵族对部民的私有制B.改革颁行了租庸调制C.改革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D.改革使日本的土地归农民私有8.(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9.(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丞相,可能会见到的历史事件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太学 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④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⑤书同文,车同轨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10.1916年,朝鲜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一批蜀郡和广汉郡的竹木漆器,其最早的印记为西汉纪年。这说明了(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来往密切②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③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④朝鲜和蜀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0八上·嘉兴期中)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中央统一铸造货币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二、非选择题13.(2020八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材料二: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1)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判断这是哪一国家的哪一著名改革?(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经济上的内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改革给这一国家经济、政治带来怎样的变化?(4)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14.(2020八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材料二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三 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西汉初年,西汉无力抵挡匈奴的原因是什么?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汉朝政府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发生在汉朝哪一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西汉有能力击败匈奴?(3)昭君出塞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汉初对匈奴的政策看似与昭君出塞类似,但实际有很大区别,请你说说两者的区别。(5)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解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古巴比伦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巴比伦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青铜器应是该同学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朝青铜器,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即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付出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觐周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王作战。故材料描述分封制的内容。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内容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A【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之间不可以通婚;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虽然把持军政大权,但级别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5.【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可知,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理解。6.【答案】A【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还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使者。A项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正确,符合题意;B项古代战争在客观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错误,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C项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学习东方错误,古代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东西方文明相互学习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东方文明对西方的影响更大一些,不符合题意;D项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错误,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知道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不论哪种交流都是双方的,最终使得文明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7.【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改革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8.【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长城”“陇西”“东海”“南海”,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A项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的疆域,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秦朝疆域四至点。9.【答案】B【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铸造五铢钱。故①②③正确。④⑤是秦始皇时期的措施。B项①②③汉武帝时期可能会见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10.【答案】A【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来往密切,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①②理解正确。③④不能体现。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的对外交往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1.【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③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③错误。B项①②④从题干四方古印文能够得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内容。12.【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力,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不符合题意;B项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符合汉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不符合题意;C项抵御匈奴,巩固边防是秦始皇、汉武帝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符合题意;D项统一度、量、衡符合秦始皇而不符合汉武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需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13.【答案】(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分)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启示示例: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作为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大的责任感等。【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可知,这是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3)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中对土地的改革措施是: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效仿我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启示: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故答案为:(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分)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启示示例: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作为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大的责任感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4.【答案】(1)汉高祖刘邦。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朝将王昭君嫁给他。昭君出塞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汉初是在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与匈奴和亲,带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实际也没挡住匈奴的继续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动“和亲”,希望恢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也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5)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等。【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高帝”“匈奴”“白登”等信息判断是汉高祖刘邦。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人民流离失所,无力抵挡匈奴。白登之围以后,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白登之围的教训,觉得不能用武力同匈奴抗争,转而采取和亲的政策,并与匈奴签订互不侵犯的条约。(2)材料二描述的是汉武帝大规模出击匈奴,匈奴失去河西时的历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4)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因为汉国力弱,无法与匈奴对抗,便采取和亲政策,这是在汉弱匈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发动大规模对匈战役,极大打击了匈奴政权,而后匈奴分裂为三部,漠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后呼韩邪单于上书求亲,便有了昭君出塞,这是在汉强匈弱的情况下发生的。(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故答案为:(1)汉高祖刘邦。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朝将王昭君嫁给他。昭君出塞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汉初是在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与匈奴和亲,带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实际也没挡住匈奴的继续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动“和亲”,希望恢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也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5)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 / 1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八上·嘉兴期中)《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下列哪一文明古国( )A.古代中国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答案】B【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解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古巴比伦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巴比伦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的内容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 )司母戊鼎A.商朝文字B.商朝青铜器C.西周文字D.西周青铜器【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青铜器应是该同学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朝青铜器,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2020八上·嘉兴期中)至于所谓“王臣”,在名义上诸侯确是周王的臣,事实上诸侯对王室只履行简单的几项义务,大致不过按期缴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王畿内的灾患而已。上述材料描述分封制的( )A.目的 B.作用 C.内容 D.演变【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即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付出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觐周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王作战。故材料描述分封制的内容。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内容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019八上·温岭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答案】A【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之间不可以通婚;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虽然把持军政大权,但级别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5.(2017八上·常山期中)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答案】C【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可知,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理解。6.(2020八上·嘉兴期中)下列有关古代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C.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学习东方D.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答案】A【知识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还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使者。A项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正确,符合题意;B项古代战争在客观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错误,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C项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学习东方错误,古代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东西方文明相互学习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东方文明对西方的影响更大一些,不符合题意;D项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错误,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知道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不论哪种交流都是双方的,最终使得文明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7.(2020八上·嘉兴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它试图……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为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这表明( )A.改革废除了贵族对部民的私有制B.改革颁行了租庸调制C.改革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D.改革使日本的土地归农民私有【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改革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8.(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长城”“陇西”“东海”“南海”,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A项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的疆域,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秦朝疆域四至点。9.(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丞相,可能会见到的历史事件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太学 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④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⑤书同文,车同轨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铸造五铢钱。故①②③正确。④⑤是秦始皇时期的措施。B项①②③汉武帝时期可能会见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10.1916年,朝鲜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一批蜀郡和广汉郡的竹木漆器,其最早的印记为西汉纪年。这说明了(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来往密切②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③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④朝鲜和蜀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来往密切,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①②理解正确。③④不能体现。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的对外交往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1.(2020八上·嘉兴期中)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③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③错误。B项①②④从题干四方古印文能够得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内容。12.(2020八上·嘉兴期中)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中央统一铸造货币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力,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不符合题意;B项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符合汉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不符合题意;C项抵御匈奴,巩固边防是秦始皇、汉武帝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符合题意;D项统一度、量、衡符合秦始皇而不符合汉武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需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二、非选择题13.(2020八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材料二: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1)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判断这是哪一国家的哪一著名改革?(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经济上的内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改革给这一国家经济、政治带来怎样的变化?(4)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分)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启示示例: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作为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大的责任感等。【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可知,这是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内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3)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中对土地的改革措施是: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效仿我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启示: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故答案为:(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分)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工商业繁荣;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启示示例: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发展自己;适时改革,大胆创新;作为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大的责任感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4.(2020八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材料二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三 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西汉初年,西汉无力抵挡匈奴的原因是什么?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汉朝政府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发生在汉朝哪一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西汉有能力击败匈奴?(3)昭君出塞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汉初对匈奴的政策看似与昭君出塞类似,但实际有很大区别,请你说说两者的区别。(5)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答案】(1)汉高祖刘邦。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朝将王昭君嫁给他。昭君出塞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汉初是在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与匈奴和亲,带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实际也没挡住匈奴的继续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动“和亲”,希望恢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也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5)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等。【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高帝”“匈奴”“白登”等信息判断是汉高祖刘邦。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人民流离失所,无力抵挡匈奴。白登之围以后,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白登之围的教训,觉得不能用武力同匈奴抗争,转而采取和亲的政策,并与匈奴签订互不侵犯的条约。(2)材料二描述的是汉武帝大规模出击匈奴,匈奴失去河西时的历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4)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因为汉国力弱,无法与匈奴对抗,便采取和亲政策,这是在汉弱匈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发动大规模对匈战役,极大打击了匈奴政权,而后匈奴分裂为三部,漠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后呼韩邪单于上书求亲,便有了昭君出塞,这是在汉强匈弱的情况下发生的。(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故答案为:(1)汉高祖刘邦。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朝将王昭君嫁给他。昭君出塞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汉初是在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与匈奴和亲,带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实际也没挡住匈奴的继续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动“和亲”,希望恢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也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5)积极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和分裂行为作斗争;等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