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岭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19八上·萧山期中)古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表述错误的是( )A.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B.修建了宏大的金字塔C.医学发达D.发明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答案】D【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历、金字塔和医学发达都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公元前7至6世纪,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他们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ABC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埃及和代巴比伦文明,要求具备知识识记能力。2.(2020八上·温岭期中)北纬30度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三星堆等。此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应该是( )A.地理环境的影响 B.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文明交流的结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答案】A【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解析】【分析】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从自然条件看,北纬30度这条温度带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应该说是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它的降水相对比较丰沛,植物相对比较茂盛,温度也比较适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给,就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早期人类可以比较容易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文明和社会就容易在这个地带发展起来A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是题干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题干的能力。3.(2020八上·温岭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的阿育王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答案】B【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刹帝利。ACD三项都不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4.(2019八上·萧山期中)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真正目的是( )A.团结其他诸侯与王室对抗 B.抗击威胁中原的少数民族C.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 D.保护周王室,尊重周天子【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项团结其他诸侯与王室对抗错误,不符合题意,尊王攘夷”是指尊崇周天子,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而不是与王室对抗;B项抗击威胁中原的少数民族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是为了树立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不符合题意;C项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正目的,符合题意;D项保护周王室,尊重周天子错误,不符合题意,保护周王室,尽诸侯义务,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是为了树立在诸侯国中的威信,所以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其真正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目的,要求具备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春秋争霸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5.(2020八上·温岭期中)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诸侯”、“列国”有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吧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的“诸侯”、“列国”的产生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A项禅让制盛行于尧舜禹时期,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世袭制是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开始一直到清朝,不符合题意;D项分封制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诸侯”、“列国”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要求具备识记和分析题干的能力。6.(2020八上·温岭期中)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富国强兵”的是( )A.建立县制 B.承认土地私有C.奖励耕战 D.允许土地买卖【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秦国强盛起来;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因而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奖励耕战。A项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无紧密关联,不符合题意;BD两项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确立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无紧密关联,不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最能体现“富国强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0八上·温岭期中)如图所示“中华第一鼎”因为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它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体现以下哪个朝代工匠的智慧(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代的青铜文明。解题关键是知道商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8.(2020八上·嘉兴期中)下列国家中,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①古代埃及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罗马帝国 ④阿拉伯帝国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古埃及王国的疆域未曾地跨亚欧非三洲。C项②③④地跨亚非欧三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9.(2018八上·绍兴期中)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实行的政策不包括( )A.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B.编订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D.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ABD三项都是大化改新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不是大化改新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10.(2019八上·萧山期中)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可能来源于皮绳套,最先使用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中亚人,7世纪初由哪个民族传入欧洲(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突厥人 D.罗马人【答案】B【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镫在7世纪初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阿拉伯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外传,要求具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11.(2019八上·萧山期中)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最可能出自下列那本书( )A.《韩非子》 B.《论语》C.《道德经》 D.《孙子兵法》【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由题干“仁在其中矣”及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所以,此名句最有可能出自《论语》。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论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2.(2020八上·温岭期中)世界三大宗教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佛教一基督教一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一基督教一佛教C.佛教一伊斯兰教一基督教 D.基督教一伊斯兰教一佛教【答案】A【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A项佛教一基督教一伊斯兰教排列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排列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时间。13.(2019八上·萧山期中)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粮食,结账时应该使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A.刀币 B.铲币 C.秦半两 D.贝币【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以圆形方孔钱为国家统一货币。ABD三项均属于先秦时期的货币,不符合题意;C项秦半两是秦朝咸阳的商人结账时应该支付的货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14.(2019八上·萧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楚河汉界,比喻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结局( )A.项羽大败秦军 B.项羽战胜刘邦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答案】D【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A项项羽大败秦军与楚汉战争的结局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的结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15.(2020八上·温岭期中)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族经常南下骚扰和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曾率兵抗击匈奴的将领是( )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王昭君 ④蔡伦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C项①②曾率兵抗击匈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查西汉反击匈奴的相关知识,知道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是卫青和霍去病。二、非选择题16.(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曾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1)人们说图中AB两国是欧洲古典文明的两颗“明珠”,请说出A,B两国的名称。(2)这个她是谁?你怎么看待这一民主制度?(3)有个德国人曾说 :“B 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请你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希腊 ;罗马(2)她是 雅典;积极:这一民主制度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参政议政,民主制度成为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消极: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3)①武力:通过武力扩张,到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②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4世纪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促进基督教对外传播,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法律: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欧洲文明之源,要求具备读图识图与识记能力。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之源。所以,A是古希腊,B是古罗马。(2)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要求具备材料分析能力。联系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第二问需要联系雅典民主的实质和范围作答。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等重大问题,还有利于公民享有各种优惠权利;但它仍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政治权利。(4)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罗马帝国的扩张阐述“武力”的内涵;联系基督教的传播来阐述“第二次以宗教”的含义;联系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来解释“第三次以法律”。故答案为:(1)希腊 ;罗马。(2)她是雅典;制度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参政议政,民主制度成为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消极: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3)①武力:通过武力扩张,到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②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4世纪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促进基督教对外传播,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法律: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重点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知识。17.(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青年毛泽东曾评价这次变法:“……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管仲是如何扶助齐桓公实现“霸诸侯”的。(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此次改革中让新农民“喜”、旧贵族“悲”的分别是什么措施?(3)材料三中青年毛泽东评价的这次变法对该国当时及未来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4)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答案】(1)①管仲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商鞅变法。新农民喜的是: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旧贵族悲的是: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3)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①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管仲改革与齐桓公称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是商鞅变法。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农耕,奖励军功的措施让新农民“喜”,因为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让旧贵族“悲”,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贵族特权受到冲击。(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知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改革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要求综合分析归纳。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改革的重要性和坚持改革开放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①管仲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商鞅变法。新农民喜的是: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旧贵族悲的是: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3)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①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8.(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文明在传播、交流中得到发展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2)材料二中“最终导致的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联系材料二,指出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哪些新举措?(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关系。【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或在保存古希腊、古罗马文献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主要表现为: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重大变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从而推动变革成功。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改革主要是: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本题考查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求综合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这些说明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答案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或在保存古希腊、古罗马文献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和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19.(2020八上·温岭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秦朝(秦始皇) 西汉(汉武帝)政治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建立① 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经济 统一使用货币:② 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思想 采纳李斯建议,发布上焚书令,后又将40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即“③ ”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④ ”时代 特征 开创和推进⑤ 格局【答案】刺史制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据框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并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总之,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基业,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故答案为:刺史制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框表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秦始皇和汉武帝功绩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本题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20.(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淮书》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淮书》)材料三: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回答:(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 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在处理中央与王国的关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鼎盛时期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答案】(1)秦末农民战争(2)文景;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关键词“汉初只剩下五千户,他不称道这个地方繁荣”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景象。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2)由材料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包括,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反对奢华。(3)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促进了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答案为:(1)秦末农民战争。(2)文景;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1 / 1浙江省温岭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19八上·萧山期中)古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表述错误的是( )A.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B.修建了宏大的金字塔C.医学发达D.发明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2.(2020八上·温岭期中)北纬30度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三星堆等。此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应该是( )A.地理环境的影响 B.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文明交流的结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3.(2020八上·温岭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的阿育王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4.(2019八上·萧山期中)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真正目的是( )A.团结其他诸侯与王室对抗 B.抗击威胁中原的少数民族C.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 D.保护周王室,尊重周天子5.(2020八上·温岭期中)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诸侯”、“列国”有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6.(2020八上·温岭期中)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富国强兵”的是( )A.建立县制 B.承认土地私有C.奖励耕战 D.允许土地买卖7.(2020八上·温岭期中)如图所示“中华第一鼎”因为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它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体现以下哪个朝代工匠的智慧(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8.(2020八上·嘉兴期中)下列国家中,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①古代埃及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罗马帝国 ④阿拉伯帝国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9.(2018八上·绍兴期中)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实行的政策不包括( )A.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B.编订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D.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10.(2019八上·萧山期中)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可能来源于皮绳套,最先使用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中亚人,7世纪初由哪个民族传入欧洲(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突厥人 D.罗马人11.(2019八上·萧山期中)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最可能出自下列那本书( )A.《韩非子》 B.《论语》C.《道德经》 D.《孙子兵法》12.(2020八上·温岭期中)世界三大宗教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佛教一基督教一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一基督教一佛教C.佛教一伊斯兰教一基督教 D.基督教一伊斯兰教一佛教13.(2019八上·萧山期中)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粮食,结账时应该使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A.刀币 B.铲币 C.秦半两 D.贝币14.(2019八上·萧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楚河汉界,比喻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结局( )A.项羽大败秦军 B.项羽战胜刘邦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15.(2020八上·温岭期中)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族经常南下骚扰和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曾率兵抗击匈奴的将领是( )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王昭君 ④蔡伦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二、非选择题16.(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曾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1)人们说图中AB两国是欧洲古典文明的两颗“明珠”,请说出A,B两国的名称。(2)这个她是谁?你怎么看待这一民主制度?(3)有个德国人曾说 :“B 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请你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解释这句话的含义。17.(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青年毛泽东曾评价这次变法:“……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管仲是如何扶助齐桓公实现“霸诸侯”的。(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此次改革中让新农民“喜”、旧贵族“悲”的分别是什么措施?(3)材料三中青年毛泽东评价的这次变法对该国当时及未来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4)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18.(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文明在传播、交流中得到发展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2)材料二中“最终导致的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联系材料二,指出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哪些新举措?(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关系。19.(2020八上·温岭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秦朝(秦始皇) 西汉(汉武帝)政治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建立① 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经济 统一使用货币:② 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思想 采纳李斯建议,发布上焚书令,后又将40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即“③ ”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④ ”时代 特征 开创和推进⑤ 格局20.(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淮书》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淮书》)材料三: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回答:(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 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在处理中央与王国的关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鼎盛时期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历、金字塔和医学发达都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公元前7至6世纪,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他们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ABC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埃及和代巴比伦文明,要求具备知识识记能力。2.【答案】A【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解析】【分析】北纬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从自然条件看,北纬30度这条温度带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应该说是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它的降水相对比较丰沛,植物相对比较茂盛,温度也比较适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给,就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早期人类可以比较容易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文明和社会就容易在这个地带发展起来A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是题干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题干的能力。3.【答案】B【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刹帝利。ACD三项都不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4.【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项团结其他诸侯与王室对抗错误,不符合题意,尊王攘夷”是指尊崇周天子,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而不是与王室对抗;B项抗击威胁中原的少数民族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是为了树立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不符合题意;C项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正目的,符合题意;D项保护周王室,尊重周天子错误,不符合题意,保护周王室,尽诸侯义务,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是为了树立在诸侯国中的威信,所以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其真正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威信,争当霸主;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目的,要求具备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春秋争霸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5.【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吧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的“诸侯”、“列国”的产生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A项禅让制盛行于尧舜禹时期,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世袭制是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开始一直到清朝,不符合题意;D项分封制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诸侯”、“列国”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要求具备识记和分析题干的能力。6.【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秦国强盛起来;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因而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奖励耕战。A项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无紧密关联,不符合题意;BD两项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确立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无紧密关联,不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最能体现“富国强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代的青铜文明。解题关键是知道商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8.【答案】C【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古埃及王国的疆域未曾地跨亚欧非三洲。C项②③④地跨亚非欧三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9.【答案】C【知识点】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ABD三项都是大化改新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不是大化改新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10.【答案】B【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镫在7世纪初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阿拉伯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外传,要求具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11.【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由题干“仁在其中矣”及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所以,此名句最有可能出自《论语》。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论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2.【答案】A【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A项佛教一基督教一伊斯兰教排列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排列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时间。13.【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以圆形方孔钱为国家统一货币。ABD三项均属于先秦时期的货币,不符合题意;C项秦半两是秦朝咸阳的商人结账时应该支付的货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14.【答案】D【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A项项羽大败秦军与楚汉战争的结局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的结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15.【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C项①②曾率兵抗击匈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查西汉反击匈奴的相关知识,知道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是卫青和霍去病。16.【答案】(1)希腊 ;罗马(2)她是 雅典;积极:这一民主制度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参政议政,民主制度成为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消极: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3)①武力:通过武力扩张,到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②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4世纪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促进基督教对外传播,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法律: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欧洲文明之源,要求具备读图识图与识记能力。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之源。所以,A是古希腊,B是古罗马。(2)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要求具备材料分析能力。联系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第二问需要联系雅典民主的实质和范围作答。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等重大问题,还有利于公民享有各种优惠权利;但它仍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政治权利。(4)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罗马帝国的扩张阐述“武力”的内涵;联系基督教的传播来阐述“第二次以宗教”的含义;联系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来解释“第三次以法律”。故答案为:(1)希腊 ;罗马。(2)她是雅典;制度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参政议政,民主制度成为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消极: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3)①武力:通过武力扩张,到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②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4世纪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促进基督教对外传播,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法律: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重点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知识。17.【答案】(1)①管仲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商鞅变法。新农民喜的是: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旧贵族悲的是: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3)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①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管仲改革与齐桓公称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是商鞅变法。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农耕,奖励军功的措施让新农民“喜”,因为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让旧贵族“悲”,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贵族特权受到冲击。(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知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改革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要求综合分析归纳。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改革的重要性和坚持改革开放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①管仲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商鞅变法。新农民喜的是: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旧贵族悲的是: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3)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军队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①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8.【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或在保存古希腊、古罗马文献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主要表现为: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重大变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从而推动变革成功。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改革主要是: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本题考查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求综合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这些说明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答案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或在保存古希腊、古罗马文献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和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19.【答案】刺史制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据框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并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总之,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基业,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故答案为:刺史制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框表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秦始皇和汉武帝功绩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本题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20.【答案】(1)秦末农民战争(2)文景;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关键词“汉初只剩下五千户,他不称道这个地方繁荣”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景象。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2)由材料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包括,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反对奢华。(3)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促进了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答案为:(1)秦末农民战争。(2)文景;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岭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岭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