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六)(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六)(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六)(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
A.15°W,25°N B.15°W,35°N
C.15°W,25°S D.165°E,20°N
【答案】A
【知识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A符合题意;
B位于中纬度,故排除
C位于南半球,故排除;
D位于西半球,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图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正确理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的划分即可。
2.(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图是卫星甲和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
A.无法确定 B.甲等于乙 C.甲大于乙 D.甲小于乙
【答案】D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可知,甲图的区域跨度为5个经度和5个纬度的区域,乙图的乏味是10个经度和10个纬度的区域,因此甲的区域小于乙,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仪的判读,难度不大。
3.(2020七上·嘉兴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决定周末到附近山区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该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下题。
(1)假如在图中某地宿营,一般不能选择甲处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B.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位于河谷,山洪威胁大 D.位于陡崖,山石崩塌威胁大
(2)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山顶的海拔在900米以上
B.甲处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C.乙处可能会发育河流
D.丙处位于山谷,坡度大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等高线重合,是悬崖,不适合宿营。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说法排除。
(2)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等高距是100米。
A山顶的海拔在800-900,故排除;
B两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高于100米,故排除;
C等高线往高处突出,是山谷,可能形成河流;
D丙处等高线往低处突出,是山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不大,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难度不大,学会如何研读地形图是关键。
4.(2020七上·嘉兴期末)历史书籍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限定。下列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有(  )
①赤壁之战 ②武王伐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焚书坑儒 ⑤蔡伦改进造纸术 ⑥佛教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①是三国时期的,故排除。⑤是东汉时期的,故排除。⑥是公元1世纪,故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有关内容,难度不大,准确识记其记载的时间范围,知道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即可。
5.(2019八上·天台月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时引用了于谦的《咏煤炭》诗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总书记的抱负和情怀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儒家强调“仁”。“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儒家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所以习总书记的抱负和情怀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儒家的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思想。
ACD三项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要灵活运用百家争鸣思想。
6.(2020七上·嘉兴期末)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我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中正确的是(  )
A.前秦军心涣散——淝水之战后北方混乱
B.纣王昏庸无道——牧野之战后夏朝灭亡
C.袁军不习水性——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
D.曹军士兵众多——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胜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说法正确;
B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故排除;
C官渡之战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不是水战,故排除;
D赤壁之战中曹军打败,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上的重要战役,能准确识记有关事件,采用排除法即可。
7.(2020七上·嘉兴期末)“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长期动乱时代”的是(  )
A.齐桓公率先称霸诸侯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 D.鉴真东渡求取佛法
【答案】C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动乱的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殳春秋时期,故排除;
B是汉朝,故排除;
C符合题意;
D是唐朝,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难度较小,根据选项确定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即可。
8.(2020七上·嘉兴期末)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初步得到开发
C.北方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北方,故A、C、D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经济中心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即可。
9.(2020七上·嘉兴期末)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请将下列成语典故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约法三章 ②草木皆兵 ③破釜沉舟 ④三顾茅庐 ⑤揭竿而起
A.①③②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和③是楚汉战争时期,②是东晋时期,④是三国时期,⑤是秦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史知识,难度略大,需要熟悉成语典故背后的历史事件。
10.(2019八上·余姚期末)汉武帝规定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为列侯”。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监察制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题干反映的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
11.(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顾恺之——《洛神赋图》
C.贾思勰——《天工开物》
D.郦道元——《水经注》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的作品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作品。故C说法有误。A、B、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化,难度不大,正确识记即可。
二、非选择题。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小华跟随户外旅游团攀登了向阳峰。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向阳峰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该区域多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 6 10 17 22 25 28.5 28 23 18 11 6
降水(mm) 30 63 96 137 166 189 209 120 76 73 55 42
(1)读图,甲地的地形类型是   。傍晚,小华登上了向阳峰,看到阵阵炊烟从甲城镇飘向自己所在的位置,当时的风向是   风。
(2)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小华到达B地时测得气温为25℃,推断此时C地气温为   ℃(仅考虑地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并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该气候特点。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坝址选在D处。请你帮助分析在这里修建水库对改善当地自然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盆地;东南
(2)23.2
(3)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均温28.5℃,1月均温4℃,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7月降水209mm,1月降水30mm,全年降水量多达100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4)利: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发展养殖业;缓解当地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等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是盆地。根据图示信息,该图采用的是指向标定向法,从甲镇飘香向阳峰,从东南吹向西北,故该风向是东南风。
(2)根据图是信息可知,B地的海拔是300,C地的海拔是600,两地的温度差为1.8℃。B地的温度是25℃,C地的温度比B地低1.8℃。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D处修建水库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也可以发展养殖业。
故答案为:(1)盆地、东南
(2) 23.2
(3) 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均温28.5℃,1月均温4℃,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7月降水209mm,1月降水30mm,全年降水量多达100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4)利: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发展养殖业;缓解当地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略大,需要从题意中获取有用信息。
13.(2020七上·嘉兴期末) 在农耕文明时代,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有修改)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的农业工具和技术是如何推动农业发展的?
(3)指出材料三中图示农具模型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导致材料一中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的原因。
【答案】(1)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直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全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材料二中的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 大量荒地的开垦,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图示的农具叫翻车。根据材料三可知,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 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直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
(2)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 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难度适中,注重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六)(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
A.15°W,25°N B.15°W,35°N
C.15°W,25°S D.165°E,20°N
2.(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图是卫星甲和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
A.无法确定 B.甲等于乙 C.甲大于乙 D.甲小于乙
3.(2020七上·嘉兴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决定周末到附近山区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该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下题。
(1)假如在图中某地宿营,一般不能选择甲处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B.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位于河谷,山洪威胁大 D.位于陡崖,山石崩塌威胁大
(2)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山顶的海拔在900米以上
B.甲处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C.乙处可能会发育河流
D.丙处位于山谷,坡度大
4.(2020七上·嘉兴期末)历史书籍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限定。下列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有(  )
①赤壁之战 ②武王伐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焚书坑儒 ⑤蔡伦改进造纸术 ⑥佛教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2019八上·天台月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时引用了于谦的《咏煤炭》诗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总书记的抱负和情怀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6.(2020七上·嘉兴期末)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我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中正确的是(  )
A.前秦军心涣散——淝水之战后北方混乱
B.纣王昏庸无道——牧野之战后夏朝灭亡
C.袁军不习水性——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
D.曹军士兵众多——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胜
7.(2020七上·嘉兴期末)“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长期动乱时代”的是(  )
A.齐桓公率先称霸诸侯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 D.鉴真东渡求取佛法
8.(2020七上·嘉兴期末)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初步得到开发
C.北方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9.(2020七上·嘉兴期末)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请将下列成语典故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约法三章 ②草木皆兵 ③破釜沉舟 ④三顾茅庐 ⑤揭竿而起
A.①③②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10.(2019八上·余姚期末)汉武帝规定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为列侯”。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监察制
11.(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顾恺之——《洛神赋图》
C.贾思勰——《天工开物》
D.郦道元——《水经注》
二、非选择题。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小华跟随户外旅游团攀登了向阳峰。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向阳峰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该区域多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 6 10 17 22 25 28.5 28 23 18 11 6
降水(mm) 30 63 96 137 166 189 209 120 76 73 55 42
(1)读图,甲地的地形类型是   。傍晚,小华登上了向阳峰,看到阵阵炊烟从甲城镇飘向自己所在的位置,当时的风向是   风。
(2)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小华到达B地时测得气温为25℃,推断此时C地气温为   ℃(仅考虑地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并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该气候特点。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坝址选在D处。请你帮助分析在这里修建水库对改善当地自然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3.(2020七上·嘉兴期末) 在农耕文明时代,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有修改)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的农业工具和技术是如何推动农业发展的?
(3)指出材料三中图示农具模型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导致材料一中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A符合题意;
B位于中纬度,故排除
C位于南半球,故排除;
D位于西半球,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图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正确理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的划分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可知,甲图的区域跨度为5个经度和5个纬度的区域,乙图的乏味是10个经度和10个纬度的区域,因此甲的区域小于乙,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仪的判读,难度不大。
3.【答案】(1)D
(2)C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等高线重合,是悬崖,不适合宿营。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说法排除。
(2)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等高距是100米。
A山顶的海拔在800-900,故排除;
B两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高于100米,故排除;
C等高线往高处突出,是山谷,可能形成河流;
D丙处等高线往低处突出,是山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不大,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难度不大,学会如何研读地形图是关键。
4.【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①是三国时期的,故排除。⑤是东汉时期的,故排除。⑥是公元1世纪,故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有关内容,难度不大,准确识记其记载的时间范围,知道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儒家强调“仁”。“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儒家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所以习总书记的抱负和情怀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儒家的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思想。
ACD三项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要灵活运用百家争鸣思想。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说法正确;
B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故排除;
C官渡之战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不是水战,故排除;
D赤壁之战中曹军打败,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上的重要战役,能准确识记有关事件,采用排除法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动乱的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殳春秋时期,故排除;
B是汉朝,故排除;
C符合题意;
D是唐朝,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难度较小,根据选项确定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北方,故A、C、D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经济中心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和③是楚汉战争时期,②是东晋时期,④是三国时期,⑤是秦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史知识,难度略大,需要熟悉成语典故背后的历史事件。
10.【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题干反映的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的作品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作品。故C说法有误。A、B、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化,难度不大,正确识记即可。
12.【答案】(1)盆地;东南
(2)23.2
(3)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均温28.5℃,1月均温4℃,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7月降水209mm,1月降水30mm,全年降水量多达100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4)利: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发展养殖业;缓解当地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等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是盆地。根据图示信息,该图采用的是指向标定向法,从甲镇飘香向阳峰,从东南吹向西北,故该风向是东南风。
(2)根据图是信息可知,B地的海拔是300,C地的海拔是600,两地的温度差为1.8℃。B地的温度是25℃,C地的温度比B地低1.8℃。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D处修建水库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也可以发展养殖业。
故答案为:(1)盆地、东南
(2) 23.2
(3) 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均温28.5℃,1月均温4℃,说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7月降水209mm,1月降水30mm,全年降水量多达100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4)利: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发展养殖业;缓解当地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略大,需要从题意中获取有用信息。
13.【答案】(1)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直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全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材料二中的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 大量荒地的开垦,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图示的农具叫翻车。根据材料三可知,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 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直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
(2)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 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难度适中,注重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