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四)(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嘉兴期末) 2022 年第 24 届冬季奥运会将由北京与张家界联合举办,读“世界滑雪场分布示意图”,完成小题。图:世界大洲大洋图(局部)(1)AB 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德雷克海峡(2)AB 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北冰洋C.大西洋、北冰洋 D.印度洋、太平洋【答案】(1)C(2)C【知识点】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北美洲,B是亚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2)据图可知,两大洲共同濒临的海洋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故答案为:(1)C(2)C【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学会读图即可。2.(2020七上·嘉兴期末)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下列属于发达国家的有( )①美国 ②中国 ③日本 ④印度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答案】D【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国家的分类,难度较小,能正确识记即可。3.(2020七上·嘉兴期末)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①盘古 ②黄帝 ③女娲 ④炎帝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先祖的有关知识,难度较小,正确识记即可。4.(2020七上·嘉兴期末)《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符合题意的是A。B、C、D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早期文明,难度较小,正确识记即可。5.(2020七上·嘉兴期末)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C.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重要资料,故A、B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C说法正确。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D说法有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有关知识,难度较小,正确识记有关信息即可。6.(2020七上·嘉兴期末)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信息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它明确规定了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故B说法正确。夏朝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A排除;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的作用,难度较小,根据材料判断所述内容即可。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奴隶制早期国家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百姓赋税繁重,受酷刑残害;周厉王、周幽王与民争利,朝政腐败。题干中的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是此类题的难点。8.(2020七上·嘉兴期末)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C.牛耕得到推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难度较小,熟记其意义即可。9.(2020七上·嘉兴期末)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稳固自己的统治C.改善民生 D.完善经济制度【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根本目的”和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其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故B说法正确,A、C、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统治者的统治目的,难度较小,需要明确的是统治者的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巩固统治。10.(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的叙述,都是( )①以曹操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②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故①排除。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③说法有误。②和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难度不大,采用排除法即可。11.(2020七上·嘉兴期末)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是(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社会变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经济南移的步伐③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④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术——为文化传播的创造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故②说法有误。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为今天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故③说法有误。①和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史论结合的能力,难度不大,需要正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二、非选择题。12.(2020七上·嘉兴期末)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气候资料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图1: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图2:某地气候资料图(1)指出图1河流甲乙段的流向。并根据图1信息概括该地城镇和村庄分布的共同特点。(2)结合图2信息,简要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3)运用图中信息(如:地形、河流、气温、降水、村镇等)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答案】(1)由西北流向东南;沿河分布(或河流沿岸)。(2)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3)该区域地势西高东低,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或年降水丰沛,使当地河流水量丰富;或全年气温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结冰;河流或地形影响村庄、城镇分布等。【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河段的流向是甲流向乙,该图采用的一般定向法,因此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村庄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图是气温降水图,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围绕气候角度展开。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年降水两充足,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形影响河流的走向、气温影响了河流的特点,河流影响了村镇的分布。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影响了人文环境。故答案为(1) 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2)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3) 该区域地势西高东低,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或年降水丰沛,使当地河流水量丰富;或全年气温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结冰;河流或地形影响村庄、城镇分布等。【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难度略大,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有关结论,重视归纳概括能力。13.(2020七上·嘉兴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百度网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摘自部编七上《中国历史》教材(1)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导致“家给人足”、“勇于公战”的措施。并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并简要概括其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哪家思想?(4)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案】(1)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社会变革。(2)家给人足: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战∶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赐土地;影响:使奏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3)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4)社会急剧变化(变革)引发思想领域活跃的局面(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这一变化过程引发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说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 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说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对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的举措有奖励农耕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的影响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3)“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其影响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采纳了法家的思想。(4)材料一反映的是诸侯争霸,材料三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是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故答案为:(1) 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社会变革(2) 家给人足: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战∶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赐土地;影响:使奏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3) 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4) 社会急剧变化(变革)引发思想领域活跃的局面(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这一变化过程引发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难度略大,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且需要准确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四)(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嘉兴期末) 2022 年第 24 届冬季奥运会将由北京与张家界联合举办,读“世界滑雪场分布示意图”,完成小题。图:世界大洲大洋图(局部)(1)AB 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德雷克海峡(2)AB 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北冰洋C.大西洋、北冰洋 D.印度洋、太平洋2.(2020七上·嘉兴期末)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下列属于发达国家的有( )①美国 ②中国 ③日本 ④印度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3.(2020七上·嘉兴期末)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①盘古 ②黄帝 ③女娲 ④炎帝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2020七上·嘉兴期末)《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2020七上·嘉兴期末)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C.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6.(2020七上·嘉兴期末)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奴隶制早期国家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8.(2020七上·嘉兴期末)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C.牛耕得到推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9.(2020七上·嘉兴期末)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稳固自己的统治C.改善民生 D.完善经济制度10.(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的叙述,都是( )①以曹操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②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1.(2020七上·嘉兴期末)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是(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社会变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经济南移的步伐③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④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术——为文化传播的创造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二、非选择题。12.(2020七上·嘉兴期末)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气候资料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图1: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图2:某地气候资料图(1)指出图1河流甲乙段的流向。并根据图1信息概括该地城镇和村庄分布的共同特点。(2)结合图2信息,简要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3)运用图中信息(如:地形、河流、气温、降水、村镇等)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13.(2020七上·嘉兴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百度网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摘自部编七上《中国历史》教材(1)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导致“家给人足”、“勇于公战”的措施。并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并简要概括其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哪家思想?(4)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C(2)C【知识点】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北美洲,B是亚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2)据图可知,两大洲共同濒临的海洋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故答案为:(1)C(2)C【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学会读图即可。2.【答案】D【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国家的分类,难度较小,能正确识记即可。3.【答案】B【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先祖的有关知识,难度较小,正确识记即可。4.【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符合题意的是A。B、C、D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早期文明,难度较小,正确识记即可。5.【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重要资料,故A、B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C说法正确。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D说法有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有关知识,难度较小,正确识记有关信息即可。6.【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信息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它明确规定了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故B说法正确。夏朝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A排除;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的作用,难度较小,根据材料判断所述内容即可。7.【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百姓赋税繁重,受酷刑残害;周厉王、周幽王与民争利,朝政腐败。题干中的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是此类题的难点。8.【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难度较小,熟记其意义即可。9.【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根本目的”和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其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故B说法正确,A、C、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统治者的统治目的,难度较小,需要明确的是统治者的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巩固统治。10.【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故①排除。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③说法有误。②和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难度不大,采用排除法即可。11.【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故②说法有误。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为今天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故③说法有误。①和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史论结合的能力,难度不大,需要正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12.【答案】(1)由西北流向东南;沿河分布(或河流沿岸)。(2)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3)该区域地势西高东低,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或年降水丰沛,使当地河流水量丰富;或全年气温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结冰;河流或地形影响村庄、城镇分布等。【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河段的流向是甲流向乙,该图采用的一般定向法,因此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村庄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图是气温降水图,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围绕气候角度展开。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年降水两充足,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形影响河流的走向、气温影响了河流的特点,河流影响了村镇的分布。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影响了人文环境。故答案为(1) 翻车;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或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2)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3) 该区域地势西高东低,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或年降水丰沛,使当地河流水量丰富;或全年气温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结冰;河流或地形影响村庄、城镇分布等。【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难度略大,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有关结论,重视归纳概括能力。13.【答案】(1)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社会变革。(2)家给人足: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战∶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赐土地;影响:使奏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3)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4)社会急剧变化(变革)引发思想领域活跃的局面(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这一变化过程引发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说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 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说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对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的举措有奖励农耕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的影响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3)“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其影响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采纳了法家的思想。(4)材料一反映的是诸侯争霸,材料三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是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故答案为:(1) 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社会变革(2) 家给人足: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战∶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赐土地;影响:使奏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3) 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4) 社会急剧变化(变革)引发思想领域活跃的局面(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这一变化过程引发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难度略大,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且需要准确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四)(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四)(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