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苍南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法治第二次月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苍南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于( )A.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B.距今约 170 万年C.距今约 70 万年 D.距今约 20 万年【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距今约 170 万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史实。2.(2020七上·苍南月考)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应是( )A.云南省的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龙骨山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浙江余姚河姆渡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AB两项不会农业种植,不符合题意;C项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居民会种植粟,不符合题意;D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应是他参观的地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3.(2020七上·苍南月考)《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哪个时期( )A.炎帝黄帝 B.元谋人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炎帝黄帝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远古传说,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4.(2020七上·苍南月考)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青铜文化是古代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左图),四羊方尊(右图)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铸造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代的青铜器,要求具备识别历史图片的能力。5.(2020七上·苍南月考)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人的典册主要指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惟殷(商)先人,有典有册”的意思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针对殷商的历史可知,当时的书籍就是龟甲和兽骨。A项是甲骨文,符合题意;BD两项为青铜器,不符合题意;C项为竹简,晚于商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6.(2020七上·苍南月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当时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的最主要原因。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0七上·苍南月考)“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A项都江堰是题干对联赞美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工程,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8.(2020七上·苍南月考)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他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主张“仁”“礼”,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韩非的思想,要求识记基础史实。9.(2020七上·苍南月考)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时,刘邦采取斗智不斗力的战略方针,暗中派韩信东渡黄河的同时,长期把项羽兵力牵制在荥阳,迫使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西为汉,东为楚”。鸿沟于是成了楚汉的边界。历史把这一战争称之为(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楚汉之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10.(2020七上·苍南月考)如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小题(1)图中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北向南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向西(2)乙处果树林位于( )A.山谷 B.山脊 C.山峰 D.陡崖【答案】(1)A(2)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本题采用经纬网定向法。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由东北向西南。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乙处果树林位于山脊。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11.(2020七上·苍南月考)小薇在北京动物园游览时,看到了下面两幅地图。请你帮她做出正确的判断( )A.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B.图乙表示的范围大C.动物园在北京城区的东北方向 D.图甲的比例尺更小【答案】D【知识点】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甲的比例尺小,图乙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范围也越小。根据一般定向法可知,动物园在北京城区的西北方向。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12.(2020七上·苍南月考)在比例尺 1: 10000。的地图中,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 5 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 )A.5 千米 B.50 千米 C.500 千米 D.0.5 千米【答案】D【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10000=5厘米: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000厘米 =0.5千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3.(2020七上·苍南月考)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原一般用什么颜色表示( )A.绿色 B.蓝色 C.黄色 D.白色【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上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上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在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二、非选择题14.(2020七上·苍南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A ,B ,C 。(2)图中甲村在丙村的 方向。(3)图中东湖 EF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 米。(4)三村适于栽种果树的是 ,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 。(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 D,哪条线路更容易?为什么?【答案】(1)鞍部;山峰;山谷(2)西北(3)400(4)乙;丙(5)从丙村登山更容易。因为从丙村上山比从甲村上山的等高线疏,表明坡度更缓些,所以上山更容易 (意思对即可)【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特点可知,A是鞍部,B是山峰,C山谷。(2)、根据一般定向法判断,图中甲村在丙村的西北方向。(3)、图中东湖 EF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4)、三村适于栽种果树的是乙,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丙。(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 D,从丙村登山更容易。因为从丙村上山比从甲村上山的等高线疏,表明坡度更缓些,所以上山更容易 (意思对即可)【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5.(2020七上·苍南月考)读材料,问答下列题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宣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 为核心。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一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一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现代化国家的治国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答案】(1)思想:“仁”和“礼”。(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和“礼”。(2)材料二反映的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和人才,激化了社会矛盾。(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根据材料四中的“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见现代化国家的治国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有所继承,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故答案为:(1)思想:“仁”和“礼”。(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6.(2020七上·苍南月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读下图回答:材料二: 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根据材料二回答:(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2)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3)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什么官职?(4)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答案】(1)秦朝;公元前221年。(2)答:郡县制;法家。(3)推恩令;刺史(4)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统一全国的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材料一中,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主张。(3)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刺史这一官职。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4)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答案为:(1)秦朝;公元前221年。(2)郡县制;法家。(3)推恩令;刺史。(4)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的统一、秦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掌握秦的统一、秦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相关知识。17.(2020七上·苍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二《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路,“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材料三《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使者、招募商人出海贸易,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徐闻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盂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卡)。(1)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史实。(2)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3)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商路开通的共同作用。【答案】(1)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2)材料一中的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材料二中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3)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据材料二联系所学可知,从长安(城市名)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最终到达(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在古代称为丝绸之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汉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2)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海陆两条丝绸之路都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2)材料一中的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材料二中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3)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浙江省苍南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法治第二次月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苍南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于( )A.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B.距今约 170 万年C.距今约 70 万年 D.距今约 20 万年2.(2020七上·苍南月考)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应是( )A.云南省的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龙骨山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2020七上·苍南月考)《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哪个时期( )A.炎帝黄帝 B.元谋人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4.(2020七上·苍南月考)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5.(2020七上·苍南月考)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人的典册主要指的是( )A. B.C. D.6.(2020七上·苍南月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7.(2020七上·苍南月考)“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8.(2020七上·苍南月考)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他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9.(2020七上·苍南月考)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时,刘邦采取斗智不斗力的战略方针,暗中派韩信东渡黄河的同时,长期把项羽兵力牵制在荥阳,迫使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西为汉,东为楚”。鸿沟于是成了楚汉的边界。历史把这一战争称之为(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10.(2020七上·苍南月考)如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小题(1)图中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北向南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向西(2)乙处果树林位于( )A.山谷 B.山脊 C.山峰 D.陡崖11.(2020七上·苍南月考)小薇在北京动物园游览时,看到了下面两幅地图。请你帮她做出正确的判断( )A.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B.图乙表示的范围大C.动物园在北京城区的东北方向 D.图甲的比例尺更小12.(2020七上·苍南月考)在比例尺 1: 10000。的地图中,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 5 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 )A.5 千米 B.50 千米 C.500 千米 D.0.5 千米13.(2020七上·苍南月考)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原一般用什么颜色表示( )A.绿色 B.蓝色 C.黄色 D.白色二、非选择题14.(2020七上·苍南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A ,B ,C 。(2)图中甲村在丙村的 方向。(3)图中东湖 EF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 米。(4)三村适于栽种果树的是 ,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 。(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 D,哪条线路更容易?为什么?15.(2020七上·苍南月考)读材料,问答下列题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宣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 为核心。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一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一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现代化国家的治国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6.(2020七上·苍南月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读下图回答:材料二: 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根据材料二回答:(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2)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3)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什么官职?(4)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7.(2020七上·苍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二《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路,“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材料三《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使者、招募商人出海贸易,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徐闻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盂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卡)。(1)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史实。(2)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3)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商路开通的共同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距今约 170 万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史实。2.【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浙江余姚河姆渡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AB两项不会农业种植,不符合题意;C项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居民会种植粟,不符合题意;D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应是他参观的地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3.【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炎帝黄帝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远古传说,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4.【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青铜文化是古代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左图),四羊方尊(右图)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商朝铸造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代的青铜器,要求具备识别历史图片的能力。5.【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惟殷(商)先人,有典有册”的意思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针对殷商的历史可知,当时的书籍就是龟甲和兽骨。A项是甲骨文,符合题意;BD两项为青铜器,不符合题意;C项为竹简,晚于商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6.【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当时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的最主要原因。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A项都江堰是题干对联赞美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工程,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8.【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主张“仁”“礼”,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韩非的思想,要求识记基础史实。9.【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楚汉之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10.【答案】(1)A(2)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本题采用经纬网定向法。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由东北向西南。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乙处果树林位于山脊。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11.【答案】D【知识点】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甲的比例尺小,图乙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范围也越小。根据一般定向法可知,动物园在北京城区的西北方向。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12.【答案】D【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10000=5厘米: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000厘米 =0.5千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3.【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上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上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在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14.【答案】(1)鞍部;山峰;山谷(2)西北(3)400(4)乙;丙(5)从丙村登山更容易。因为从丙村上山比从甲村上山的等高线疏,表明坡度更缓些,所以上山更容易 (意思对即可)【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特点可知,A是鞍部,B是山峰,C山谷。(2)、根据一般定向法判断,图中甲村在丙村的西北方向。(3)、图中东湖 EF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4)、三村适于栽种果树的是乙,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丙。(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 D,从丙村登山更容易。因为从丙村上山比从甲村上山的等高线疏,表明坡度更缓些,所以上山更容易 (意思对即可)【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5.【答案】(1)思想:“仁”和“礼”。(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和“礼”。(2)材料二反映的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和人才,激化了社会矛盾。(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根据材料四中的“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见现代化国家的治国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有所继承,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故答案为:(1)思想:“仁”和“礼”。(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6.【答案】(1)秦朝;公元前221年。(2)答:郡县制;法家。(3)推恩令;刺史(4)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统一全国的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材料一中,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主张。(3)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置了刺史这一官职。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4)针对地方上“铸造钱币”的问题,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答案为:(1)秦朝;公元前221年。(2)郡县制;法家。(3)推恩令;刺史。(4)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的统一、秦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掌握秦的统一、秦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相关知识。17.【答案】(1)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2)材料一中的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材料二中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3)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据材料二联系所学可知,从长安(城市名)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最终到达(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在古代称为丝绸之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汉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2)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海陆两条丝绸之路都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2)材料一中的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材料二中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3)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苍南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法治第二次月考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苍南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法治第二次月考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