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科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2020七上·秀洲月考)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树立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新标杆。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港珠澳大桥主体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 )A.东北—西南 B.西北—东南 C.正南—正北 D.正东—正西2.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际距离约30千米,图上距离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 )A.1:6000 B.1:60000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600米 D.六十万分之一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准备地图,他需要( )①中国地形图 ②港珠澳旅游图 ③港珠澳交通图 ④世界地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A2.D3.B【知识点】方向;比例尺;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中方向的判读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经纬网。根据图中给出的方向,即可判断区某地需要朝那个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港珠澳大桥主体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际距离约30千米,图上距离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六十万分之一。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准备地图,他需要参考 ②港珠澳旅游图 ③港珠澳交通图 ②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020七上·秀洲月考)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读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如图),回答问题。4.下列关于两河流域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②聚落分布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某同学暑假里参观了一处远古人类博物馆,这是他保存的参观券,请根据参观券上面的信息,判断他参观的是哪一博物馆( )A.元谋人博物馆 B.北京人博物馆C.山顶洞人博物馆 D.半坡博物馆【答案】4.B5.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点,牢记知识点解答即可。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谋人,要求具备读图识图与分析能力。4.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地区,两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该地降水稀少,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其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B项①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由“1700000年前”“元谋人博物馆”判断是元谋人。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项元谋人博物馆是他参观的博物馆,符合题意;BCD三项和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如采集、狩猎等,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ACD三项错误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会种植作物,也不会制作陶器,不符合题意;B项打制石器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7.(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下列图片中,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故①③ 项正确。②鱼纹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均属于陕西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故②④错误。D项①③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距今约7000-6000年的原始聚落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磨制石器。历史上,我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铜器时代 B.铁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的石器,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新石器时代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史实。9.(2020七上·秀洲月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气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水稻。A项半坡人种植的是粟,不符合题意;BC两项北京人和元谋人尚未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术,不符合题意;D项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知道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种植水稻。10.(2020七上·秀洲月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半坡居民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所以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已过着农耕定居生活。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C项农耕定居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11.(2020七上·秀洲月考)“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8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黄帝陵举行。这表明黄帝陵已成为( )A.当地娱乐的活动场所 B.全球华人的旅游胜地C.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D.世界人民的心中圣地【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黄陵谒祖 析福中华--2018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黄帝陵举行。这表明黄帝陵已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黄帝即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在涿鹿战役中,黄帝创造指南车,联合炎帝起来打败了蚩尤。黄帝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的主要贡献,要求具备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12.(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的是( )A.小说《封神榜》B.电影《荆轲刺秦王》C.“女娲造人”的传说D.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猪纹陶钵【答案】D【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考古挖掘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远古人类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属于第一手资料,最可靠。ABC三项的小说、电影和传说都不是第一手资料,不符合题意;D项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猪纹陶钵” 属于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类型,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二、非选择题13.(2020七上·秀洲月考)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等高距为 ;a处的海拔为 ;b、c间的相对高度为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B. ,C. 。(3)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图中虚线框内山脉走向为 ,判断依据是 (填定向法)。(4)图中①②③三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哪条溪流最安全?并说明理由。【答案】(1)20米;120米;23米(2)鞍部;陡崖(3)自北向南流;西北一东南走向;指向标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20米;a处的海拔为120米;b、c间的相对高度为23米。(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B.是鞍部,C是陡崖。(3)、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图中虚线框内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判断依据是指向标定向法。(4)、图中①②③三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4.(2020七上·秀洲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哪些因素。【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3)半坡人;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可知,神农氏“教民农作”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材料二说明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半坡人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 。理由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粟。(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点评】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区别: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种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种植粟。房屋的结构不同:河姆渡部落为干栏式房屋,半坡部落为半地穴式房屋。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于长江流域,半坡部落位于黄河流域。1 / 1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科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2020七上·秀洲月考)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树立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新标杆。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港珠澳大桥主体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 )A.东北—西南 B.西北—东南 C.正南—正北 D.正东—正西2.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际距离约30千米,图上距离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 )A.1:6000 B.1:60000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600米 D.六十万分之一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准备地图,他需要( )①中国地形图 ②港珠澳旅游图 ③港珠澳交通图 ④世界地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0七上·秀洲月考)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读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如图),回答问题。4.下列关于两河流域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②聚落分布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某同学暑假里参观了一处远古人类博物馆,这是他保存的参观券,请根据参观券上面的信息,判断他参观的是哪一博物馆( )A.元谋人博物馆 B.北京人博物馆C.山顶洞人博物馆 D.半坡博物馆6.(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C. D.7.(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下列图片中,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8.(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距今约7000-6000年的原始聚落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磨制石器。历史上,我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铜器时代 B.铁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9.(2020七上·秀洲月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气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10.(2020七上·秀洲月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11.(2020七上·秀洲月考)“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8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黄帝陵举行。这表明黄帝陵已成为( )A.当地娱乐的活动场所 B.全球华人的旅游胜地C.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D.世界人民的心中圣地12.(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的是( )A.小说《封神榜》B.电影《荆轲刺秦王》C.“女娲造人”的传说D.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猪纹陶钵二、非选择题13.(2020七上·秀洲月考)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等高距为 ;a处的海拔为 ;b、c间的相对高度为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B. ,C. 。(3)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图中虚线框内山脉走向为 ,判断依据是 (填定向法)。(4)图中①②③三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哪条溪流最安全?并说明理由。14.(2020七上·秀洲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哪些因素。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3.B【知识点】方向;比例尺;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中方向的判读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经纬网。根据图中给出的方向,即可判断区某地需要朝那个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港珠澳大桥主体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际距离约30千米,图上距离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六十万分之一。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准备地图,他需要参考 ②港珠澳旅游图 ③港珠澳交通图 ②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4.B5.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点,牢记知识点解答即可。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谋人,要求具备读图识图与分析能力。4.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地区,两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该地降水稀少,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其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B项①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由“1700000年前”“元谋人博物馆”判断是元谋人。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项元谋人博物馆是他参观的博物馆,符合题意;BCD三项和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如采集、狩猎等,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ACD三项错误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会种植作物,也不会制作陶器,不符合题意;B项打制石器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7.【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故①③ 项正确。②鱼纹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均属于陕西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故②④错误。D项①③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的石器,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新石器时代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史实。9.【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水稻。A项半坡人种植的是粟,不符合题意;BC两项北京人和元谋人尚未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术,不符合题意;D项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知道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种植水稻。10.【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半坡居民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所以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已过着农耕定居生活。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C项农耕定居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11.【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黄陵谒祖 析福中华--2018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黄帝陵举行。这表明黄帝陵已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黄帝即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在涿鹿战役中,黄帝创造指南车,联合炎帝起来打败了蚩尤。黄帝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的主要贡献,要求具备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12.【答案】D【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考古挖掘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远古人类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属于第一手资料,最可靠。ABC三项的小说、电影和传说都不是第一手资料,不符合题意;D项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猪纹陶钵” 属于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类型,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13.【答案】(1)20米;120米;23米(2)鞍部;陡崖(3)自北向南流;西北一东南走向;指向标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20米;a处的海拔为120米;b、c间的相对高度为23米。(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B.是鞍部,C是陡崖。(3)、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图中虚线框内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判断依据是指向标定向法。(4)、图中①②③三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4.【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3)半坡人;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可知,神农氏“教民农作”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材料二说明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半坡人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 。理由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粟。(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点评】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区别: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种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种植粟。房屋的结构不同:河姆渡部落为干栏式房屋,半坡部落为半地穴式房屋。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于长江流域,半坡部落位于黄河流域。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科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科阶段性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