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题,每题2分,共40分。)1.(2020七上·吴兴期中)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表现在(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③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④会磨制石器 ⑤懂得人工取火A.①②⑤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了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C项②③⑤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2020七上·吴兴期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下列遗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所以从河姆渡遗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河姆渡遗址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2020七上·吴兴期中)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4.(2020七上·吴兴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 D.铁制农具【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选项C鱼纹彩陶盆,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制作的,是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ABD三项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不符合题意;C项人面鱼纹彩陶盆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5.(2020七上·吴兴期中)观察下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B.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C.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D.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图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A项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错误,甲骨文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叙述正确,符合题意;C项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错误,甲骨文发现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D项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错误史,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6.(2020七上·吴兴期中)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现甲骨文【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A项治理黄河的是王景,不符合题意;B项修筑都江堰,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发现甲骨文的是杜诗,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识记基础史实。7.(2020七上·吴兴期中)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B.“炎黄”本是同一部落C.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D.从古至今就是这么流传的【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是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8.(2020七上·吴兴期中)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A项孟子——民贵君轻对应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兼爱”“非攻”、无为而治和以“法”治国分别是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与韩非子、墨子和庄子思想错位,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能力。注意各家学派与观点的一一对应,需要准确识记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相关知识。9.(2020七上·吴兴期中)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反映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由“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兼并战争不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纷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知道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10.(2020七上·吴兴期中)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的图幅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缓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故D图的水平实际距离最大,则坡度最缓。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比例尺运用。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11.(2020七上·吴兴期中)读下边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南流向西北C.自西南流向东北 D.自西北流向东南【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的凸向可知,该地是山谷,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该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12.(2020七上·吴兴期中)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 )A.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B.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D.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答案】B【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乡村发展而来的。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13.(2020七上·吴兴期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社区在橱窗进行了政策宣传,这体现了社区的( )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答案】A【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社区在橱窗进行了政策宣传,这体现了社区的政治功能。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14.(2020七上·吴兴期中)以下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去湖州中学,想知道怎么走,选择城市交通图B.想知道美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选择世界政区图C.想知道龙之梦动物园的布局情况,选择小比例尺地图D.从湖州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选择小比例尺地图【答案】C【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园属于小范围地图,应该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其他说法均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15.(2020七上·吴兴期中)沿下图中L线作以下四幅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沿 L线作剖面图,要经过一条河流,河流发育于山谷。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首先先弄清楚该剖面是沿那条线做出来的,这个剖面是如何延伸和起伏的。二、非选择题。16.(2020七上·吴兴期中) 2019年7月6日,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它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某校九年级开展了一次主题小报设计活动,请你一起参与。第1版第2版(1)第1版中的图文资料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更正。(2)请在第3版中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人物。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传说和良渚古城遗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答案】(1)图甲是错误的,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图乙是错误的,图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 “金黄粟黍”是错误的,良渚先民种植的是水稻。(2)黄帝;大禹。联系与区别:见精编p16【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图甲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半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良渚先民距今5300-4300年,用的是磨制石器,图乙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依水而居,种水稻,图文中“金黄粟黍”是错误的。(2)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发明了车船。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他们的传说和良渚古城遗址之间有先后的文化继承关系。故答案为:(1)图甲是错误的,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图乙是错误的,图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金黄粟黍”是错误的,良渚先民种植的是水稻。(2)黄帝;大禹。联系与区别: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古城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17.(2020七上·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后代王朝所承袭?(2)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巩固疆土,图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二说说“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材料三反映了“兼并战争”的影响有哪些?“源头活水”的来源是什么?(5)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答案】(1)禹。世袭制。(2)地域扩大。分封制。(3)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4)带来了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诸子百家学说或百家争鸣。(5)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早期国家的产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分析图可知,是夏朝的疆域图,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商周文明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观察地图可知,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扩大。图二王朝是西周,为巩固疆土,西周实现了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史实。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分封的同宗亲属,后来由于关系日益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在加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4)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故答案为:(1)禹。世袭制。(2)地域扩大。分封制。(3)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4)带来了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诸子百家学说或百家争鸣。(5)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早期国家的产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禹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分封制、百家争鸣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联系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18.(2020七上·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宗宣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 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并说说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2)材料二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与变法中的哪项措施直接有关?(3)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这是否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答案】(1)特征: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变法。材料一反映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否。 “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农具”可知,战国时期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依据材料二可知,战国时期政治上,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之一“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无军功,就没有爵位),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3)商鞅虽然遭车裂而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发展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变法成功了。故答案为:(1)特征: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变法。材料一反映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否。“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商鞅变法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9.(2020七上·吴兴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 ,理由是 。(2)C处地形部位表示 ,E处地形部位表示 。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范围为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顶比沿HD爬到山顶较 (吃力或省力),理由是 。(4)若DG间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则DG间的实际距离是 米。相同图幅下,该图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区图的比例尺 (大或小)。【答案】(1)BF;BF位于山谷,易发育成河流。(2)陡崖;鞍部;70-120米(3)省力;AD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较为省力(4)1750;大【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解析】【分析】(1)、图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BF,理由是BF位于山谷,易发育成河流。(2)、C处地形部位表示陡崖,E处地形部位表示鞍部。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范围为70-120米。(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顶比沿HD爬到山顶较省力,理由是AD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较为省力。(4)、若DG间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则DG间的实际距离是1750米。相同图幅下,该图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区图的比例尺大。【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题,每题2分,共40分。)1.(2020七上·吴兴期中)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表现在(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③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④会磨制石器 ⑤懂得人工取火A.①②⑤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2.(2020七上·吴兴期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下列遗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3.(2020七上·吴兴期中)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4.(2020七上·吴兴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 D.铁制农具5.(2020七上·吴兴期中)观察下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B.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C.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D.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6.(2020七上·吴兴期中)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现甲骨文7.(2020七上·吴兴期中)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B.“炎黄”本是同一部落C.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D.从古至今就是这么流传的8.(2020七上·吴兴期中)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9.(2020七上·吴兴期中)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10.(2020七上·吴兴期中)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的图幅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缓的是……( )A. B.C. D.11.(2020七上·吴兴期中)读下边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南流向西北C.自西南流向东北 D.自西北流向东南12.(2020七上·吴兴期中)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 )A.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B.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D.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13.(2020七上·吴兴期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社区在橱窗进行了政策宣传,这体现了社区的( )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14.(2020七上·吴兴期中)以下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去湖州中学,想知道怎么走,选择城市交通图B.想知道美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选择世界政区图C.想知道龙之梦动物园的布局情况,选择小比例尺地图D.从湖州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选择小比例尺地图15.(2020七上·吴兴期中)沿下图中L线作以下四幅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二、非选择题。16.(2020七上·吴兴期中) 2019年7月6日,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它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某校九年级开展了一次主题小报设计活动,请你一起参与。第1版第2版(1)第1版中的图文资料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更正。(2)请在第3版中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人物。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传说和良渚古城遗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17.(2020七上·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后代王朝所承袭?(2)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巩固疆土,图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二说说“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材料三反映了“兼并战争”的影响有哪些?“源头活水”的来源是什么?(5)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18.(2020七上·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宗宣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 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并说说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2)材料二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与变法中的哪项措施直接有关?(3)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这是否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19.(2020七上·吴兴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 ,理由是 。(2)C处地形部位表示 ,E处地形部位表示 。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范围为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顶比沿HD爬到山顶较 (吃力或省力),理由是 。(4)若DG间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则DG间的实际距离是 米。相同图幅下,该图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区图的比例尺 (大或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了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C项②③⑤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所以从河姆渡遗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河姆渡遗址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4.【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选项C鱼纹彩陶盆,这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制作的,是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ABD三项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不符合题意;C项人面鱼纹彩陶盆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5.【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图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A项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错误,甲骨文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叙述正确,符合题意;C项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错误,甲骨文发现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D项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错误史,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6.【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A项治理黄河的是王景,不符合题意;B项修筑都江堰,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发现甲骨文的是杜诗,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识记基础史实。7.【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是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8.【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A项孟子——民贵君轻对应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兼爱”“非攻”、无为而治和以“法”治国分别是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与韩非子、墨子和庄子思想错位,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能力。注意各家学派与观点的一一对应,需要准确识记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相关知识。9.【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反映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由“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兼并战争不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纷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知道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10.【答案】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故D图的水平实际距离最大,则坡度最缓。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比例尺运用。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11.【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的凸向可知,该地是山谷,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该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12.【答案】B【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乡村发展而来的。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13.【答案】A【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社区在橱窗进行了政策宣传,这体现了社区的政治功能。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14.【答案】C【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园属于小范围地图,应该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其他说法均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15.【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沿 L线作剖面图,要经过一条河流,河流发育于山谷。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首先先弄清楚该剖面是沿那条线做出来的,这个剖面是如何延伸和起伏的。16.【答案】(1)图甲是错误的,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图乙是错误的,图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 “金黄粟黍”是错误的,良渚先民种植的是水稻。(2)黄帝;大禹。联系与区别:见精编p16【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图甲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半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良渚先民距今5300-4300年,用的是磨制石器,图乙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依水而居,种水稻,图文中“金黄粟黍”是错误的。(2)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发明了车船。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他们的传说和良渚古城遗址之间有先后的文化继承关系。故答案为:(1)图甲是错误的,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图乙是错误的,图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金黄粟黍”是错误的,良渚先民种植的是水稻。(2)黄帝;大禹。联系与区别: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古城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17.【答案】(1)禹。世袭制。(2)地域扩大。分封制。(3)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4)带来了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诸子百家学说或百家争鸣。(5)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早期国家的产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分析图可知,是夏朝的疆域图,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商周文明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观察地图可知,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扩大。图二王朝是西周,为巩固疆土,西周实现了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史实。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分封的同宗亲属,后来由于关系日益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在加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4)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故答案为:(1)禹。世袭制。(2)地域扩大。分封制。(3)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4)带来了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或民族交融。诸子百家学说或百家争鸣。(5)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早期国家的产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禹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分封制、百家争鸣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联系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18.【答案】(1)特征: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变法。材料一反映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否。 “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农具”可知,战国时期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依据材料二可知,战国时期政治上,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之一“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无军功,就没有爵位),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3)商鞅虽然遭车裂而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发展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变法成功了。故答案为:(1)特征: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变法。材料一反映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否。“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商鞅变法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9.【答案】(1)BF;BF位于山谷,易发育成河流。(2)陡崖;鞍部;70-120米(3)省力;AD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较为省力(4)1750;大【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解析】【分析】(1)、图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BF,理由是BF位于山谷,易发育成河流。(2)、C处地形部位表示陡崖,E处地形部位表示鞍部。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范围为70-120米。(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顶比沿HD爬到山顶较省力,理由是AD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较为省力。(4)、若DG间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则DG间的实际距离是1750米。相同图幅下,该图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区图的比例尺大。【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