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法治期中素质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图例中,错误的是( )A.长城 B.等高线C.高速公路 D.河流、湖泊2.(2020七上·嘉兴期中)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分别为图①1:1000、图②1:100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比例尺较小B.图②表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C.图②表示的范围较小D.若其中一幅是学校平面图,最适用的是图②3.(2020七上·嘉兴期中)读下图,判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 )A.自北向南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4.(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列有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B.乡村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城市,后有乡村5.(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其中坡度最陡的是( )A. B.C. D.6.(2020七上·嘉兴期中)如果在嘉兴的小明和父母要到南京旅游,小明应该带的地图是( )①中国交通图 ②南京旅游图③中国地形图 ④世界政区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距今约3万年B.和现代人基本相同C.使用骨针缝制衣服D.已经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8.(2020七上·嘉兴期中)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耕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9.(2020七上·嘉兴期中)传说五六千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他”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10.(2020七上·嘉兴期中)最近热映电影《姜子牙》掀起了中国动漫的热潮,“姜子牙”作为一个神话人物,他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周武王 C.商汤 D.周厉王11.(2020七上·嘉兴期中)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禅让制渐成风尚 B.世袭制开始确立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消失殆尽12.(2020七上·嘉兴期中)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在现存的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是 ( )A.青铜面具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利簋13.(2020七上·浙江期末)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4.(2020七上·嘉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A.群雄割据,战火连绵 B.大夫夺权,国君称王C.社会混乱,历史倒退 D.各国变法,富国强兵15.(2020七上·嘉兴期中)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二、非选择题16.(2020七上·嘉兴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 ;C ;D ;E ;F (2)图中海拔最高处是 (填字母),海拔不超过 。图中等高距是 米。(3)图中①②两条上山路线,若要选择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路线,应选择 路线,理由是 。(4)某野外活动小组想找一处陡崖练习攀岩,可以考虑图中的 处。(5)图中小白河的流向是 。17.(2020七上·嘉兴期中)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2 骨耜材料二:图3 出土的稻谷 图4 出土的粟材料三:图5 图6(1)材料一中图1和图2中的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2)材料二中图3和图4出土的农作物,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行业的发展?这一行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3)材料三中图5和图6分别是哪个聚落遗址的居民房屋?为什么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18.(2020七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摘自《战国策》材料三: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诸侯应履行的义务和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有何地位?任选一个学派,简述其思想主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速公路的图例错误,表示成铁路的图例了。其他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图例是地图上所用符号和色彩所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山高水深等的数字。2.【答案】B【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比例尺较大;图②表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图②表示的范围较大;若其中一幅是学校平面图,表示的范围小,用小比例尺地图,即最适用的是图①。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3.【答案】D【知识点】方向【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给出的指向标判读,小河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流。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4.【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对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城市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乡村,后有城市。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5.【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小,坡度越都。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故C图的水平实际距离最大,则坡度最缓。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比例尺运用。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6.【答案】A【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嘉兴的小明要求南京旅游,应该查看中国交通图先到达南京。到南京后,再查看南京旅游图,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 ①②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7.【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BC三项指的是山顶洞人,符合题意;D项已经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再认再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8.【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题干图片猪纹陶钵是盛食器,它的外壁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反映了河姆渡居民能够饲养家畜。A项长江流域出土猪纹陶钵,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知道河姆渡人使用的猪纹陶钵出土于长江流域。9.【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人物的贡献可知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A项炎帝传说五六千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符合题意;B项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蚩尤作为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D项禹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解除了黄河水患,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的贡献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10.【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故这位君王是周武王。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建立西周的是周武王。11.【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从题干可以看出,第17代楚君熊通未经周天子的同意自立为楚武王,这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禅让制渐成风尚错误,当时是世袭制,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开始确立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分封制遭到破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D项宗法制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2.【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司母戊鼎在现存的商朝青铜器中,是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13.【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提示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A是中华文明起源,故排除;B符合题意;C是秦汉时期,故排除;D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三代内容,难度不大,正确识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14.【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各国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由分裂逐步走向了统一。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混乱,历史倒退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A项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仁”,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符合题意;B项孟子的主张是仁政,没有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庄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不符合题意;D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仁”,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16.【答案】(1)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2)B;700;100(3)②;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爬起来更富挑战性。(4)E(5)自西南向东北【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是山顶;C是山谷;D是山脊;E是陡崖;F是鞍部。(2)、图中海拔最高处是B(填字母),海拔不超过700米。图中等高距是100米。(3)、图中①②两条上山路线,若要选择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路线,应选择②路线,理由是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爬起来更富挑战性。(4)、某野外活动小组想找一处陡崖练习攀岩,可以考虑图中的E处。(5)、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定向,图中小白河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7.【答案】(1)图1打制;图2磨制。(2)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故是打制的方法制作的。图二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故是磨制的方法制作的。(2)据图3和图4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行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图5是半坡先民居住的房屋,图6是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因此图5,图6房屋结构特征不同的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故答案为:(1)图1打制;图2磨制。(2)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18.【答案】(1)制度:分封制。 义务:向周天子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例:儒家,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主张实行“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精神和人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可知,是分封制。联系所学,需要从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等方面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的商鞅变法。“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据材料可知,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这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在“这场大辩论”中,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 义务:向周天子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例:儒家,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主张实行“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精神和人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浙江省嘉兴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法治期中素质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图例中,错误的是( )A.长城 B.等高线C.高速公路 D.河流、湖泊【答案】C【知识点】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速公路的图例错误,表示成铁路的图例了。其他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图例是地图上所用符号和色彩所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山高水深等的数字。2.(2020七上·嘉兴期中)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分别为图①1:1000、图②1:100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比例尺较小B.图②表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C.图②表示的范围较小D.若其中一幅是学校平面图,最适用的是图②【答案】B【知识点】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比例尺较大;图②表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图②表示的范围较大;若其中一幅是学校平面图,表示的范围小,用小比例尺地图,即最适用的是图①。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3.(2020七上·嘉兴期中)读下图,判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 )A.自北向南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答案】D【知识点】方向【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给出的指向标判读,小河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流。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4.(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列有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B.乡村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城市,后有乡村【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对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疏而低。城市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乡村,后有城市。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5.(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其中坡度最陡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小,坡度越都。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故C图的水平实际距离最大,则坡度最缓。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比例尺运用。由于四图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离,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6.(2020七上·嘉兴期中)如果在嘉兴的小明和父母要到南京旅游,小明应该带的地图是( )①中国交通图 ②南京旅游图③中国地形图 ④世界政区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嘉兴的小明要求南京旅游,应该查看中国交通图先到达南京。到南京后,再查看南京旅游图,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 ①②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7.(2020七上·嘉兴期中)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距今约3万年B.和现代人基本相同C.使用骨针缝制衣服D.已经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BC三项指的是山顶洞人,符合题意;D项已经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再认再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8.(2020七上·嘉兴期中)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耕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题干图片猪纹陶钵是盛食器,它的外壁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反映了河姆渡居民能够饲养家畜。A项长江流域出土猪纹陶钵,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知道河姆渡人使用的猪纹陶钵出土于长江流域。9.(2020七上·嘉兴期中)传说五六千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他”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人物的贡献可知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A项炎帝传说五六千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符合题意;B项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蚩尤作为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D项禹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解除了黄河水患,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的贡献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10.(2020七上·嘉兴期中)最近热映电影《姜子牙》掀起了中国动漫的热潮,“姜子牙”作为一个神话人物,他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周武王 C.商汤 D.周厉王【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故这位君王是周武王。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建立西周的是周武王。11.(2020七上·嘉兴期中)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禅让制渐成风尚 B.世袭制开始确立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消失殆尽【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从题干可以看出,第17代楚君熊通未经周天子的同意自立为楚武王,这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禅让制渐成风尚错误,当时是世袭制,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开始确立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分封制遭到破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D项宗法制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2.(2020七上·嘉兴期中)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在现存的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是 ( )A.青铜面具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利簋【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司母戊鼎在现存的商朝青铜器中,是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13.(2020七上·浙江期末)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提示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A是中华文明起源,故排除;B符合题意;C是秦汉时期,故排除;D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三代内容,难度不大,正确识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14.(2020七上·嘉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A.群雄割据,战火连绵 B.大夫夺权,国君称王C.社会混乱,历史倒退 D.各国变法,富国强兵【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各国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由分裂逐步走向了统一。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混乱,历史倒退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2020七上·嘉兴期中)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A项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仁”,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符合题意;B项孟子的主张是仁政,没有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庄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不符合题意;D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仁”,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二、非选择题16.(2020七上·嘉兴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 ;C ;D ;E ;F (2)图中海拔最高处是 (填字母),海拔不超过 。图中等高距是 米。(3)图中①②两条上山路线,若要选择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路线,应选择 路线,理由是 。(4)某野外活动小组想找一处陡崖练习攀岩,可以考虑图中的 处。(5)图中小白河的流向是 。【答案】(1)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2)B;700;100(3)②;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爬起来更富挑战性。(4)E(5)自西南向东北【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是山顶;C是山谷;D是山脊;E是陡崖;F是鞍部。(2)、图中海拔最高处是B(填字母),海拔不超过700米。图中等高距是100米。(3)、图中①②两条上山路线,若要选择比较有挑战性的登山路线,应选择②路线,理由是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爬起来更富挑战性。(4)、某野外活动小组想找一处陡崖练习攀岩,可以考虑图中的E处。(5)、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定向,图中小白河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7.(2020七上·嘉兴期中)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2 骨耜材料二:图3 出土的稻谷 图4 出土的粟材料三:图5 图6(1)材料一中图1和图2中的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2)材料二中图3和图4出土的农作物,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行业的发展?这一行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3)材料三中图5和图6分别是哪个聚落遗址的居民房屋?为什么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1)图1打制;图2磨制。(2)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故是打制的方法制作的。图二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故是磨制的方法制作的。(2)据图3和图4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行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图5是半坡先民居住的房屋,图6是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因此图5,图6房屋结构特征不同的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故答案为:(1)图1打制;图2磨制。(2)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18.(2020七上·嘉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摘自《战国策》材料三: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诸侯应履行的义务和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有何地位?任选一个学派,简述其思想主张。【答案】(1)制度:分封制。 义务:向周天子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例:儒家,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主张实行“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精神和人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可知,是分封制。联系所学,需要从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等方面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的商鞅变法。“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据材料可知,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这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在“这场大辩论”中,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 义务:向周天子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例:儒家,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主张实行“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精神和人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法治期中素质检测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人文地理)法治期中素质检测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