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2020九上·吴兴月考)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六百万人躺在坟墓中,三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的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次大会实际上由英、法、俄操纵B.大会最终的结果是严重削弱了德国C.大会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大会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2.(2020九上·吴兴月考)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云南 B.南京 C.东京 D.武昌3.(2020九上·吴兴月考)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下列语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B.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C.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D.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4.(2020九上·吴兴月考)《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B.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5.(2020九上·吴兴月考)根据图框中条约的内容,指出该条约中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奥匈帝国 B.德国、俄国C.英国、奥匈帝国 D.英国、俄国6.(2020九上·吴兴月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甲午战争后,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启了(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7.(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A.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C.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8.(2020九上·吴兴月考)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提出“还我青岛”等口号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 ④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条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0九上·吴兴月考)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是指( )A.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B.中国共产党成立C.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0.(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②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③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④结果:协约国失败而告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0九上·吴兴月考)“九秩惊回首,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溯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这些诗句赞扬的事件发生地点在( )A.武昌 B.上海 C.北京 D.嘉兴12.(2020九上·吴兴月考)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这两次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③无产阶级都是两次运动的主力军④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20九上·吴兴月考)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A. B.C. D.14.(2020九上·吴兴月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③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争取民族独立 B.追求民主自由C.近代化的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6.(2020九上·吴兴月考)“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二、非选择题17.(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确立的共和民主制未能延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笔谈》(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为 。(2)材料二孙中山的论述哪句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从当时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哪些教训?18.(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认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吧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材料二:见下图:(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为宣传“德、赛两先生”由此掀起了一次什么运动?(2)材料二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3)材料一中的“他”为材料二历史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哪些贡献?19.(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一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鸣呼鲁民,鸣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图一 图二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图一是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与图二历史事件有怎样的因果关系?(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图二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 (3)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角度分析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由“1919年,巴黎”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削弱了德国,引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与痛恨。ACD三项说法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大会最终的结果是严重削弱了德国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史实。2.【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获得了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武昌。ABC三项和“浴血共和”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武昌可以举办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让学生注意是哪个主题,比如:“构想共和”是东京;“浴血共和”是武昌起义即武昌。3.【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BD三项和191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据“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十月革命后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俄国士兵的不满,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俄(或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A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伟大实践”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题干里的“伟大实践”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的结果和意义。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1917年11月7日”是解题的关键。5.【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可知,“其他两缔约国”指的是德国、奥匈帝国。三国同盟的成员国是德国、奥匈帝国个意大利;三国协约的成员国是英国、法国和俄国。A项德国、奥匈帝国是题干条约中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6.【答案】B【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学习西方是从经济上推行洋务运动;第二次学习是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探索。A项经济技术方面探索是指的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B项政治制度方面探索开始于戊戌变法,符合题意;C项思想文化方面探索是第三次反思,指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D项军事强国方面探索和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具备题干分析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7.【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杂志中,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与科学。A项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青年杂志》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情况、内容以及意义。8.【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中心首先是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因此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表述错误。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9.【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CD三项和题干时间“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中共一大的内容与影响。10.【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标志着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④结果:协约国失败而告终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11.【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由材料中“南湖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联系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由于叛徒的出现,大会的最后一天改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BC三项和题干诗句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嘉兴是题干诗句赞扬的事件发生的地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2.【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项①②④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13.【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密切,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ABC三项都不恰当,不符合题意;D项最恰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4.【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主要体现在:新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新的斗争方式--武装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中“新”的主要体现,因为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武装起义。C项①③④是“新”的主要体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5.【答案】C【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观察题干的知识简图可知,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中主张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的主张是变法图强;辛亥革命的主张是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ABD三项和题干知识简图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近代化的探索是他们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图示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6.【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窃取,临时约法被废除,袁世凯还大力破坏民主制度,大搞专制独裁,对帝国主义势力继续妥协,因此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C项②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辛亥革命意义及影响的识记和理解。17.【答案】(1)③②①(2)孙中山“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中国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3)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①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反映的是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③反映的是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上创办的《民报》;故按其先后顺序排列,顺序是③②①。(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的民权主义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他建立的共和国却空有民主共和国之名,而无民主共和国之实。(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故答案为:(1)③②①。(2)孙中山“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中国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3)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18.【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他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做了阶级基础上的准备。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陈独秀等的指导下,多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陈独秀说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途中由于法租界巡捕的干扰,会议不得不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阵地;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与李大钊商量建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等。故答案为:(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他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做了阶级基础上的准备。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陈独秀等的指导下,多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19.【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和材料“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从材料二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去分析,要求试论结合,推理具有逻辑性,多角度,多层次回答。如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及领袖;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答案为:(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五四运动的史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2020九上·吴兴月考)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六百万人躺在坟墓中,三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的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次大会实际上由英、法、俄操纵B.大会最终的结果是严重削弱了德国C.大会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大会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答案】B【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由“1919年,巴黎”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削弱了德国,引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与痛恨。ACD三项说法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大会最终的结果是严重削弱了德国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史实。2.(2020九上·吴兴月考)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云南 B.南京 C.东京 D.武昌【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获得了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武昌。ABC三项和“浴血共和”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武昌可以举办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让学生注意是哪个主题,比如:“构想共和”是东京;“浴血共和”是武昌起义即武昌。3.(2020九上·吴兴月考)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下列语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B.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C.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D.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BD三项和191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4.(2020九上·吴兴月考)《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B.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据“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十月革命后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俄国士兵的不满,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俄(或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A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伟大实践”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题干里的“伟大实践”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的结果和意义。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1917年11月7日”是解题的关键。5.(2020九上·吴兴月考)根据图框中条约的内容,指出该条约中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奥匈帝国 B.德国、俄国C.英国、奥匈帝国 D.英国、俄国【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可知,“其他两缔约国”指的是德国、奥匈帝国。三国同盟的成员国是德国、奥匈帝国个意大利;三国协约的成员国是英国、法国和俄国。A项德国、奥匈帝国是题干条约中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6.(2020九上·吴兴月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甲午战争后,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启了(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答案】B【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学习西方是从经济上推行洋务运动;第二次学习是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探索。A项经济技术方面探索是指的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B项政治制度方面探索开始于戊戌变法,符合题意;C项思想文化方面探索是第三次反思,指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D项军事强国方面探索和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具备题干分析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7.(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A.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C.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杂志中,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与科学。A项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青年杂志》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情况、内容以及意义。8.(2020九上·吴兴月考)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提出“还我青岛”等口号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 ④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条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中心首先是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因此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表述错误。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9.(2020九上·吴兴月考)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是指( )A.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B.中国共产党成立C.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CD三项和题干时间“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中共一大的内容与影响。10.(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②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③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④结果:协约国失败而告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标志着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④结果:协约国失败而告终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11.(2020九上·吴兴月考)“九秩惊回首,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溯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这些诗句赞扬的事件发生地点在( )A.武昌 B.上海 C.北京 D.嘉兴【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由材料中“南湖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联系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由于叛徒的出现,大会的最后一天改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BC三项和题干诗句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嘉兴是题干诗句赞扬的事件发生的地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2.(2020九上·吴兴月考)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这两次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③无产阶级都是两次运动的主力军④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析】【分析】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项①②④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13.(2020九上·吴兴月考)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A. B.C. D.【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密切,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ABC三项都不恰当,不符合题意;D项最恰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4.(2020九上·吴兴月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③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主要体现在:新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新的斗争方式--武装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中“新”的主要体现,因为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武装起义。C项①③④是“新”的主要体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5.(2020九上·吴兴月考)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争取民族独立 B.追求民主自由C.近代化的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答案】C【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观察题干的知识简图可知,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中主张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的主张是变法图强;辛亥革命的主张是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ABD三项和题干知识简图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近代化的探索是他们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图示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6.(2020九上·吴兴月考)“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窃取,临时约法被废除,袁世凯还大力破坏民主制度,大搞专制独裁,对帝国主义势力继续妥协,因此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C项②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辛亥革命意义及影响的识记和理解。二、非选择题17.(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确立的共和民主制未能延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笔谈》(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为 。(2)材料二孙中山的论述哪句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从当时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哪些教训?【答案】(1)③②①(2)孙中山“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中国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3)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①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反映的是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③反映的是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上创办的《民报》;故按其先后顺序排列,顺序是③②①。(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的民权主义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他建立的共和国却空有民主共和国之名,而无民主共和国之实。(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故答案为:(1)③②①。(2)孙中山“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中国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3)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进行对旧思想、就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18.(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认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吧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材料二:见下图:(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为宣传“德、赛两先生”由此掀起了一次什么运动?(2)材料二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3)材料一中的“他”为材料二历史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他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做了阶级基础上的准备。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陈独秀等的指导下,多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陈独秀说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途中由于法租界巡捕的干扰,会议不得不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阵地;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与李大钊商量建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等。故答案为:(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他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做了阶级基础上的准备。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陈独秀等的指导下,多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19.(2020九上·吴兴月考)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一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鸣呼鲁民,鸣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图一 图二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图一是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与图二历史事件有怎样的因果关系?(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图二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 (3)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角度分析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和材料“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从材料二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去分析,要求试论结合,推理具有逻辑性,多角度,多层次回答。如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及领袖;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答案为:(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五四运动的史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