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历史期中联考试卷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错选、漏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0七上·普陀期中)购物越来越普及方便,快递小哥贝贝欲查询送货路线,最便捷的方式是查询( )A.纸质等高线地图 B.纸质行政区划图C.手机中的电子地图 D.降水分布图【答案】C【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购物越来越普及方便,快递小哥贝贝欲查询送货路线,最便捷的方式是查询手机中的电子地图。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电子地图是将传统地图、遥感图像等经过信息化处理制成的,它克服了传统地图携带不方便、内容更新较慢等不足,具备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优点,广泛用于定位、导航、交通管理、个人出行等方面。2.下列不是地图的“语言”的是( )A.比例尺 B.方向 C.图例 D.形状【答案】D【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地图种类多样,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形状不是地图的“语言”。故答案为:D。【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3.(2020七上·青田期末)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市各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平安巡防队”,在社区内展开巡逻,这是社区在实行(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答案】D【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市各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平安巡防队”,在社区内展开巡逻,这是社区在实行管理功能。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区政治功能包括选举、落实政策等;经济功能包括社区工厂,超市等;社区文化功能包括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等;社区管理功能包括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4.(2020七上·普陀期中)体现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的民居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甲是冰屋,反映当地寒冷干燥的环境,乙是窑洞,主要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反映当地黄土深厚,降水较少。丙是高脚屋,反映当地炎热潮湿的环境。丁是四合院,反映当地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冰屋是极地地区的特殊居住方式,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东南亚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5.(2020七上·普陀期中)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居民人口的多少 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 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6.(2020七上·普陀期中)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对珠峰的海拔进行重新测量,未来珠峰高度可能被改写。读“珠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小题。(1)从1号营地到珠峰山顶,途经的地形部位主要是(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2)从1号营地出发到珠峰山顶,攀登的大致方向是( )A.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B.先向西南,再向东南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答案】(1)C(2)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从1号营地到珠峰山顶,途经的地形部位主要是山脊。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2)、根据给出的指向标,采用指向标定位法。从1号营地出发到珠峰山顶,攀登的大致方向是 先向东南,再向西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7.(2020七上·普陀期中)符合“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超过1亿”三个条件的一组国家是( )A.美国、日本 B.澳大利亚、法国C.中国、巴西 D.美国、印度【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巴西位于南半球,排除B、C;印度不是发达国家,排除D。 符合“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超过1亿”三个条件的一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 中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印度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巴西人口过亿,主要位于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法国人口未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口未过亿,位于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8.(2020七上·普陀期中)读俄罗斯地形剖面图(60°N),回答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对应的地形单元正确的一项是( )A.甲——西西伯利亚平原 B.乙——东欧平原C.丙——中西伯利亚平原 D.丁——东西伯利亚山地(2)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涉及地理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①甲、乙属于欧洲,丙、丁属于亚洲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1)D(2)B【知识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莫斯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东欧平原,乙——西西伯利亚平原,丙——中西伯利亚高原,丁——东西伯利亚山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2)、据图分析可知,①甲属于欧洲,乙属于亚洲,丙、丁属于亚洲;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低东高。②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30°~180°E,50°~80°N,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9.(2020七上·普陀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农耕文明时期,不会种植作物、建造房屋、制作陶器。A项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是元谋人,不符合题意;B项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表述正确,符合题意;C项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表述错误,会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不符合题意;D项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的是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都北京人的准确识记。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10.(2020七上·普陀期中)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仅靠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生存,原始人类最需要的应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C.种植水稻 D.过群居的生活【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反映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此当时的原始人类过着群居生活。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过群居的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2020七上·普陀期中)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A. 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A项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符合题意;B项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不符合题意;C项红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D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12.(2020七上·普陀期中)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对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掌握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知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13.(2020七上·普陀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解读。14.(2020七上·普陀期中)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建立了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了西周,周平王建立东周。ABD三项叙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周文王建立周朝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三代兴亡的相关史实。注意识记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15.(2020七上·普陀期中)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 河姆渡黑陶钵B. 殷墟甲骨C. 商鞅方升D. 半两钱【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CD三项均与商朝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B项殷墟甲骨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6.(2020七上·普陀期中)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商代酒器鸮卣 (西周) 方鼎内铭文 西周乐器曹侯酥钟 春秋舀水器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观察题干关于青铜器图片可知,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A项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不能从题干图片中得到,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可以从题干得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青铜器的认识,要求具备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17.(2020七上·普陀期中)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社会特点。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诸侯兼并争霸是题干成语反映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8.(2020七上·普陀期中)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战C.承认土地私有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也就是把乡、邑、聚合并成县,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到现在,说明影响深远。A项建立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9.(2020七上·普陀期中)读某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问题。(1)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述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 、C 。(3)图中道路的走向为 。(4)a、b两条虚线所在的位置较易形成河流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 。(5)当地政府计划推进小城镇建设,甲、乙、丙、丁四村庄当中,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理由是 。【答案】(1)50米(2)山顶;陡崖(3)西北—东南走向(4)a;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易形成河流(5)丁;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接近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乡村聚落【解析】【分析】(1)、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50米。(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述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是山顶、C是陡崖。(3)、根据一般定向法建立方向坐标,图中道路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4)、a、b两条虚线所在的位置较易形成河流的是a,理由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易形成河流。(5)、当地政府计划推进小城镇建设,甲、乙、丙、丁四村庄当中,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丁,理由是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接近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20.(2020七上·普陀期中)“海希轮”号国际集装箱班轮主要来往于浙江宁波舟山港与埃及塞得港,途经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东海— 海峡— 海— 海峡— 洋—曼德海峡— 海— 运河—塞得港(2)“海希轮”号从宁波出发后,途经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依次能看到的主要人种有 、 。沙特阿拉伯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他们宗教活动主要在 举行(填宗教建筑)。(3)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A地还是B地?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答案】(1)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伊斯兰教;清真寺(3)B地,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解析】【分析】(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塞得港。(2)、 “海希轮”号从宁波出发后,途经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依次能看到的主要人种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沙特阿拉伯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他们宗教活动主要在清真寺举行(填宗教建筑)。(3)、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B地主要原因是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点评】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例如,中国云南省的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而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21.(2020七上·普陀期中)七年级学生小米利用暑假赴澳大利亚参加一次国际研学活动。阅读他的研学经历,答问题。【经历一】抵达悉尼后,小米随着研学团一行乘车向西,沿途拍下了许多澳洲风光。图甲:牧场图乙:沙漠图丙:大分水岭【经历二】研学团一行最终抵达西澳城市珀斯(见上图),但天气却一改往日的晴朗,竟连日下雨,让小伙伴们很着急。这时小米从网上查阅到以下信息:(1)根据澳大利亚地图(见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上照片分别拍摄于图中哪一字母所处的位置,并指出当地的主要地形类型。A:图 ,地形类型: 山地 ;B:图: 甲 ,地形类型: ;C:图 ,地形类型: 高原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3)读“珀斯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珀斯的1月气温 ,较为干燥;7月温和,但降水 ;这是典型的 气候。怪不得这几天总是阴雨连绵呢!【答案】(1)丙;平原;乙(2)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地形特点: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整体较为平坦(3)较高;较多;地中海式气候【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据澳大利亚地图(见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上照片分别拍摄于图中哪一字母所处的位置,并指出当地的主要地形类型。根据题意,故答案为:图丙,地形类型:山地 ;图: 甲 ,地形类型:平原;图乙,地形类型: 高原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整体较为平坦。(3)、读“珀斯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珀斯的1月气温较高,较为干燥;7月温和,但降水较多;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怪不得这几天总是阴雨连绵呢!【点评】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特征,主要从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怎么样,地势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地形分布在什么地方,海岸线是否平直等方面进行描述。22.(2020七上·普陀期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片学史】【歌谣学史】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家天下。【史料学史】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 周本纪》(1)请根据图片出现的文物,判断这是属于中国哪一原始先民的遗址,并说说当时的先民有怎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结合相关史实,说说你对歌谣中“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家天下。”的理解。(3)上述史料反映西周的哪项制度,这项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半坡遗址;半坡人能够制作彩陶,会捕鱼;并会纺线(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陶制或石制的纺轮,说明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3)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故答案为:(1)半坡遗址;半坡人能够制作彩陶,会捕鱼;并会纺线。(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人、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3.(2020七上·普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铁制农具 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秦孝公重用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图3 图4(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的物质基础。(2)根据材料二,请你概括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3)材料三中图3到图4,呈现出我国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请你写出这种趋势,并分析商鞅变法与此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发明、公平无私(3)从分裂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成为秦国现实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基础。(2)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并立的情景,图4反映了秦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的情景,呈现出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一种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发明、公平无私。(3)从分裂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成为秦国现实统一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2020七上·普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思想大变革时期。材料二:民生问题是每年“两会”的焦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民生工作要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坚持不懈,一件接着一件办。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并指出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的学派。(2)材料二中最能体现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思想变革出现的重要意义。【答案】(1)图1道家,图2墨家,图3法家; 图3法家(2)儒家。 “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者孟子仁政的主张。(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道家庄子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图2是墨家墨子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符合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图3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最能体现出儒家思想;材料体现出了孔子提出统治者应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或孟子提出仁政。(3)高级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故答案为:(1)图1道家,图2墨家,图3法家;图3法家。(2)儒家。 “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者孟子仁政的主张。(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 / 1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历史期中联考试卷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错选、漏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0七上·普陀期中)购物越来越普及方便,快递小哥贝贝欲查询送货路线,最便捷的方式是查询( )A.纸质等高线地图 B.纸质行政区划图C.手机中的电子地图 D.降水分布图2.下列不是地图的“语言”的是( )A.比例尺 B.方向 C.图例 D.形状3.(2020七上·青田期末)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市各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平安巡防队”,在社区内展开巡逻,这是社区在实行(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4.(2020七上·普陀期中)体现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的民居是( )A.甲 B.乙 C.丙 D.丁5.(2020七上·普陀期中)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居民人口的多少 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6.(2020七上·普陀期中)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对珠峰的海拔进行重新测量,未来珠峰高度可能被改写。读“珠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小题。(1)从1号营地到珠峰山顶,途经的地形部位主要是(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2)从1号营地出发到珠峰山顶,攀登的大致方向是( )A.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B.先向西南,再向东南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7.(2020七上·普陀期中)符合“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超过1亿”三个条件的一组国家是( )A.美国、日本 B.澳大利亚、法国C.中国、巴西 D.美国、印度8.(2020七上·普陀期中)读俄罗斯地形剖面图(60°N),回答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对应的地形单元正确的一项是( )A.甲——西西伯利亚平原 B.乙——东欧平原C.丙——中西伯利亚平原 D.丁——东西伯利亚山地(2)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涉及地理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①甲、乙属于欧洲,丙、丁属于亚洲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9.(2020七上·普陀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10.(2020七上·普陀期中)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仅靠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生存,原始人类最需要的应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C.种植水稻 D.过群居的生活11.(2020七上·普陀期中)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A. 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12.(2020七上·普陀期中)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13.(2020七上·普陀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14.(2020七上·普陀期中)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15.(2020七上·普陀期中)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 河姆渡黑陶钵B. 殷墟甲骨C. 商鞅方升D. 半两钱16.(2020七上·普陀期中)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商代酒器鸮卣 (西周) 方鼎内铭文 西周乐器曹侯酥钟 春秋舀水器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7.(2020七上·普陀期中)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18.(2020七上·普陀期中)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战C.承认土地私有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9.(2020七上·普陀期中)读某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问题。(1)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述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 、C 。(3)图中道路的走向为 。(4)a、b两条虚线所在的位置较易形成河流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 。(5)当地政府计划推进小城镇建设,甲、乙、丙、丁四村庄当中,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理由是 。20.(2020七上·普陀期中)“海希轮”号国际集装箱班轮主要来往于浙江宁波舟山港与埃及塞得港,途经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东海— 海峡— 海— 海峡— 洋—曼德海峡— 海— 运河—塞得港(2)“海希轮”号从宁波出发后,途经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依次能看到的主要人种有 、 。沙特阿拉伯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他们宗教活动主要在 举行(填宗教建筑)。(3)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A地还是B地?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21.(2020七上·普陀期中)七年级学生小米利用暑假赴澳大利亚参加一次国际研学活动。阅读他的研学经历,答问题。【经历一】抵达悉尼后,小米随着研学团一行乘车向西,沿途拍下了许多澳洲风光。图甲:牧场图乙:沙漠图丙:大分水岭【经历二】研学团一行最终抵达西澳城市珀斯(见上图),但天气却一改往日的晴朗,竟连日下雨,让小伙伴们很着急。这时小米从网上查阅到以下信息:(1)根据澳大利亚地图(见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上照片分别拍摄于图中哪一字母所处的位置,并指出当地的主要地形类型。A:图 ,地形类型: 山地 ;B:图: 甲 ,地形类型: ;C:图 ,地形类型: 高原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3)读“珀斯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珀斯的1月气温 ,较为干燥;7月温和,但降水 ;这是典型的 气候。怪不得这几天总是阴雨连绵呢!22.(2020七上·普陀期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片学史】【歌谣学史】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家天下。【史料学史】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 周本纪》(1)请根据图片出现的文物,判断这是属于中国哪一原始先民的遗址,并说说当时的先民有怎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结合相关史实,说说你对歌谣中“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家天下。”的理解。(3)上述史料反映西周的哪项制度,这项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3.(2020七上·普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铁制农具 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秦孝公重用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图3 图4(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的物质基础。(2)根据材料二,请你概括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3)材料三中图3到图4,呈现出我国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请你写出这种趋势,并分析商鞅变法与此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24.(2020七上·普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思想大变革时期。材料二:民生问题是每年“两会”的焦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民生工作要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坚持不懈,一件接着一件办。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并指出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的学派。(2)材料二中最能体现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思想变革出现的重要意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地图【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购物越来越普及方便,快递小哥贝贝欲查询送货路线,最便捷的方式是查询手机中的电子地图。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电子地图是将传统地图、遥感图像等经过信息化处理制成的,它克服了传统地图携带不方便、内容更新较慢等不足,具备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优点,广泛用于定位、导航、交通管理、个人出行等方面。2.【答案】D【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地图种类多样,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形状不是地图的“语言”。故答案为:D。【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3.【答案】D【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市各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平安巡防队”,在社区内展开巡逻,这是社区在实行管理功能。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区政治功能包括选举、落实政策等;经济功能包括社区工厂,超市等;社区文化功能包括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等;社区管理功能包括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4.【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甲是冰屋,反映当地寒冷干燥的环境,乙是窑洞,主要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反映当地黄土深厚,降水较少。丙是高脚屋,反映当地炎热潮湿的环境。丁是四合院,反映当地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冰屋是极地地区的特殊居住方式,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东南亚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5.【答案】C【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一般分两大类,即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 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6.【答案】(1)C(2)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其相关信息可知,从1号营地到珠峰山顶,途经的地形部位主要是山脊。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2)、根据给出的指向标,采用指向标定位法。从1号营地出发到珠峰山顶,攀登的大致方向是 先向东南,再向西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7.【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巴西位于南半球,排除B、C;印度不是发达国家,排除D。 符合“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超过1亿”三个条件的一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 中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印度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巴西人口过亿,主要位于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法国人口未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口未过亿,位于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8.【答案】(1)D(2)B【知识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莫斯科【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东欧平原,乙——西西伯利亚平原,丙——中西伯利亚高原,丁——东西伯利亚山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2)、据图分析可知,①甲属于欧洲,乙属于亚洲,丙、丁属于亚洲;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低东高。②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30°~180°E,50°~80°N,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9.【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农耕文明时期,不会种植作物、建造房屋、制作陶器。A项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是元谋人,不符合题意;B项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表述正确,符合题意;C项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表述错误,会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不符合题意;D项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的是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都北京人的准确识记。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10.【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反映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此当时的原始人类过着群居生活。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过群居的生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A项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符合题意;B项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不符合题意;C项红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D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12.【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对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掌握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知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13.【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解读。14.【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建立了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了西周,周平王建立东周。ABD三项叙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周文王建立周朝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三代兴亡的相关史实。注意识记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15.【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CD三项均与商朝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B项殷墟甲骨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6.【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观察题干关于青铜器图片可知,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A项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不能从题干图片中得到,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可以从题干得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青铜器的认识,要求具备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17.【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社会特点。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诸侯兼并争霸是题干成语反映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8.【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也就是把乡、邑、聚合并成县,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到现在,说明影响深远。A项建立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9.【答案】(1)50米(2)山顶;陡崖(3)西北—东南走向(4)a;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易形成河流(5)丁;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接近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乡村聚落【解析】【分析】(1)、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50米。(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述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是山顶、C是陡崖。(3)、根据一般定向法建立方向坐标,图中道路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4)、a、b两条虚线所在的位置较易形成河流的是a,理由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易形成河流。(5)、当地政府计划推进小城镇建设,甲、乙、丙、丁四村庄当中,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丁,理由是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大;接近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20.【答案】(1)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伊斯兰教;清真寺(3)B地,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解析】【分析】(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塞得港。(2)、 “海希轮”号从宁波出发后,途经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依次能看到的主要人种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沙特阿拉伯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他们宗教活动主要在清真寺举行(填宗教建筑)。(3)、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B地主要原因是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点评】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例如,中国云南省的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而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21.【答案】(1)丙;平原;乙(2)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地形特点: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整体较为平坦(3)较高;较多;地中海式气候【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据澳大利亚地图(见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上照片分别拍摄于图中哪一字母所处的位置,并指出当地的主要地形类型。根据题意,故答案为:图丙,地形类型:山地 ;图: 甲 ,地形类型:平原;图乙,地形类型: 高原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整体较为平坦。(3)、读“珀斯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珀斯的1月气温较高,较为干燥;7月温和,但降水较多;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怪不得这几天总是阴雨连绵呢!【点评】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特征,主要从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怎么样,地势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地形分布在什么地方,海岸线是否平直等方面进行描述。22.【答案】(1)半坡遗址;半坡人能够制作彩陶,会捕鱼;并会纺线(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陶制或石制的纺轮,说明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3)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故答案为:(1)半坡遗址;半坡人能够制作彩陶,会捕鱼;并会纺线。(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人、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3.【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发明、公平无私(3)从分裂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成为秦国现实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基础。(2)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并立的情景,图4反映了秦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的情景,呈现出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一种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发明、公平无私。(3)从分裂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成为秦国现实统一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答案】(1)图1道家,图2墨家,图3法家; 图3法家(2)儒家。 “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者孟子仁政的主张。(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道家庄子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图2是墨家墨子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符合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图3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最能体现出儒家思想;材料体现出了孔子提出统治者应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或孟子提出仁政。(3)高级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故答案为:(1)图1道家,图2墨家,图3法家;图3法家。(2)儒家。 “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者孟子仁政的主张。(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历史期中联考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历史期中联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