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汉宗室,洛阳称帝。刘秀的贡献是( )
A. 匡扶汉室,建立蜀国 B.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C. 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 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答案】 C
【考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BD三项都不是刘秀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C项建立东汉,光武中兴是刘秀的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刘秀的贡献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2.(2020七上·椒江期中)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 D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题干图片所反映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3.(2020七上·椒江期中)“然______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请判断出横线处的人物( )
A. 卫青 B. 张骞 C. 霍去病 D. 班超
【答案】 B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张骞是横线处应填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城市中,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有( )
①楼兰 ②杭州 ③敦煌 ④洛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C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地区,通过西亚,再到达欧洲,楼兰和敦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城市,故①③正确。杭州和洛阳不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城市,故②④错误。
C项①③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2020七上·椒江期中)“2000多年前……我们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________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
A. 汉代 B. 三国时期 C. 西晋 D. 东晋
【答案】 A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A项汉代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
6.(2020七上·椒江期中)《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 C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商汤灭夏属于时商朝初期;齐桓公称霸属于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
C项①②③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准确识记《史记》的内容并灵活运用。
7.(2020七上·椒江期中)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既是历史的记载.又是现实的纪念.方寸之间浓缩大千世界.对下面的两张邮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技术是由西汉蔡伦发明 B. “五禽戏”为图2人物所创编
C. 图2人物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D. 图1中的技术为中国最早发明
【答案】 D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图1中的造纸术是中国最早发明,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A项图一中的技术是由西汉蔡伦发明描述错误,蔡伦是东汉人,不符合题意;
BC两项描述错误,“五禽戏”,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的都是华佗,不是图2的医圣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D项图1中的技术为中国最早发明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文化,要求具备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8.(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 B. 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答案】 A
【考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是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A项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是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
BD两项是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错误,西晋的社会经济有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2020七上·椒江期中)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
A.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 三国互相交战
C. 西晋八王之乱 D.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 C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破坏,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逃往南方数以万计,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ABD三项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项西晋八王之乱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有直接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
10.(2020七上·椒江期中)“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中夜半闻鸡起舞的祖逖所在的朝代是( )
A. 三国末年 B. 东汉末年 C. 西晋 D. 东晋
【答案】 D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军事家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西晋末年,他流亡江南,亲率亲族、同乡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东晋是祖逖所在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逖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2020七上·椒江期中)“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这句话描述了哪个战争?什么成语?( )
A.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B. 巨鹿之战;投鞭断流
C. 牧野之战;风声鹤唳 D.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
【答案】 A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反映的是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木皆兵。
A项淝水之战;草木皆兵符合题干信息,符合题意;
BC两项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战争,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均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风声鹤唳反映的是淝水之战前秦军队大败,苻坚狼狈逃跑时情景,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2.(2020七上·椒江期中)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 氐族和羌族 B. 鲜卑族和匈奴族 C. 匈奴族和羯族 D. 羌族和鲜卑族
【答案】 C
【考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使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项氐族和羌族原来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不符合题意;
B项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匈奴族和羯族和题干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D项羌族和鲜卑族和题干描述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匈奴族和羯族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3.(2020七上·椒江期中)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答案】 B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兰亭集序》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成就。题干关键信息“天下第一行书”。
1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司马迁 D. 祖冲之
【答案】 D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冲之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15.(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面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张陵——太平道 B. 张仲景——坐堂医生
C. 贾思勰——齐民要术 D. 扁鹊——望、闻、问、切
【答案】 A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太平道的创立者是张角。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A项张陵——太平道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角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太平道的创立者是张角。
16.(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四幅图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 世界地图 B. 亚洲地图 C. 中国地图 D. 台州地图
【答案】 D
【考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地图>亚洲地图>中国地图>台州地图.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台州地图>中国地图>亚洲地图>世界地图.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17.(2020七上·椒江期中)某社区办“法律讲堂”,为社区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这一做法体现了社区的( )
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经济功能 D. 娱乐功能
【答案】 B
【考点】社区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某社区办“法律讲堂”,为社区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这一做法体现了社区的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区政治功能包括选举、落实政策等;经济功能包括社区工厂,超市等;社区文化功能包括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等;社区管理功能包括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
18.(2020七上·椒江期中)图中甲表示的海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答案】 A
【考点】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 图中甲表示的海洋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上的海洋分为四个大洋,主要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的总面积达到了18134.4万平方公里。地球海洋的总面积大约是36000万平方公里,而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510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的总面积占到地球海洋总面积的50%,地球总面积的36%。
19.(2017七上·台州期中)小明所在的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在地图上仅有0.5厘米,请你选出该地图的比例尺( )
A. 1:100 B.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200 米
C. D. 1:200000
【答案】 B
【考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米跑道在图上只有0.5厘米,表示图上1cm反映的是实际200m,因此该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即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尺换算的运用。
20.(2017七上·台州期中)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 )
A. 东南方 B. 西北方 C. 东北方 D. 西南方
【答案】 B
【考点】方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关知识。根据一般定向法,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西北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般定向法的运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共60分)
21.(2020七上·椒江期中)根据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赤道自西向东横穿的大洲有________(填名称)
(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填字母),⑧是________(填名称),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
有大西洋、________。
(3)图2是⑨地的乡村民居,⑨是________半岛,该地区的乡村民居具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以适应它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答案】 (1)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2)①;格陵兰岛;太平洋
(3)阿拉伯半岛;墙厚;窗小
【考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赤道自西向东横穿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①,⑧是格陵兰岛,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
(3)、图2是⑨地的乡村民居,⑨是阿拉伯半岛,该地区的乡村民居具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它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点评】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2.(2020七上·椒江期中)【地图的奥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地等高线地形图
(1)图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
(2)图3的“甲”、“乙”、“L”、“a”属于地图“语言”中的________。如果将图1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浅的地方,海拔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在________米范围内。
(4)图3用的定向法是________,并判断图3河流a的流向________。
【答案】 (1)甲
(2)注记;高
(3)300-400
(4)指向标定向法;自东北向西南
【考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1)、图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甲。
(2)、图3的“甲”、“乙”、“L”、“a”属于地图“语言”中的注记。如果将图1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浅的地方,海拔高。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在300-400米范围内。
(4)、图3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标定向法,并判断图3河流a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
【点评】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上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上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23.(2020七上·椒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赤壁
乌巢

材料一:先帝战士,不过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比年已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诳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223年)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四:
(1)填写以下表格
比较 左图 右图
时间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结果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作用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共同点 以少胜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填写①________,②________并判断材料二指________国,创立者是________,请用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并说明该史实的意义。
【答案】 (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胜利;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为曹操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蜀;吴;吴;孙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考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定都成都,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关系。
故答案为:(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胜利;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为曹操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蜀;吴;吴;孙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4.(2020七上·椒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区)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主实行“汉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与哪次改革有关?“魏主下诏”指的是哪项具体改革措施?该措施有何意义?
(3)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列举。
【答案】 (1)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有利于鲜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融合
(3)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
【考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使其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区)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联系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魏主下诏”指的是改汉姓;其意义是有利于鲜卑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根据材料二信息的理解,结合相关所学,列举得出其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等。
故答案为:(1)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有利于鲜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融合。
(3)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25.(2020七上·椒江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动荡时期,又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材料三: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扇陶壶(河南出土)
(1)材料一中,与《史记》的记载对比,《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魏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 (1)国家分裂,政权分立
(2)穷困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据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与《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对比,《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可以看出江南发生的变化体现在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商业进步。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1)国家分裂,政权分立。
(2)穷困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汉宗室,洛阳称帝。刘秀的贡献是( )
A. 匡扶汉室,建立蜀国 B.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C. 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 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2.(2020七上·椒江期中)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2020七上·椒江期中)“然______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请判断出横线处的人物( )
A. 卫青 B. 张骞 C. 霍去病 D. 班超
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城市中,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有( )
①楼兰 ②杭州 ③敦煌 ④洛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2020七上·椒江期中)“2000多年前……我们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________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
A. 汉代 B. 三国时期 C. 西晋 D. 东晋
6.(2020七上·椒江期中)《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7.(2020七上·椒江期中)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既是历史的记载.又是现实的纪念.方寸之间浓缩大千世界.对下面的两张邮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技术是由西汉蔡伦发明 B. “五禽戏”为图2人物所创编
C. 图2人物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D. 图1中的技术为中国最早发明
8.(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 B. 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9.(2020七上·椒江期中)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
A.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 三国互相交战
C. 西晋八王之乱 D.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10.(2020七上·椒江期中)“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中夜半闻鸡起舞的祖逖所在的朝代是( )
A. 三国末年 B. 东汉末年 C. 西晋 D. 东晋
11.(2020七上·椒江期中)“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这句话描述了哪个战争?什么成语?( )
A.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B. 巨鹿之战;投鞭断流
C. 牧野之战;风声鹤唳 D.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
12.(2020七上·椒江期中)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 氐族和羌族 B. 鲜卑族和匈奴族 C. 匈奴族和羯族 D. 羌族和鲜卑族
13.(2020七上·椒江期中)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1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司马迁 D. 祖冲之
15.(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面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张陵——太平道 B. 张仲景——坐堂医生
C. 贾思勰——齐民要术 D. 扁鹊——望、闻、问、切
16.(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四幅图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 世界地图 B. 亚洲地图 C. 中国地图 D. 台州地图
17.(2020七上·椒江期中)某社区办“法律讲堂”,为社区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这一做法体现了社区的( )
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经济功能 D. 娱乐功能
18.(2020七上·椒江期中)图中甲表示的海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19.(2017七上·台州期中)小明所在的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在地图上仅有0.5厘米,请你选出该地图的比例尺( )
A. 1:100 B.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200 米
C. D. 1:200000
20.(2017七上·台州期中)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 )
A. 东南方 B. 西北方 C. 东北方 D. 西南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共60分)
21.(2020七上·椒江期中)根据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赤道自西向东横穿的大洲有________(填名称)
(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填字母),⑧是________(填名称),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
有大西洋、________。
(3)图2是⑨地的乡村民居,⑨是________半岛,该地区的乡村民居具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以适应它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22.(2020七上·椒江期中)【地图的奥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地等高线地形图
(1)图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
(2)图3的“甲”、“乙”、“L”、“a”属于地图“语言”中的________。如果将图1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浅的地方,海拔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在________米范围内。
(4)图3用的定向法是________,并判断图3河流a的流向________。
23.(2020七上·椒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赤壁
乌巢

材料一:先帝战士,不过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比年已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诳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223年)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四:
(1)填写以下表格
比较 左图 右图
时间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结果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作用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共同点 以少胜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填写①________,②________并判断材料二指________国,创立者是________,请用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并说明该史实的意义。
24.(2020七上·椒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区)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主实行“汉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与哪次改革有关?“魏主下诏”指的是哪项具体改革措施?该措施有何意义?
(3)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列举。
25.(2020七上·椒江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动荡时期,又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材料三: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扇陶壶(河南出土)
(1)材料一中,与《史记》的记载对比,《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魏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答案】 C
【考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BD三项都不是刘秀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C项建立东汉,光武中兴是刘秀的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刘秀的贡献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2.【答案】 D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题干图片所反映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3.【答案】 B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张骞是横线处应填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答案】 C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地区,通过西亚,再到达欧洲,楼兰和敦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城市,故①③正确。杭州和洛阳不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城市,故②④错误。
C项①③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 A
【考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A项汉代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
6.【答案】 C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商汤灭夏属于时商朝初期;齐桓公称霸属于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
C项①②③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准确识记《史记》的内容并灵活运用。
7.【答案】 D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图1中的造纸术是中国最早发明,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A项图一中的技术是由西汉蔡伦发明描述错误,蔡伦是东汉人,不符合题意;
BC两项描述错误,“五禽戏”,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的都是华佗,不是图2的医圣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D项图1中的技术为中国最早发明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文化,要求具备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8.【答案】 A
【考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是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A项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是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
BD两项是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错误,西晋的社会经济有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 C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破坏,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逃往南方数以万计,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ABD三项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项西晋八王之乱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有直接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
10.【答案】 D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军事家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西晋末年,他流亡江南,亲率亲族、同乡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东晋是祖逖所在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逖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答案】 A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反映的是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木皆兵。
A项淝水之战;草木皆兵符合题干信息,符合题意;
BC两项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战争,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均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风声鹤唳反映的是淝水之战前秦军队大败,苻坚狼狈逃跑时情景,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2.【答案】 C
【考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使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项氐族和羌族原来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不符合题意;
B项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匈奴族和羯族和题干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D项羌族和鲜卑族和题干描述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匈奴族和羯族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3.【答案】 B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兰亭集序》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成就。题干关键信息“天下第一行书”。
14.【答案】 D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冲之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15.【答案】 A
【考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太平道的创立者是张角。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A项张陵——太平道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角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太平道的创立者是张角。
16.【答案】 D
【考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地图>亚洲地图>中国地图>台州地图.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台州地图>中国地图>亚洲地图>世界地图.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17.【答案】 B
【考点】社区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某社区办“法律讲堂”,为社区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这一做法体现了社区的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区政治功能包括选举、落实政策等;经济功能包括社区工厂,超市等;社区文化功能包括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等;社区管理功能包括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
18.【答案】 A
【考点】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 图中甲表示的海洋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上的海洋分为四个大洋,主要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的总面积达到了18134.4万平方公里。地球海洋的总面积大约是36000万平方公里,而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510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的总面积占到地球海洋总面积的50%,地球总面积的36%。
19.【答案】 B
【考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米跑道在图上只有0.5厘米,表示图上1cm反映的是实际200m,因此该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即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尺换算的运用。
20.【答案】 B
【考点】方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关知识。根据一般定向法,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西北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般定向法的运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共60分)
21.【答案】 (1)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2)①;格陵兰岛;太平洋
(3)阿拉伯半岛;墙厚;窗小
【考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赤道自西向东横穿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①,⑧是格陵兰岛,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
(3)、图2是⑨地的乡村民居,⑨是阿拉伯半岛,该地区的乡村民居具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它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点评】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2.【答案】 (1)甲
(2)注记;高
(3)300-400
(4)指向标定向法;自东北向西南
【考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1)、图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甲。
(2)、图3的“甲”、“乙”、“L”、“a”属于地图“语言”中的注记。如果将图1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浅的地方,海拔高。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在300-400米范围内。
(4)、图3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标定向法,并判断图3河流a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
【点评】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上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上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
23.【答案】 (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胜利;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为曹操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蜀;吴;吴;孙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考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定都成都,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关系。
故答案为:(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胜利;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为曹操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蜀;吴;吴;孙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4.【答案】 (1)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有利于鲜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融合
(3)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
【考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使其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区)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联系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魏主下诏”指的是改汉姓;其意义是有利于鲜卑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根据材料二信息的理解,结合相关所学,列举得出其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等。
故答案为:(1)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有利于鲜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融合。
(3)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改汉制,学汉礼。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25.【答案】 (1)国家分裂,政权分立
(2)穷困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可知,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据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与《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对比,《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可以看出江南发生的变化体现在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商业进步。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1)国家分裂,政权分立。
(2)穷困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