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2020七上·鄞州期中)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
A.两颗门齿化石 B.大量碳屑
C.古鱼类化石 D.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
2.(2020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  )
A.已学会种植农作物 B.建造干栏式房屋
C.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木结构水井
3.(2020七上·鄞州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4.(2020七上·鄞州期中)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
A.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禹建立夏朝
C.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原始农耕的出现
5.(2020七上·鄞州期中)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2020七上·鄞州期中)“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万事万物的,享有神一般的威望。”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为(  )
A.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昏庸无能,实行暴政
C.至高无上,独揽大权
D.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7.(2020七上·鄞州期中)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誉得益于战国时期哪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
A.开凿灵渠 B.开凿大运河 C.治理黄河 D.修建都江堰
8.(2020七上·鄞州期中)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9.(2020七上·鄞州期中)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10.(2020七上·鄞州期中)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与“破釜沉舟”有关的一场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1.(2020七上·鄞州期中)“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注重发展生产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12.(2020七上·鄞州期中)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2020七上·鄞州期中)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4.(2020七上·鄞州期中)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里刺史最主要的职权是(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监督朝中百官违法违纪行为
C.专门搜捕本州所谓的“妖人”“叛逆”,刺探官民隐情
D.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15.(2020七上·鄞州期中)2020年5月10日,河南省许昌市华佗研究会纪念神医华佗诞辰1875周年座谈会召开,会上研讨了如何传承和发扬好华佗文化及精神,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七上·鄞州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时代……
(1)材料一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这次改革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此时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17.(2020七上·鄞州期中)“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外交之盛】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最高长官名称,该长官的设置标志了什么?
(3)列举一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原的西域物品?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当时产生的主要作用。
18.(2020七上·鄞州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材料三:汉宣帝的时候,就曾经非常高兴地说,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这已经不是孔子提倡的那种思想了。但朝廷不管那个,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 ——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相关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王道”的?他的这一做法目的何在?
(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最初制造、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和木棒,因此说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遗迹的最好证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知道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能够饲养家畜。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是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能够饲养家畜,使用木结构水井。
A项已学会种植农作物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符合题意;
BD两项属于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广泛使用打制石器不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农耕文明是题干神话传说反映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禹建立夏朝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②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④骨耜出现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时期。故③④①②的排序正确。
C项③④①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要求具备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春秋开始,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周天子往往依附强大的诸侯。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是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BC三项会通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8.【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治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主张是“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还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道、法、墨、儒,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故天下“统于秦”发生在公元前221年。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公元前221年天下“统于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史实,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项羽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由此而来。
ABC三项都与“破釜沉舟”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巨鹿之战与“破釜沉舟”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巨鹿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是汉武帝。故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ABD三项都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不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是汉武帝。
12.【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ABC三项均和秦始皇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ABD三项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机构改革,多设郡县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光武中兴。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题干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不法行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官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ABC三项都不是刺史最主要的职权,不符合题意;
D项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是刺史最主要的职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刺史制度的主要的职权。
15.【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华佗被称为“神医”。②④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①编著《伤寒杂病论》和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B项②④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16.【答案】(1)百家争鸣”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变化: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于是纷纷著书立说,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的国力大增,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战国时期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变化: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材料中“京师之钱…穿钱的绳子…...朽...…粟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这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造成的。
(2)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理。要求解读地图信息。通过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我们可判断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文化、经济交流。
故答案为:(1)文景之治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等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文景之治、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8.【答案】(1)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
(2)秦朝: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经济国有化”的史实,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汉武帝盐铁官营、货币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列举即可。
(3)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即可归纳出目的。
(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一从政治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材料二从经济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材料三从思想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
故答案为:(1)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
(2)秦朝: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2020七上·鄞州期中)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
A.两颗门齿化石 B.大量碳屑
C.古鱼类化石 D.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
【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最初制造、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和木棒,因此说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遗迹的最好证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知道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2020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  )
A.已学会种植农作物 B.建造干栏式房屋
C.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木结构水井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能够饲养家畜。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是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能够饲养家畜,使用木结构水井。
A项已学会种植农作物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符合题意;
BD两项属于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广泛使用打制石器不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相关史实。
3.(2020七上·鄞州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C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农耕文明是题干神话传说反映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2020七上·鄞州期中)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
A.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禹建立夏朝
C.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原始农耕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禹建立夏朝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5.(2020七上·鄞州期中)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②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④骨耜出现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时期。故③④①②的排序正确。
C项③④①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要求具备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6.(2020七上·鄞州期中)“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万事万物的,享有神一般的威望。”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为(  )
A.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昏庸无能,实行暴政
C.至高无上,独揽大权
D.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春秋开始,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周天子往往依附强大的诸侯。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是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7.(2020七上·鄞州期中)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誉得益于战国时期哪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
A.开凿灵渠 B.开凿大运河 C.治理黄河 D.修建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BC三项会通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8.(2020七上·鄞州期中)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治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主张是“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还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道、法、墨、儒,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9.(2020七上·鄞州期中)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故天下“统于秦”发生在公元前221年。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公元前221年天下“统于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史实,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10.(2020七上·鄞州期中)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与“破釜沉舟”有关的一场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项羽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由此而来。
ABC三项都与“破釜沉舟”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巨鹿之战与“破釜沉舟”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巨鹿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2020七上·鄞州期中)“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注重发展生产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是汉武帝。故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ABD三项都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不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是汉武帝。
12.(2020七上·鄞州期中)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ABC三项均和秦始皇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的能力。
13.(2020七上·鄞州期中)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ABD三项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机构改革,多设郡县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光武中兴。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题干的能力。
14.(2020七上·鄞州期中)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里刺史最主要的职权是(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监督朝中百官违法违纪行为
C.专门搜捕本州所谓的“妖人”“叛逆”,刺探官民隐情
D.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不法行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官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ABC三项都不是刺史最主要的职权,不符合题意;
D项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是刺史最主要的职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刺史制度的主要的职权。
15.(2020七上·鄞州期中)2020年5月10日,河南省许昌市华佗研究会纪念神医华佗诞辰1875周年座谈会召开,会上研讨了如何传承和发扬好华佗文化及精神,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华佗被称为“神医”。②④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①编著《伤寒杂病论》和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B项②④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七上·鄞州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时代……
(1)材料一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这次改革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此时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答案】(1)百家争鸣”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变化: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于是纷纷著书立说,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的国力大增,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战国时期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变化: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2020七上·鄞州期中)“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外交之盛】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最高长官名称,该长官的设置标志了什么?
(3)列举一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原的西域物品?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当时产生的主要作用。
【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材料中“京师之钱…穿钱的绳子…...朽...…粟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这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造成的。
(2)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理。要求解读地图信息。通过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我们可判断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文化、经济交流。
故答案为:(1)文景之治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等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文景之治、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8.(2020七上·鄞州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要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材料三:汉宣帝的时候,就曾经非常高兴地说,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这已经不是孔子提倡的那种思想了。但朝廷不管那个,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 ——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时期“经济生活国有化”的相关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王道”的?他的这一做法目的何在?
(4)综上所述,三则材料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
【答案】(1)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
(2)秦朝: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经济国有化”的史实,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汉武帝盐铁官营、货币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列举即可。
(3)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只要强调为巩固统治,为政权服务就行”即可归纳出目的。
(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一从政治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材料二从经济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材料三从思想方面加强了国家大一统。
故答案为:(1)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
(2)秦朝: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汉朝: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