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团队六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岭市团队六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岭市团队六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归属错误的是(  )
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 D.黄河流域-甲骨文
2.(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商-春秋
C.夏-西周-战国-春秋 D.夏-商-战国-西周
3.(2020八上·温岭期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4.(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齐桓公“尊王攘夷”最先称霸
C.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
D.新兴地主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5.(2020八上·温岭期中)以下各帝国在历史上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20八上·温岭期中)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凯撒与元老院 ②米隆与《掷铁饼者》
③屋大维与罗马法 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伦敦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是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西欧城市经济上自给自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0八上·温岭期中)史论结合是历史课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B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 禹建立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马镫传入欧洲 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A.A B.B C.C D.D
9.(2019八上·宁波期中)数学运算中使用的“0,1,2,3……”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0.(2020八上·温岭期中)在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
①农民用青铜农具 ②骑兵脚踩马镫嘶杀
③农民用牛耕田 ④步兵手握铁制兵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0八上·温岭期中)观察亚非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对图中所标注的A至F区域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2)概括亚非文明出现的共同点,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12.(2020八上·温岭期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材料一: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有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摘录了其中两位的观点:
A:“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我们应该支持,而反对侵略战争。”
材料二:洛克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公元前477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到洛克干农活,但他依然很愿意去参加。洛克的妻子艾伦和仆人也想跟在后面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却被洛克臭骂了一顿,妻子只好作罢。
材料三:德国法学家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1)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并各举一位代表人物。
(2)材料反应的是雅典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3)材料中所说的“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是什么法律?对后世有何影响?
13.(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农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这两次改革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王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伊斯兰教是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创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伊斯兰教创立的有关内容.
2.【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可知,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确。
A项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排列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及学生的识记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些促进了各国军事的发展。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①亚历山大帝国由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发展起来,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腊。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②阿拉伯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④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故地跨欧亚非三洲是①②③。③查理曼帝国的疆域都在欧洲地区,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项①②④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6.【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①凯撒与元老院和③屋大维与罗马法均与古罗马文明相关,故①③错误。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掷铁饼者》,故②米隆与《掷铁饼者》正确,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故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正确。
A项②④属于古希腊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巴黎和伦敦是新兴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其中巴黎是西欧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综上,①③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故②④错误。
B项①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A项A论述正确,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符合题意;
B项B史实和结论不搭配,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充分说明了阿拉伯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的动力在于学习和创新,不符合题意;
C项C史实和结论不搭配,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D项D史实和结论不搭配,马镫的传播历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相关史实和史论,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分别是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的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目前的实物考古发现,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②骑兵脚踩马镫嘶杀战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排除含②的选项。
D项①③④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历史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准确识记马镫的相关知识。
11.【答案】(1)BCDE为一类,AF为一类。理由:BCDE属于大河文明。AF属海洋文明。
(2)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生存。
道理: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据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及所学知识可知, BCDE分别是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FA代表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罗马和希腊,临地中海,受海洋影响大,属海洋文明。
(2)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和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大河奔流,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从中可以悟出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BCDE为一类,AF为一类。理由:BCDE属于大河文明。AF属海洋文明。
(2)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生存。
道理: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异同点。
12.【答案】(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评价: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法或《十二铜表法》;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百家争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A说“反对一切战争”“仁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因此A代表了儒家学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孔子或孟子。根据B说“兼爱”,“非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此B代表了墨家学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墨子。
(2)材料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入手,逐条解答即可。积极性在于使公民获得更多的权利,能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消极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奴隶制民主,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3)据学可知,“第三次是以法律”指的是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发展起来的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故答案为:(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评价: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法或《十二铜表法》;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百家争鸣、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3.【答案】(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材料二: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共同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启示:坚持改革;改革要顺应民心(改革要重视人民利益);重视农业生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学习中国的隋唐制度而进行的大化改新。
(2)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反映了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共同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启示:坚持改革;改革要顺应民心(改革要重视人民利益);重视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岭市团队六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归属错误的是(  )
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 D.黄河流域-甲骨文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王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伊斯兰教是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创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伊斯兰教创立的有关内容.
2.(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商-春秋
C.夏-西周-战国-春秋 D.夏-商-战国-西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可知,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确。
A项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排列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及学生的识记能力。
3.(2020八上·温岭期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A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影响。
4.(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齐桓公“尊王攘夷”最先称霸
C.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
D.新兴地主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些促进了各国军事的发展。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5.(2020八上·温岭期中)以下各帝国在历史上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①亚历山大帝国由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发展起来,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腊。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②阿拉伯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④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故地跨欧亚非三洲是①②③。③查理曼帝国的疆域都在欧洲地区,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项①②④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6.(2020八上·温岭期中)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凯撒与元老院 ②米隆与《掷铁饼者》
③屋大维与罗马法 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①凯撒与元老院和③屋大维与罗马法均与古罗马文明相关,故①③错误。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掷铁饼者》,故②米隆与《掷铁饼者》正确,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故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正确。
A项②④属于古希腊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7.(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伦敦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是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西欧城市经济上自给自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巴黎和伦敦是新兴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其中巴黎是西欧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综上,①③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故②④错误。
B项①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8.(2020八上·温岭期中)史论结合是历史课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B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 禹建立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马镫传入欧洲 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A项A论述正确,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符合题意;
B项B史实和结论不搭配,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充分说明了阿拉伯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的动力在于学习和创新,不符合题意;
C项C史实和结论不搭配,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D项D史实和结论不搭配,马镫的传播历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相关史实和史论,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9.(2019八上·宁波期中)数学运算中使用的“0,1,2,3……”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分别是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的史实。
10.(2020八上·温岭期中)在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
①农民用青铜农具 ②骑兵脚踩马镫嘶杀
③农民用牛耕田 ④步兵手握铁制兵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目前的实物考古发现,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②骑兵脚踩马镫嘶杀战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排除含②的选项。
D项①③④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历史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准确识记马镫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
11.(2020八上·温岭期中)观察亚非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对图中所标注的A至F区域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2)概括亚非文明出现的共同点,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1)BCDE为一类,AF为一类。理由:BCDE属于大河文明。AF属海洋文明。
(2)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生存。
道理: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据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及所学知识可知, BCDE分别是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FA代表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罗马和希腊,临地中海,受海洋影响大,属海洋文明。
(2)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和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大河奔流,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从中可以悟出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BCDE为一类,AF为一类。理由:BCDE属于大河文明。AF属海洋文明。
(2)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生存。
道理: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异同点。
12.(2020八上·温岭期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材料一: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有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摘录了其中两位的观点:
A:“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我们应该支持,而反对侵略战争。”
材料二:洛克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公元前477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到洛克干农活,但他依然很愿意去参加。洛克的妻子艾伦和仆人也想跟在后面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却被洛克臭骂了一顿,妻子只好作罢。
材料三:德国法学家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1)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并各举一位代表人物。
(2)材料反应的是雅典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3)材料中所说的“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是什么法律?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评价: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法或《十二铜表法》;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知识点】百家争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A说“反对一切战争”“仁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因此A代表了儒家学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孔子或孟子。根据B说“兼爱”,“非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此B代表了墨家学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墨子。
(2)材料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入手,逐条解答即可。积极性在于使公民获得更多的权利,能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消极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奴隶制民主,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3)据学可知,“第三次是以法律”指的是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发展起来的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故答案为:(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评价: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消极方面: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法或《十二铜表法》;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百家争鸣、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3.(2020八上·温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农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这两次改革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材料二: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共同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启示:坚持改革;改革要顺应民心(改革要重视人民利益);重视农业生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学习中国的隋唐制度而进行的大化改新。
(2)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反映了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共同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启示:坚持改革;改革要顺应民心(改革要重视人民利益);重视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