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开学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开学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开学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8九上·柯桥月考)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
D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中重大历史事件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列口号在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五四运动。因此“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会出现在五四运动中。“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②“废除二十一条” 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是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D项③④不可能出现在五四运动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口号的准确识记能力。
3.(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所发生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事件所在地是在东北,讲的是九一八事变。故A符合题意。一二八事变是发生在上海,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八一三是发生在上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属于容易题,能熟记有关知识即可。
4.(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观察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内容与图片所反映信息相符的是(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C.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D.历史转折,生死攸关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难度较小,根据图片判断信息即可。
5.(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27年,国民革命军开入湖北汉口英租界,收回英租界管理权。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 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B.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C.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目标 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英租界管理权”可知,北伐战争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A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合作的成果,故排除;
B符合题意;
C北伐战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故排除;
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意义,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紧扣题意即可。
6.(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图中①段中国共产党人数增加的原因是(  )
A.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工人运动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1928年-1945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共产党人员迅速增加,故符合题意;
B192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故排除;
C指的是土地改革,是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采取的措施,故不符合题意;
D是在第一国共合作时期,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人数的增加,难度适中,需要正确识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内战时期。
7.(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于(  )
A.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A和B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故排除;
C符合题意;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能正确识记二战知识即可。
8.(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符合题意。“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说明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故③符合题意。②和④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选择即可。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过程,其先后顺序为(  )
①中国工农红军 ②中国工农革命军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 ④八路军、新四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都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力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军队的名称变化,难度略大,对军队名称的内容较为陌生。不同的军队名称,折射的是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
10.(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C.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
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非雄才大略之人 ”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略大,需要紧扣“雄才大略”。
二、非选择题
11.(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九年级(7)班班委准备推出一期关于辛亥革命的黑板报,他们积极准备了不少素材。
素材一:
素材二:梁同学找到了这样的一段史料:“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史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
素材三:1912-1919,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1)同学们对选取辛亥革命的纪念地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主张选武汉,也有不少人主张选南京。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请你结合素材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告诉这位同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的。
【答案】(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可知,图一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图二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的发生地。两地都有合理之处。
(2)根据设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评价辛亥革命。政治和思想角度,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经济角度,根据素材三可知,“新建厂矿企业增多”、“新增资本增加”说明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从开始的反封建,提出三民主义到后来的反帝反封建,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故答案为:(1) 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 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3)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难度略大,尤其是(3)问,涉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的变化。
12.(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历史需要选择,历史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选择是一种开始。“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资料一中这场政变是如何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的。
(2)选择是一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蒋介石以下两种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结果。
(3)选择是一种担当。请结合下面图片所浓缩的历史,谈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
【答案】(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态度一:妥协、不抵抗,致使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占领了东三省。
态度二:不妥协、坚决抵抗,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2年1月1日,作为四大国之一,中国与其他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西安”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在中共的努力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也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表示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态度一:妥协、不抵抗,致使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占领了东三省。
态度二:不妥协、坚决抵抗,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42年1月1日,作为四大国之一,中国与其他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史实。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开学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2018九上·柯桥月考)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列口号在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所发生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观察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内容与图片所反映信息相符的是(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C.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D.历史转折,生死攸关
5.(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27年,国民革命军开入湖北汉口英租界,收回英租界管理权。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 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B.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C.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目标 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6.(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图中①段中国共产党人数增加的原因是(  )
A.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工人运动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7.(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于(  )
A.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8.(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过程,其先后顺序为(  )
①中国工农红军 ②中国工农革命军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 ④八路军、新四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0.(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C.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
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非选择题
11.(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九年级(7)班班委准备推出一期关于辛亥革命的黑板报,他们积极准备了不少素材。
素材一:
素材二:梁同学找到了这样的一段史料:“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史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
素材三:1912-1919,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1)同学们对选取辛亥革命的纪念地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主张选武汉,也有不少人主张选南京。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请你结合素材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告诉这位同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的。
12.(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历史需要选择,历史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选择是一种开始。“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资料一中这场政变是如何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的。
(2)选择是一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蒋介石以下两种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结果。
(3)选择是一种担当。请结合下面图片所浓缩的历史,谈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
D项新文化运动是题干中重大历史事件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五四运动。因此“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会出现在五四运动中。“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②“废除二十一条” 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是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符合题意;
D项③④不可能出现在五四运动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口号的准确识记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事件所在地是在东北,讲的是九一八事变。故A符合题意。一二八事变是发生在上海,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八一三是发生在上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属于容易题,能熟记有关知识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难度较小,根据图片判断信息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英租界管理权”可知,北伐战争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A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合作的成果,故排除;
B符合题意;
C北伐战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故排除;
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意义,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紧扣题意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1928年-1945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共产党人员迅速增加,故符合题意;
B192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故排除;
C指的是土地改革,是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采取的措施,故不符合题意;
D是在第一国共合作时期,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人数的增加,难度适中,需要正确识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内战时期。
7.【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A和B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故排除;
C符合题意;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能正确识记二战知识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符合题意。“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说明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故③符合题意。②和④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选择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都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力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军队的名称变化,难度略大,对军队名称的内容较为陌生。不同的军队名称,折射的是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
1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非雄才大略之人 ”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故D说法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略大,需要紧扣“雄才大略”。
11.【答案】(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可知,图一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图二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的发生地。两地都有合理之处。
(2)根据设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评价辛亥革命。政治和思想角度,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经济角度,根据素材三可知,“新建厂矿企业增多”、“新增资本增加”说明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从开始的反封建,提出三民主义到后来的反帝反封建,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故答案为:(1) 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 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3)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难度略大,尤其是(3)问,涉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的变化。
12.【答案】(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态度一:妥协、不抵抗,致使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占领了东三省。
态度二:不妥协、坚决抵抗,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2年1月1日,作为四大国之一,中国与其他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西安”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在中共的努力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也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表示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态度一:妥协、不抵抗,致使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占领了东三省。
态度二:不妥协、坚决抵抗,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42年1月1日,作为四大国之一,中国与其他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