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课导入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 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学习目标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课前研习任务 问题一:二次革命 1.小组成员认真阅读课文(P50-51),讨论: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问题二: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阅读课文(P51-P53),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2.面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孙中山又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问题三:军阀割据 1.阅读课文(P53),袁世凯的继任者有哪些?结合材料研读,讨论:军阀割据混战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史料1:辛亥革命以来,各省都督拥兵自重、财政独立,尾大不掉比晚清有过之而无不及。 ——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史料2:当时的中国一下子涌出来三百多个政党,这些政党多如牛毛,无穷无尽的党争。 ——朱宗震《1912年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1)背景 思考: 史料表明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中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提示:各省拥兵自重,政党林立,斗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一、二次革命 西方国家民主共和政体权力运行示意图 (以美国联邦共和制为例) 宋教仁试图实现的政党内阁的核心精神: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西方国家民主共和政体权力运行示意图 (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 “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宋教仁语,《辛亥革命回忆录 “噫!宋教仁意欲组织政党内阁耶?抑何相逼之甚也。 —袁世凯语,《中国国民党史稿(二)》 宋教仁 袁世凯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辞》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国民党人宋教仁将出任内阁总理 临时大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袁世凯大为惊恐 (1913.7~9月)孙中山、黄兴武装倒袁,史称“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形势图 (1913.7~9月) 二次革命形势图 (1913.7~9月) 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2)爆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结果 失败 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力量涣散 由于国民党刚刚组建,力量涣散,面对袁世凯的镇压,二次革命很快便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战争,很大程度的助长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民主共和的象征—民国时期的国会 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国会议员合影 1914.1)袁世凯解散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国会。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11孙中山主持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 (1914.5.1袁世凯炮制颁布) 总之,袁氏“新约法”的特点有三:(1)行政权(换言之总统的权力)无限度的扩张;(2)立法权及行政监督权极力缩小;(3)废除责任内阁制。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新约法”已经成为袁世凯由总统向皇帝过渡的桥梁。 —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1914.5)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5)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协议中大部分内容。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1915年5月25日) 谋正式总统 谋终身总统 谋帝制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①解散国民党。 ②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①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②宣布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袁世凯祭天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史料3: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思考:袁世凯会实现了他的皇帝梦吗? 提示: 不会,这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探究问题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在耶?既称民贼。……誓死戮力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1915年12月 护国将军·蔡锷 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背叛民国之罪人…所保护者,为固有之民国也…所驱除者,为叛国之一夫,天人同庆。 —蔡锷发表讨袁通电,1915年12月25日。 三、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 1.时间: 2.领导人: 3.地点: 4.经过: 5.结果: 1915年底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云南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云南独立,组织讨袁; 袁世凯围剿护国军; 多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政府 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为什么会失败?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行径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④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必败。 合作探究 袁世凯 冯国璋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四、军阀割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派系 领导者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四、军阀割据 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本课小结 1.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2.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的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一局面与这一时期几支军阀的混战密不可分。这一时期混战的军阀不包括( ) A.直系 B.蜀系 C.奉系 D.皖系 C B 课 后 练 习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之后仍然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现象,其根源是( ) A.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B.辛亥革命并未铲除君主专制的社会土壤 C.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 D.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政治的操纵 4.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发起了护国战争。护国战争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B.维护了共和政体 C.废除了“二十一条” D.粉碎了“洪宪复辟 B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