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研究 《怎样把交流变成直流》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选修3-2新课教学,对交变电流已有较好的掌握,但对如何把交流变成直流尚不了解。交流和直流的转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常见的二极管整流电路原理并不复杂,有必要让学生有所了解,才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密切应用。 另外,对数字化传感器实验系统,由于我校大部分物理老师未能积极应用,造成学生对传感器在实验中的应用普遍有畏惧和高科技迷信心理。因此本课设计用电压传感器去探究交流、半波整流、全波整流的波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感器的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怎样把交流变成直流》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让学生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及其特点。 3. 让学生理解把交流变成直流的半波整流,桥式整流整流的原理。 4. 让学生理解电容器的滤波作用,加深理解电容器储存电量的特性。 5 .让学生学会含二极管的电路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器材: 自制教具“把交流变成直流”、干电池、二极管、小灯泡、传感器实验系统 自制教具 学生探究器材 苏威尔传感器实验系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动画)回顾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交流电具有容易产生、功率强大、改变电压容易(变压器)、便于输送(高压输电)的特点。 但绝大多数家用电器(除了纯发热和纯发光的电器)和生产设备都要使用直流。例如电视机、电脑、空调,内部的电路板工作都是直流,所以这些电器内部都有把交流转换为直流的电路。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交流变成直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课堂探究 探究1:各小组利用下发的器材探究两个“未知元件”的特性(分组实验)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的特性,此处没有注明是二极管,而是以“未知元件”注明,就是为了让学生去真正探究出其特性。 探究中预期会出现的问题: (1)少数学生没有注意小灯泡是2.5V额定电压,用一节干电池(1.5V)去探究,由于二极管导通时也会产生0.7V左右的电压降落,故小灯泡的实际电压不到1V,结果显然不可能让小灯泡发光。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或者教师适当提示,需要两节电池串联进行探究。 (2)部分学生运气较好,第一次连接灯泡就亮起来(二极管正向导通),从而以为探究完成。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把电池正负极互换一下再做实验,确保学生发现互换后灯泡不亮。 结论:该未知元件具有 单向导电 的特性 探究2:分析该“未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特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未知元件的特性,学会分析伏安特性曲线 (左图中文字在学生探究学案上没有给出) 各小组一起讨论分析后派代表回答,通过分析图线。得出该未知元件的4个工作区域。最后需要提醒学生: (1)探究1我们用3V电压,如果是正向3V则超过了0.7V,所以处于导通状态。如果是反向3V,不可能击穿,故处于反向阻断状态。 (2)特别注意图中“死区”,它会对到接下来用电压传感器采集的波形产生一些影响,即整流后的波形最低电压不是0V。 结论:该“未知元件”是 二极管 探究3:用1个该元件把交流变成直流 (在图中画出整流后的波形) (1)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负载上的电压波形 (2)再利用自制教具和传感器采集波形来验证 探究结论:整流后变成了直流,但波形剩下一半(半波整流)。 (3)拓展应用:整流后的有效值如何求解?电热毯电路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再请学生回答 探究4:用4个该元件把交流变成直流 (1)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负载上的电压波形 (2)再利用自制教具和传感器采集波形来验证 结论:整流后变成了直流,且正半周和负半周波形都能通过负载,通过负载的电流方向不变。 提示学生:波形最小值不是0V,为什么?(和探究2中的伏安特性曲线上的“死区”对应) 探究5:让整流后的直流更稳定 (1):用水容器让水流更加稳定示意图,来类比电容器具有让电流更加稳定的作用。 (2)用传感器采集增加电容器滤波后的波形 用水容器来类比 结论:电容器具有滤波作用,能让直流更加平稳 拓展: 小型直流电源和家用音响中的电路板,现在能基本看懂吗? 探究6:含二极管的电路分析 在恒定电路教学中,含二极管和电容器的电路是个难点,怎样分析其中的二极管作用呢? 二极管在高中电路中,无非处于“导通”和“阻断”两种状态。具体分析可以采用假设法。 假设二极管导通,即看成导线 → 判断电容器的是充电还是放电 → 充电或放电电流能否通过二极管?→ 如果能,则假设成立,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如果不能,则假设不成立,二极管处于断开状态。 课后小结:总体比较顺利,完成了预期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入新课时,所借的高二(1)班学生整体对交流电内容遗忘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居然回答说变压器的输出电压是直流……..但通过传感器采集波形后,学生进入状态,各项探究比较顺利。 遗憾的是学校配备的传感器只有6套,但学生有46人,所以无法进行分组用传感器探究(46人至少要12套传感器实验系统)。 原本考虑用示波器探究整流后波形,但考虑到我校其它物理老师从来没有用过传感器,学生也从来没有见过传感器,所以决定采用传感器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