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2020八上·温州期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话体现的思想属于(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2.(2020八上·温州期末)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曾说:“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雅典成为“邻人榜样”是因为( )
A. 商业繁荣 B. 武力强盛 C. 民主制度 D. 疆域广阔
3.(2020八上·温州期末)学者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到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此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是指( )
A. 庄园与法庭 B. 封君与封臣 C. 教会与大学 D. 富农与市民
4.(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列史实能反映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的是( )
①法老
②《汉谟拉比法奥》
③象形文字
④种姓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20八上·温州期末)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记载:“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京杭大运河 D. 长城
6.(2020八上·温州期末)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写道:古代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 )
A.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B. 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C. 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 D. 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
7.(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为一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整理单,其中第一类书籍可补充( )
A. 《史记》 B. 《道德经》 C. 《齐民要术》 D. 《大唐西域记》
8.(2020八上·温州期末)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三省六部制限制地方权力 B. 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 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 D. 设立剩史,加强监督
9.(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列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有( )
①造纸术
②雕版印刷术
③火药术
④活字印刷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2020八上·温州期末)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现实生活。下列选项中,传统习俗记载与当下节日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传统习俗记载 当下节日
A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葛,以尽思时之敬。(《梦粱录》) 春节
B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
C 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风上记》) 端午节
D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清明节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
11.(2020八上·温州期末)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分合变换]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开疆拓土]
材料二:
[胡汉交融]
材料三: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北魏都城)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农冠士族并在中原(北魏辖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统一大势]
材料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早见的现象。这其中有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此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结束长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比较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并结合史实分析原因。
(4)综合材料,简述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
[丝路绵亘]
材料一:
[丝路交往]
材料二:
表1古代丝路交往史实
序号 往来史实 序号 往来史实
① 张骞出使西域 ④ 鉴真东渡
② 汉明帝派使者求佛法 ⑤ 日本遣唐使访华
③ 玄奘西行 ⑥ 马可·波罗来华
[丝路变迁]
材料三: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陆上丝绸之路收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宋朝皇室南迁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吕文利 《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丝路精神]
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沿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
(1)根据上图,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给材料二中的史实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4)归纳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答案】 A
【考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话体现了道家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A项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道家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2.【答案】 C
【考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辉煌时代,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据题干关键信息“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结合所学,雅典成为“邻人榜样”是因为民主制度。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制度是雅典成为“邻人榜样”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3.【答案】 B
【考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君封臣制形成。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据题干关键信息“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到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并结合所学,此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是指封君与封臣。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封君与封臣是题干中“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君封臣制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
4.【答案】 B
【考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象形文字与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无关。①法老、②《汉谟拉比法典》和④种姓制度能够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
B项①②④能反映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 C
【考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由“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舶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可知,这是对京杭大运河的描述。隋炀帝时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BD三项分别修建于战国和秦朝,时间与“隋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京杭大运河是题干文字评价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答案】 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不难看出,题干的核心即体现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A项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是强调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培养人才不是题干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B项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是题干主要赞扬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和题干信息不符,“忠心耿耿”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和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未反映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7.【答案】 A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第一类:《汉书》《资治通鉴》”可知,《汉书》主要记述了西汉汉高祖至新朝王莽共229年的史事,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汉书》、《资治通鉴》均是我国古代的史书。《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
A项《史记》可以补充在第一类书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第一类书籍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整理单为依托,考查《史记》。解答本题要把握《史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 C
【考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了军队,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宋太祖安排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ABD三项都不是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是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答案】 B
【考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大作用。东汉蔡伦改进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项①②④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的重大作用。
10.【答案】 C
【考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反映的是清明节;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反映的是春节;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反映的是端午节;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反映的是中秋节。
ABD三项关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C关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
11.【答案】 (1)秦、隋、元
(2)示例:
相同点: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
不同点:元朝疆域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从轻视到尊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思想文化方面: 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
政治制度: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可见秦、隋、元结束长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秦朝疆域图》和《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材料三中的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北魏都城)为荒土’"说明南方汉人轻视北魏,“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农冠士族并在中原(北魏辖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说明南方汉人尊重北魏。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后期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根据材料四“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联系所学知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1)秦、隋、元。
(2)相同点: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不同点:元朝疆域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从轻视到尊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思想文化方面: 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政治制度: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隋、元的疆域、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以及原因、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秦、隋、元的疆域、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以及原因、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等知识。
12.【答案】 (1)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示例一:以官方与非官方划分,①②⑤均为官方,③④⑥为非官方( 民间)。
示例二:以朝代划分,①②均属汉代,③④⑤均属唐代,⑥属元代。
示例三:以动机划分,①⑤出于政治目的,②⑧④出于宗教交流目的,⑥出于商贸(冒险)目的。
(3)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丝路精神特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示例:丝路精神的一大特征是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上外来的的葡萄、核桃和良马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可见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标准制定合理可。
(3)材料三“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陆上丝绸之路收到很大的影响”说明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材料三“尤其是宋朝皇室南迁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材料三“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说明南宋政府注重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说明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本题考查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示例一:以官方与非官方划分,①②⑤均为官方,③④⑥为非官方( 民间)。
示例二:以朝代划分,①②均属汉代,③④⑤均属唐代,⑥属元代。
示例三:以动机划分,①⑤出于政治目的,②⑧④出于宗教交流目的,⑥出于商贸(冒险)目的。
(3)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丝路精神特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示例:丝路精神的一大特征是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上外来的的葡萄、核桃和良马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史实分类以及分类标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史实分类以及分类标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等知识。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2020八上·温州期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话体现的思想属于(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 A
【考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话体现了道家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A项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道家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2.(2020八上·温州期末)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曾说:“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雅典成为“邻人榜样”是因为( )
A. 商业繁荣 B. 武力强盛 C. 民主制度 D. 疆域广阔
【答案】 C
【考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辉煌时代,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据题干关键信息“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结合所学,雅典成为“邻人榜样”是因为民主制度。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制度是雅典成为“邻人榜样”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题干关键信息“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3.(2020八上·温州期末)学者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到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此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是指( )
A. 庄园与法庭 B. 封君与封臣 C. 教会与大学 D. 富农与市民
【答案】 B
【考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君封臣制形成。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据题干关键信息“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到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并结合所学,此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是指封君与封臣。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封君与封臣是题干中“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君封臣制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
4.(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列史实能反映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的是( )
①法老
②《汉谟拉比法奥》
③象形文字
④种姓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考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象形文字与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无关。①法老、②《汉谟拉比法典》和④种姓制度能够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
B项①②④能反映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亚非大河文明出现阶级分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0八上·温州期末)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记载:“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京杭大运河 D. 长城
【答案】 C
【考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由“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舶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可知,这是对京杭大运河的描述。隋炀帝时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BD三项分别修建于战国和秦朝,时间与“隋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京杭大运河是题干文字评价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6.(2020八上·温州期末)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写道:古代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 )
A.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B. 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C. 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 D. 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
【答案】 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不难看出,题干的核心即体现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A项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是强调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培养人才不是题干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B项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是题干主要赞扬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和题干信息不符,“忠心耿耿”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和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未反映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7.(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为一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整理单,其中第一类书籍可补充( )
A. 《史记》 B. 《道德经》 C. 《齐民要术》 D. 《大唐西域记》
【答案】 A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第一类:《汉书》《资治通鉴》”可知,《汉书》主要记述了西汉汉高祖至新朝王莽共229年的史事,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汉书》、《资治通鉴》均是我国古代的史书。《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
A项《史记》可以补充在第一类书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第一类书籍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整理单为依托,考查《史记》。解答本题要把握《史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2020八上·温州期末)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三省六部制限制地方权力 B. 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 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 D. 设立剩史,加强监督
【答案】 C
【考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了军队,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宋太祖安排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ABD三项都不是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是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列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有( )
①造纸术
②雕版印刷术
③火药术
④活字印刷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考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大作用。东汉蔡伦改进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项①②④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的重大作用。
10.(2020八上·温州期末)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现实生活。下列选项中,传统习俗记载与当下节日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传统习俗记载 当下节日
A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葛,以尽思时之敬。(《梦粱录》) 春节
B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
C 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风上记》) 端午节
D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清明节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考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反映的是清明节;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反映的是春节;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反映的是端午节;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反映的是中秋节。
ABD三项关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C关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
11.(2020八上·温州期末)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分合变换]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开疆拓土]
材料二:
[胡汉交融]
材料三: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北魏都城)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农冠士族并在中原(北魏辖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统一大势]
材料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早见的现象。这其中有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此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结束长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比较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并结合史实分析原因。
(4)综合材料,简述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
【答案】 (1)秦、隋、元
(2)示例:
相同点: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
不同点:元朝疆域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从轻视到尊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思想文化方面: 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
政治制度: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可见秦、隋、元结束长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秦朝疆域图》和《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材料三中的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北魏都城)为荒土’"说明南方汉人轻视北魏,“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农冠士族并在中原(北魏辖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说明南方汉人尊重北魏。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后期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根据材料四“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联系所学知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1)秦、隋、元。
(2)相同点:元朝疆域覆盖了秦朝原有疆域,主要是长江、黄河、珠江流域范围。不同点:元朝疆域比秦朝疆域更广阔,控制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3)从轻视到尊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汉文化的发展。
(4)思想文化方面: 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政治制度: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秦、隋、元的疆域、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以及原因、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秦、隋、元的疆域、秦朝疆域与元朝疆域的异同点、南方汉人对北魏的态度变化以及原因、中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原因等知识。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
[丝路绵亘]
材料一:
[丝路交往]
材料二:
表1古代丝路交往史实
序号 往来史实 序号 往来史实
① 张骞出使西域 ④ 鉴真东渡
② 汉明帝派使者求佛法 ⑤ 日本遣唐使访华
③ 玄奘西行 ⑥ 马可·波罗来华
[丝路变迁]
材料三: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陆上丝绸之路收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宋朝皇室南迁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吕文利 《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丝路精神]
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沿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
(1)根据上图,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给材料二中的史实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4)归纳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答案】 (1)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示例一:以官方与非官方划分,①②⑤均为官方,③④⑥为非官方( 民间)。
示例二:以朝代划分,①②均属汉代,③④⑤均属唐代,⑥属元代。
示例三:以动机划分,①⑤出于政治目的,②⑧④出于宗教交流目的,⑥出于商贸(冒险)目的。
(3)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丝路精神特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示例:丝路精神的一大特征是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上外来的的葡萄、核桃和良马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可见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标准制定合理可。
(3)材料三“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陆上丝绸之路收到很大的影响”说明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材料三“尤其是宋朝皇室南迁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材料三“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说明南宋政府注重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说明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本题考查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路程长;路线分支多;覆盖范围广;整体呈东西走向;连通亚非欧三洲。
(2)示例一:以官方与非官方划分,①②⑤均为官方,③④⑥为非官方( 民间)。
示例二:以朝代划分,①②均属汉代,③④⑤均属唐代,⑥属元代。
示例三:以动机划分,①⑤出于政治目的,②⑧④出于宗教交流目的,⑥出于商贸(冒险)目的。
(3)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交通受阻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衰微;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为海上贸易奠定物质基础;南宋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4)丝路精神特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示例:丝路精神的一大特征是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上外来的的葡萄、核桃和良马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史实分类以及分类标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史实分类以及分类标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等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