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2年,《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大公报》也有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C.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D.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2.(2020九上·温州期末)民国初年,梁启超发文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此语表明( )A.民生主义思想深刻影响国民心理B.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C.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主流社会思潮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3.(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4月,陈独秀发表演说强调,劳动者的觉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据此可知( )A. 新文化运动开始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B.国际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起来C.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4.(2020九上·温州期末)1926年9 月,汉阳兵工厂工人实行总罢工,不为吴佩孚制造枪炮。同年,湖北各地工团组织还纷纷组建运输队、铁路破坏队和武装纠察队等应援革命。该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 北伐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失败C.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D.国共两党二度合作5.(2020九上·温州期末)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随即发动了第一次城市武装暴动。这次武装暴动是( )A.黄花岗起义 B.护国运动 C.南昌起义 D.西安事变6.(2020九上·温州期末)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 )A. 有效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C.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D.削弱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势力7.(2020九上·温州期末)1946年2月,中共中央在《时局问题的报告》和《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中指出:中国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这一论断说明( )A.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B.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武装力量C.重庆谈判消除了两党之间的根本分歧D.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突破8.(2020九上·温州期末)上海打工者炳德在其日记中记录的收支表显示,1947年1月他以37000元购入一双皮鞋,转年6月,他又购买一双最贱的黄色皮鞋,花费160万元;他的理发费用在1947年初是4000元,转年2月已变成8万元。这反映了( )A.军阀混战致经济衰退 B.经济受日本侵华冲击C.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 D.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9.(2020九上·温州期末)“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合革命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表1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表1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决议①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② 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 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④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10.(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7年3月,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各国工人的任务》中指出:俄国有两个政府,一个是地主资本家的政府,另一个是工农政府,即工兵代表苏维埃。为了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劳动者阶级必须组织团结起来,同资本家相对立。这说明( )①此时俄国存在“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②革命使俄国沙皇专制统治退出历史舞台③社会主义实现了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④列宁号召工农阶级要继续革命夺取政权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30分)11.(2020九上·温州期末)20世纪以来,伴随着战争的冲击,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材料一:20世纪初,欧洲统治者普遍奉现实主义战争观为经典,认为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材料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理想主义战争观兴起并风行一时,即强调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甚至在法西斯上台后,各国的和平主义者仍天真固执地信守着废弃战争的承诺。但盲目的让步没有换来和平。1939年,理想主义战争观彻底破灭。——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材料三:二战后,正义战争观异军突起,即把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强调“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两项原则。“开战正义”指当一个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侵略时,受害国的自卫战争以及受害国和国际社会成员国进行的执法战争都是正当的。“交战正义”适用于战争开始后,指战争仅发生于军人之间,平民不能受到侵害。——整理自[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通过历史实例的道德论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阐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12.(2020九上·温州期末)长城,伫立于中国大地山河之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精神塑造。[捍御古长城]材料一[国货塑长城]材料二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奋起救国……此公愤所在,敞业亦国民一份子,从即日起停止进办日货……以后进货当重国产。 ——1919年6月18日《益世报》刊载的旅津书业广告 民国出台的《商标法》禁止商家注册相同或近似于他人已经使用的商标。但20世纪20年代,长城仍不断地被不同类别的国货商品注册为商标或公司工厂名称,如“长城牌”仁丹、“长城牌” 热水瓶、长城书局、长城唱片公司等。 ——整理自(民国)实业部商标局《民国商标汇刊(影印本)下》[血肉筑长城]材料三时政宣传画 《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民族新长城]材料四那些被赋予民族精神特质、得以促进民族集体认同的景物,往往成为民族的地理景观符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的象征意义得到再认识和新诠释,成为中华民族最显著的地理景观符号。——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2)结合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年代“长城”被频繁注册成商标的原因。(3)漫画中“新长城”指的是什么?运用史实说明“新长城”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新诠释。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社会变革影响服饰的变化。A项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B项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D项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与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2.【答案】B【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判断“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人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3.【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由题干材料判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4.【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据“1926年9月,汉阳兵工厂工人实行总罢工,不为吴佩孚制造枪炮”可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支援北伐战争。A项北伐胜利进军是题干现象的时代背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5.【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发动了第一次城市武装暴动”可知,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是题干描述的武装暴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6.【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7.【答案】A【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主张通过和平建国的方式组建新的民主政权,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建立共和国家的愿望。A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结合题干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进行分析。8.【答案】D【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47年”,联系所学知识,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国统区的经济走向崩溃,国民政府一面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一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这就造成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工人失业,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农民破产。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的史实。要求掌握基础史实,知道1946年以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9.【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的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B项①③②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主要内容。10.【答案】B【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据材料“俄国有两个政府,一个是地主资本家的政府,另一个是工农政府,即工兵代表苏维埃。为了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劳动者阶级必须组织团结起来,同资本家相对立”并结合所学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俄国出“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列宁号召工农阶级要继续革命夺取政权。①②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是在下月革命后,材料中的时间,十月革命尚未发生,排除③。B项①②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11.【答案】(1)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面对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采取容忍、退让的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但协定没有满足德国的野心,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3)二战中,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等法西斯暴行,使无辜平民变成了攻击对象。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爆发了抗击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苏、美、英、中等国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使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变,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材料一图1说明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导致一战的爆发;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欧洲统治者普遍奉现实主义战争观为经典,认为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次日清晨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只有四个多月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二战全面爆发前,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它们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换取自身的和平,并希望法西斯能够入侵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将的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3)德意日法西斯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给人类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94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斗志,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故答案为:(1)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面对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采取容忍、退让的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但协定没有满足德国的野心,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3)二战中,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等法西斯暴行,使无辜平民变成了攻击对象。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爆发了抗击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苏、美、英、中等国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使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变,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相关史实。12.【答案】(1)抵御匈奴入侵。(2)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在中国人民内心引起巨大公愤,“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用长城命名国货,其防御功能象征着抵抗外来侵略,保护民族经济。(3)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中国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4)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事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20世纪20年代被广泛使用为国货商标,赋予国产的民族色彩,这是抵御外来侵略、振兴民族经济的经济长城。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的侵略暴行,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现实催生了“血肉长城”,象征全民族所有抗日力量。因此,在中华民族力图摆脱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长城的象征意义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国货长城、血肉长城、文化长城是不同历史阶段对民族危机的不同映射,由此引申而来的团结、牺牲、自强等民族精神更体现时代的要求。【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1)为了安定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朝统一后,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2)材料二“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奋起救国……此公愤所在,敞业亦国民一份子,从即日起停止进办日货……以后进货当重国产。”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发了民众抗击侵略的决心。古代中国为了抵抗外族侵略而建造了长城,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隐含的深刻寓意指的是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3)根据材料三漫画创作的时间“1937年12月”,联系所学知识,漫画中“新长城”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国共两党携手合作,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侵略者,国共两党同仇敌忾,相互配合,相互依存。(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目的: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巩固秦王朝的统治。(2)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发了民众抗击侵略的决心;长城寓意着抵抗外来侵略,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国共两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侵略者。(4)论证:长城自古以来就是捍卫中原地区和中华文明的屏障。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人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意识觉醒,长城被认为是传统中华文明的象征。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民族抗战开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可以说长征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新的诠释。【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地图、漫画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掌握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知识。1 / 1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2年,《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大公报》也有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C.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D.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社会变革影响服饰的变化。A项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B项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D项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与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2.(2020九上·温州期末)民国初年,梁启超发文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此语表明( )A.民生主义思想深刻影响国民心理B.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C.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主流社会思潮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答案】B【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判断“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人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3.(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4月,陈独秀发表演说强调,劳动者的觉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据此可知( )A. 新文化运动开始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B.国际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起来C.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由题干材料判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4.(2020九上·温州期末)1926年9 月,汉阳兵工厂工人实行总罢工,不为吴佩孚制造枪炮。同年,湖北各地工团组织还纷纷组建运输队、铁路破坏队和武装纠察队等应援革命。该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 北伐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失败C.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D.国共两党二度合作【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据“1926年9月,汉阳兵工厂工人实行总罢工,不为吴佩孚制造枪炮”可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支援北伐战争。A项北伐胜利进军是题干现象的时代背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现象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5.(2020九上·温州期末)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随即发动了第一次城市武装暴动。这次武装暴动是( )A.黄花岗起义 B.护国运动 C.南昌起义 D.西安事变【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发动了第一次城市武装暴动”可知,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是题干描述的武装暴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6.(2020九上·温州期末)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 )A. 有效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C.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D.削弱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势力【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代价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一规定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7.(2020九上·温州期末)1946年2月,中共中央在《时局问题的报告》和《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中指出:中国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这一论断说明( )A.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B.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武装力量C.重庆谈判消除了两党之间的根本分歧D.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主张通过和平建国的方式组建新的民主政权,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建立共和国家的愿望。A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结合题干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进行分析。8.(2020九上·温州期末)上海打工者炳德在其日记中记录的收支表显示,1947年1月他以37000元购入一双皮鞋,转年6月,他又购买一双最贱的黄色皮鞋,花费160万元;他的理发费用在1947年初是4000元,转年2月已变成8万元。这反映了( )A.军阀混战致经济衰退 B.经济受日本侵华冲击C.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 D.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答案】D【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47年”,联系所学知识,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国统区的经济走向崩溃,国民政府一面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一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这就造成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工人失业,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农民破产。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的史实。要求掌握基础史实,知道1946年以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9.(2020九上·温州期末)“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合革命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表1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表1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决议①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② 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 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④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的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B项①③②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主要内容。10.(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7年3月,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各国工人的任务》中指出:俄国有两个政府,一个是地主资本家的政府,另一个是工农政府,即工兵代表苏维埃。为了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劳动者阶级必须组织团结起来,同资本家相对立。这说明( )①此时俄国存在“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②革命使俄国沙皇专制统治退出历史舞台③社会主义实现了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④列宁号召工农阶级要继续革命夺取政权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据材料“俄国有两个政府,一个是地主资本家的政府,另一个是工农政府,即工兵代表苏维埃。为了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劳动者阶级必须组织团结起来,同资本家相对立”并结合所学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俄国出“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列宁号召工农阶级要继续革命夺取政权。①②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是在下月革命后,材料中的时间,十月革命尚未发生,排除③。B项①②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30分)11.(2020九上·温州期末)20世纪以来,伴随着战争的冲击,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材料一:20世纪初,欧洲统治者普遍奉现实主义战争观为经典,认为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材料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理想主义战争观兴起并风行一时,即强调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甚至在法西斯上台后,各国的和平主义者仍天真固执地信守着废弃战争的承诺。但盲目的让步没有换来和平。1939年,理想主义战争观彻底破灭。——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材料三:二战后,正义战争观异军突起,即把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强调“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两项原则。“开战正义”指当一个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侵略时,受害国的自卫战争以及受害国和国际社会成员国进行的执法战争都是正当的。“交战正义”适用于战争开始后,指战争仅发生于军人之间,平民不能受到侵害。——整理自[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通过历史实例的道德论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阐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答案】(1)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面对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采取容忍、退让的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但协定没有满足德国的野心,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3)二战中,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等法西斯暴行,使无辜平民变成了攻击对象。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爆发了抗击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苏、美、英、中等国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使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变,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材料一图1说明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导致一战的爆发;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欧洲统治者普遍奉现实主义战争观为经典,认为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次日清晨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只有四个多月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二战全面爆发前,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它们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换取自身的和平,并希望法西斯能够入侵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将的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3)德意日法西斯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给人类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94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斗志,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故答案为:(1)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受现实主义战争观影响,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面对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采取容忍、退让的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但协定没有满足德国的野心,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巨大冲击。(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3)二战中,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等法西斯暴行,使无辜平民变成了攻击对象。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爆发了抗击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苏、美、英、中等国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使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变,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想主义战争观受到的冲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相关史实。12.(2020九上·温州期末)长城,伫立于中国大地山河之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精神塑造。[捍御古长城]材料一[国货塑长城]材料二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奋起救国……此公愤所在,敞业亦国民一份子,从即日起停止进办日货……以后进货当重国产。 ——1919年6月18日《益世报》刊载的旅津书业广告 民国出台的《商标法》禁止商家注册相同或近似于他人已经使用的商标。但20世纪20年代,长城仍不断地被不同类别的国货商品注册为商标或公司工厂名称,如“长城牌”仁丹、“长城牌” 热水瓶、长城书局、长城唱片公司等。 ——整理自(民国)实业部商标局《民国商标汇刊(影印本)下》[血肉筑长城]材料三时政宣传画 《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民族新长城]材料四那些被赋予民族精神特质、得以促进民族集体认同的景物,往往成为民族的地理景观符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的象征意义得到再认识和新诠释,成为中华民族最显著的地理景观符号。——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2)结合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年代“长城”被频繁注册成商标的原因。(3)漫画中“新长城”指的是什么?运用史实说明“新长城”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新诠释。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答案】(1)抵御匈奴入侵。(2)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在中国人民内心引起巨大公愤,“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用长城命名国货,其防御功能象征着抵抗外来侵略,保护民族经济。(3)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中国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4)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事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20世纪20年代被广泛使用为国货商标,赋予国产的民族色彩,这是抵御外来侵略、振兴民族经济的经济长城。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的侵略暴行,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现实催生了“血肉长城”,象征全民族所有抗日力量。因此,在中华民族力图摆脱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长城的象征意义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国货长城、血肉长城、文化长城是不同历史阶段对民族危机的不同映射,由此引申而来的团结、牺牲、自强等民族精神更体现时代的要求。【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1)为了安定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朝统一后,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2)材料二“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奋起救国……此公愤所在,敞业亦国民一份子,从即日起停止进办日货……以后进货当重国产。”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发了民众抗击侵略的决心。古代中国为了抵抗外族侵略而建造了长城,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隐含的深刻寓意指的是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3)根据材料三漫画创作的时间“1937年12月”,联系所学知识,漫画中“新长城”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国共两党携手合作,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侵略者,国共两党同仇敌忾,相互配合,相互依存。(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目的: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巩固秦王朝的统治。(2)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发了民众抗击侵略的决心;长城寓意着抵抗外来侵略,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国共两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侵略者。(4)论证:长城自古以来就是捍卫中原地区和中华文明的屏障。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人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意识觉醒,长城被认为是传统中华文明的象征。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民族抗战开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可以说长征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新的诠释。【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地图、漫画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掌握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