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诸暨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诸暨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2020七上·诸暨期末)意大利是著名的“旅游之国”。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对意大利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面临海,是个岛国 B.地处北半球、西半球
C.首都位于地中海沿岸 D.位于北温带、高纬度
2.意大利被誉为葡萄酒王国,当地的葡萄酒品质极佳,主要是由于(  )
A.地中海气候,雨热同期,利于葡萄生长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全年湿润
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极利于葡萄生长
D.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利于葡萄糖分积累
3.从罗马前往阿尔卑斯山游玩,沿途可能欣赏到的是(  )
A.美丽独特的热带草原风光 B.地势平坦的高原牧场景观
C.蓝眼睛黄皮肤的本土居民 D.高耸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威尼斯——水上都市;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解析】【点评】意大利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当地的植被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树叶子小而卷曲,叶片进化为具有蜡质的硬叶,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中油橄榄是典型的代表树种。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城市,古罗马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也是罗马帝国的象征。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意大利三面临海,北部与大陆相连,是个半岛国家。根据意大利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意大利地处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亚热带,中纬度。意大利的首都是罗马,位于地中海沿岸,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有利于葡萄养分积累,当地生产的葡萄品质较好。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当地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 从罗马前往阿尔卑斯山游玩,沿途可能欣赏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基督教堂。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0七上·诸暨期末)《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这体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是(  )
①相互争论批判
②彼此吸收融合
③儒家思想独尊
④强调天人合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荀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A项①②是题干材料体现出的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5.(2020七上·诸暨期末)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① 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木炭、灰烬堆、烧石和烧骨 已经掌握人工取火
②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③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穿孔骨针和大量石器、骨器 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④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能够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①对应错误;夏朝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中国古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② 对应错误。
C项②③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6.(2020七上·诸暨期末)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文明起源,封邦建国 B.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开放革新,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各诸侯国间竞相争霸;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在争霸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增强自身实力。故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ACD三项都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
7.(2020七上·诸暨期末)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战争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北方再度统一 B.官渡之战——三国鼎立形成
C.巨鹿之战)项羽刘邦争战 D.赤壁之战——战后曹军北撤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项淝水之战——北方再度统一对应不正确,淝水之战中前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不符合题意;
B项官渡之战——三国鼎立形成对应不正确,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交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项羽刘邦争战对应不正确,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从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赤壁之战——战后曹军北撤对应正确,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孙刘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即为局部统一奠定基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战争,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8.(2020七上·诸暨期末)《大公财经》评价说:“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国际交流的典范,成为和平跨国商业贸易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这主要说明(  )
A.丝绸之路只是运输丝绸的贸易通道
B.丝绸之路消除了地区与种族间隔阂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
D.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是国际交流的典范。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2020七上·诸暨期末)小朋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佛教传播 B.民族融合 C.对外交流 D.五胡内迁
【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城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交融。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融合最有可能是小朋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三幅图片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主题,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总结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10.(2020七上·诸暨期末)“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材料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有(  )
①农民起义爆发
②宦官外戚专权
③地方割据出现
④张角传教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宦官外戚争专权”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宦官外戚专权;材料中的“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爆发、地方割据出现。①②③是材料反映的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④张角传教失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A项①②③是材料反映的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二、综合题
11.(2020七上·诸暨期末)某学习小组开展了一次地理研学活动,并绘制了如下地图,请你一起探究。
(1)[体验·山水之险]学习小组成功登顶A,判断A山顶的高度范围。下山时学习小组体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漂流,你认为他们会选择河段ab还是河段cd,并简述理由。
(2)[探秘·聚落之美]下山后学习小组沿着清水河顺流而下去考察聚落,写出他们大致的行进方向。若测得王村与县城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多少米?根据图中信息,概括县城与王村分布的共同特点。
(3)[收获·研学心得]根据研学实践和图中信息,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答案】(1)700~800米;河段ab;理由: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自北向南;300米;沿河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
(3)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给出的等高线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由此可以判断A山顶的高度范围是700~800米。下山时学习小组体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漂流,你认为他们会选择河段ab;理由: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根据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可以推断他们大致的行进方向是自北向南走。
若测得王村与县城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300米。
根据图中信息,概括县城与王村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
(3)、根据研学实践和图中信息,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点评】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一般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12.(2020七上·诸暨期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汉代儒者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 ……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
(1)写出材料一中A、B朝代的名称,并根据示意图归纳A、B朝代的共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答案】(1)A:秦;B:西晋;共同点: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存在时间较短。
(2)示例: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此后,秦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統一全国,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材料一中A、B应为秦朝和西晋。秦朝和西晋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多年来的分裂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只是经历三帝十五年的历史后就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存在时间较短,都谓之短命王朝。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史论结合,论证严密即可。
故答案为:(1)A:秦;B:西晋;共同点: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存在时间较短。
(2)示例: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此后,秦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統一全国,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和西晋的历史。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0七上·诸暨期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直至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蔡伦在原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工艺,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帝善其能,
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材料三:祖冲之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国古代上述三项科技成就的世界意义。
(2)上述材料中三位人物的事迹,对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有何成长启迪?
【答案】(1)都江堰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世界,被其他国家仿效。
(2)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1)作为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了世界近千年,被其他国家仿效。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1)都江堰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世界,被其他国家仿效。
(2)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造纸术、祖冲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归纳概括能力。
1 / 1浙江省诸暨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2020七上·诸暨期末)意大利是著名的“旅游之国”。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对意大利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面临海,是个岛国 B.地处北半球、西半球
C.首都位于地中海沿岸 D.位于北温带、高纬度
2.意大利被誉为葡萄酒王国,当地的葡萄酒品质极佳,主要是由于(  )
A.地中海气候,雨热同期,利于葡萄生长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全年湿润
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极利于葡萄生长
D.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利于葡萄糖分积累
3.从罗马前往阿尔卑斯山游玩,沿途可能欣赏到的是(  )
A.美丽独特的热带草原风光 B.地势平坦的高原牧场景观
C.蓝眼睛黄皮肤的本土居民 D.高耸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4.(2020七上·诸暨期末)《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这体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是(  )
①相互争论批判
②彼此吸收融合
③儒家思想独尊
④强调天人合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20七上·诸暨期末)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① 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木炭、灰烬堆、烧石和烧骨 已经掌握人工取火
②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③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穿孔骨针和大量石器、骨器 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④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20七上·诸暨期末)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文明起源,封邦建国 B.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开放革新,经济繁荣
7.(2020七上·诸暨期末)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战争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北方再度统一 B.官渡之战——三国鼎立形成
C.巨鹿之战)项羽刘邦争战 D.赤壁之战——战后曹军北撤
8.(2020七上·诸暨期末)《大公财经》评价说:“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国际交流的典范,成为和平跨国商业贸易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这主要说明(  )
A.丝绸之路只是运输丝绸的贸易通道
B.丝绸之路消除了地区与种族间隔阂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
D.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9.(2020七上·诸暨期末)小朋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佛教传播 B.民族融合 C.对外交流 D.五胡内迁
10.(2020七上·诸暨期末)“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材料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有(  )
①农民起义爆发
②宦官外戚专权
③地方割据出现
④张角传教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1.(2020七上·诸暨期末)某学习小组开展了一次地理研学活动,并绘制了如下地图,请你一起探究。
(1)[体验·山水之险]学习小组成功登顶A,判断A山顶的高度范围。下山时学习小组体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漂流,你认为他们会选择河段ab还是河段cd,并简述理由。
(2)[探秘·聚落之美]下山后学习小组沿着清水河顺流而下去考察聚落,写出他们大致的行进方向。若测得王村与县城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多少米?根据图中信息,概括县城与王村分布的共同特点。
(3)[收获·研学心得]根据研学实践和图中信息,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2.(2020七上·诸暨期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汉代儒者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 ……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
(1)写出材料一中A、B朝代的名称,并根据示意图归纳A、B朝代的共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13.(2020七上·诸暨期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直至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蔡伦在原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工艺,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帝善其能,
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材料三:祖冲之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国古代上述三项科技成就的世界意义。
(2)上述材料中三位人物的事迹,对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有何成长启迪?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威尼斯——水上都市;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解析】【点评】意大利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当地的植被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树叶子小而卷曲,叶片进化为具有蜡质的硬叶,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中油橄榄是典型的代表树种。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城市,古罗马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也是罗马帝国的象征。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意大利三面临海,北部与大陆相连,是个半岛国家。根据意大利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意大利地处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亚热带,中纬度。意大利的首都是罗马,位于地中海沿岸,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有利于葡萄养分积累,当地生产的葡萄品质较好。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当地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 从罗马前往阿尔卑斯山游玩,沿途可能欣赏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基督教堂。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荀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A项①②是题干材料体现出的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能够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①对应错误;夏朝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中国古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② 对应错误。
C项②③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各诸侯国间竞相争霸;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在争霸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增强自身实力。故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ACD三项都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
7.【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项淝水之战——北方再度统一对应不正确,淝水之战中前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不符合题意;
B项官渡之战——三国鼎立形成对应不正确,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交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项羽刘邦争战对应不正确,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从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赤壁之战——战后曹军北撤对应正确,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孙刘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即为局部统一奠定基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战争,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是国际交流的典范。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B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城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交融。
A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融合最有可能是小朋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三幅图片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主题,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总结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10.【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宦官外戚争专权”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宦官外戚专权;材料中的“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反映了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爆发、地方割据出现。①②③是材料反映的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④张角传教失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A项①②③是材料反映的造成东汉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1)700~800米;河段ab;理由: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自北向南;300米;沿河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
(3)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给出的等高线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由此可以判断A山顶的高度范围是700~800米。下山时学习小组体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漂流,你认为他们会选择河段ab;理由: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根据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可以推断他们大致的行进方向是自北向南走。
若测得王村与县城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300米。
根据图中信息,概括县城与王村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
(3)、根据研学实践和图中信息,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点评】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一般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12.【答案】(1)A:秦;B:西晋;共同点: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存在时间较短。
(2)示例: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此后,秦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統一全国,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材料一中A、B应为秦朝和西晋。秦朝和西晋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多年来的分裂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只是经历三帝十五年的历史后就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存在时间较短,都谓之短命王朝。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史论结合,论证严密即可。
故答案为:(1)A:秦;B:西晋;共同点: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存在时间较短。
(2)示例: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此后,秦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統一全国,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和西晋的历史。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1)都江堰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世界,被其他国家仿效。
(2)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1)作为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了世界近千年,被其他国家仿效。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1)都江堰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领先世界,被其他国家仿效。
(2)要勤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要不断进取,积极参与实践;要严谨治学,培养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造纸术、祖冲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归纳概括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