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上)第二单元第三课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测量使比较更加准确,手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使学生意识到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探索: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认识拃,并学会探究的第一步预测,利用纸带来帮助测量桌子高度更加方便、准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并且能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和思考。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会对物体的外部特征 (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这一课中,学生用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起点与终点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公平比较的理解。另外,本课将第一次向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一年级学生会“猜”,但对“预测”这词陌生,不知道预测是综合以往经验以及当下的观察而做出的判断。 【设计意图】 课前利用“认识手指”游戏作铺垫,来突出学习的主题:利用手来测量。在认识拃的这个环节,鉴于6岁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强,所以通过多种途径(老师讲、学生试、生生互相纠正、演示、边说边做)等进行巩固,这也是为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探究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还比较差,所以利用图片和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使学生头脑不仅有静态图,而且有动态图。帮助解决难点部分。最后将部分同学的测量纸带直观地展示在同学面前进行比较和观察。发现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能够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测量单位“一拃”,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科学探究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用“一拃”首尾相连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画图或简单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研究的成果。 科学态度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一拃”,借助纸带用“一拃”测量出课桌的高度。 【教学难点】 用首尾相连进行比较规范的测量,并意识到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会导致结果不同。 【教学准备】 纸带、剪刀、油性黑笔、课件、磁石、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一拃” (6分钟) 1.揭示课题, “测量” 导入: 今天呀,我们要学习第二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测量。板书:测量 师:用什么来测量呢?今天我们学习用“手”来测量 板书:用手来 (教学意图: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让学生知道探究的内容。) 2.认识”一拃” (1)师生学做 “拃” 出示课件:“拃”的手势, 师:大拇指与中指要尽量张得大大的;按在桌上,压到不能再压;手腕抬起来一些。 (2)确定“一拃”的距离。 出示课件:演示“一拃”的距离,学生认读“一拃“。 (3)师生互助查“一拃” ,将“一拃”做标准。 (教学意图:通过课件、图片、演示、游戏多渠道强化对“一拃”的认识。 ) 二、尝试探究 ,聚焦问题(6分钟) 活动一:测量科学活动手册的长度 1.出示教具,提出测量要求。(科学活动手册展开后,贴于黑板上) 要求:根据你的“一拃”, 测量科学活动手册的边有几拃? 2.学生自主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指名汇报,师记录:如果刚好三拃,就记作数字“3“;如果测量出来是三拃多则记作”3+“ 3. 演示课件,判断用“拃”测量的要素。 测量要素: (首尾相连)师:你刚才是怎么做到一拃连着一拃,首尾相连的? (从起点到终点)师:请指出你刚才测量的起来和终点。 (“拃”大小一样) 师演示测量时,每一拃的大小要一样。 4.学生再次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比较两组数据,那一次测量的结果最准确。 5.小结:科学实践是一个在不断失败甚至错误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寻找失败或错误的原因,我们就能获得成功,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学意图:由扶到放,一步步学会用“拃”测量。) 三、合作探究,动手操作(15分钟) 活动二:测量桌子的高度 过渡:那接下来扈老师要提高难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扈老师的挑战呢?如果要挑战成功,一要用耳朵仔细听;二要动脑筋认真想;三要积极发言,表达你的想法。 1.出示“课桌”图片,预测桌子的高度 学生观察自己“一拃”的长度,桌子的高度,猜猜高度有“几拃”? 出示记录单,填写预测结果,提示记录日期。 2.学生测量桌子高度。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桌子高度,并记录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师:测量桌子高度时,与我们测量科学书长度,那个更困难? 你想到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你遇到的困难? 3.微课示范(2分30秒)。 师:有两位小朋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同学们仔细看! 4.出示图片,强化测量注意事项。 师:他们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 师:他们把桌子的高度变到哪儿去了? 评价:学习科学遇到了困难,就需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去找一找解决自己问题办法!真棒! 师:孩子们,通过你们的观察,你们发现这样测量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请你来提醒一下大家 生汇报:纸带要一端要接近地面;纸带不能倾斜; 5.领取材料,开始测量。 师:如果要请你们来测量,你们会怎么分工?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1人带纸带,1人沿边缘画线; 每一位同学测量1次,并把测量的数据记在实验记录单上。 (教学意图: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通过观看视频学会用纸带测量课桌的高度,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探究。 ) 四、观察结果,分析原因(3分钟) 过渡: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大家测量的结果,你们看发现了什么? 1.纸带长短不一。 学生将测量桌子的高度时,产生纸带长度不一样,师生一起寻找原因。 问题预设:有纸带不是一样长?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2.测量结果不一样 出示课件: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1)选择有代表两组纸带,剪下各自的一拃,利用展示台进行比较。 (2)比较老师的“一拃”与学生“一拃” 3.小结:我们将桌子高度变到纸带上,然后再用我们的“一拃”去测量,这样结果就更加准确了。解决了直接用手测量桌子高度难的问题。而且我们分析出了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学科学就需要大家遇到问题时,去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办法。 (设计意图:观察纸带,并找出实验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空间,得出结论,教师需验证其正确与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不断验证的过程。) 五、总结提升,课外拓展 (5分钟) 1.看视频(用身体其它部位测量) 过渡:刚才,我们学会了用手来测量,其实我们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进行测量哟!请看—— 2.出示课件,认识“一脚”“一庹” 用手来测量,这样的长度叫”一拃“;用脚去测量,这样样长度叫”一脚“; 我们将手臂展开,这样的长度叫”一庹“ 3.讨论思考: 如果测量教室的长度,你准备用哪一种方法测量? 同桌交流讨论 ,并指名实验,测量教室长度 4.作业:用手或脚等测量家里家具的长度。 出示课件:选择身体不同部位,测量房间,家具的长度,并绘制家庭尺寸图。 (教学意图: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在课后应用。) 【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 1514475204470学生测量桌子高度 020000学生测量桌子高度 9048758382049149007791454( ) 0200004( ) 48958505029202+( ) 0200002+( ) 48768001695453-( ) 0200003-( ) 322897593345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