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观察物体发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学会在观察中比较的方法,并用语言描述结果。 教学难点:探究的过程和反思意识。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策略: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观察比较法,激趣探知法,综合评价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准备:恐龙模型 视频 课件 记录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恐龙生活年代的情景,好不好?(播放视频,创设侏罗纪公园情景,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聚焦问题:(出示图片) 师: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我们需要进行比较,细心观察,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观察中比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导入法,利用学生喜欢的恐龙情景,引出比较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新知的欲望。) 探索新知 (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出示模型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来比较这四只恐龙的大小呢? 生:……(高矮…长短…胖瘦…轻重……) 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探究要求: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方法,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交流合作: 生观察比较,师巡视,指导学生记录结果,将有代表性的内容投影展示。 引导思考和讨论: 师:有几种比较结果啊?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设计意图:这部分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恐龙模型大小的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去关注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自主探究比较的方式,教师再适当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综合的思考能力。) 研讨总结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应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结果,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要大家都公认的结果,比较需要公平,在同一平面,同一起点,比较的结果才准确。(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比较方法,其他学生注意聆听,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及认真思考倾听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比比谁的眼力好 (出示狗狗图片,学生观察比较) 2、游戏:比比谁最高 (两名学生比高矮,四名学生高矮排序)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把掌握的观察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为今后的学习应用打好基础。) 五、课堂回顾 学生谈收获,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同时可了解学生的掌握新知及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为今后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整奠定基础。) 附板书: 在观察中比较 比较需要公平 同一平面 同一起点 课后小结: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再观察比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本课中学生先从观察恐龙开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并描述比较结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观察比较物体;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拓展训练方面略显单一,需开发多种资源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