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1七下·枣庄月考)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2.(2021七下·枣庄月考)隋唐时期确立的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2017七下·雅安期中)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2020·遵义)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5.(2021七下·枣庄月考)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这一光芒不包括( )A.统一了全国 B.开凿了灵渠C.创立了科举制 D.开通了大运河6.(2017七下·吴中期中)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下列的哪个民族呢(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突厥7.(2017七下·郯城月考)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8.(2016七下·山西期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9.(2019七下·蚌埠月考)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市”是指( )A.商业区 B.居民区 C.政府办公区 D.皇室住宅区10.(2020七下·仪征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11.(2020七下·海口月考)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C.岳飞抗金 D.签订《尼布楚条约》12.(2021七下·枣庄月考)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重要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3.(2021七下·枣庄月考)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钦宗 D.宋徽宗14.(2021七下·枣庄月考)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15.(2021七下·枣庄月考)由图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很密切 D.都是由北宋政府统一印制发行二、材料题(16题12分,17题8分,共20分)16.(2021七下·枣庄月考)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伟大工程】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技术创新】图一 图二【民族交往】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交流】图三 图四(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2)材料一中提到的隋亡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5)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主要事迹。17.(2021七下·枣庄月考)阅读诗词,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雪》(1)这首词当中提到的唐太宗、宋太祖的名字分别是什么?(2)唐太宗在位时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历史上,他因为哪位大臣的离世,痛惜自己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3)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因此称他的统治为?(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5)历史上,把宋太祖收回领兵将领兵权的典故称为什么?这样作的目的是什么?(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化知州的权利,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①建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以“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隋朝建立过程的识记。2.【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所以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3.【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解析】【分析】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史称开皇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①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符合史实;②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符合史实;③项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史实;④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史实;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A项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不符合题意;B项七国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不符合题意;C项安史之乱是造成题干惨状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D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知道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5.【答案】B【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开凿灵渠发生在秦朝,与隋朝无关, 排除B;ACD 三项都是隋朝时期的成就;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以“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统治状况。6.【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11月10日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夏在宋的西北方向,亦称西夏。故本题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夏建立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因此,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三段。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8.【答案】D【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的知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一般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多反映那个复杂动乱的年代,所以答案是D。9.【答案】A【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A是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城市发展,唐朝时期经济发达的同时,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10.【答案】D【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11.【答案】A【知识点】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廷一片慌乱,后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答案选A。12.【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 B。【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转运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13.【答案】B【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臣统兵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最终形成于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文臣统兵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宋初君主汲取唐末五代武将统军,拥兵叛乱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以文臣统兵的军事领导体制。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 AC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宋朝开国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与其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抗衡中处于劣势。14.【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解析】【分析】 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D ;选项ABC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15.【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 C 正确;契丹在北方,西夏在西北地区,故 A 错误;西夏由党项人建立,不是契丹人建立,故 B 错误;二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故排除 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16.【答案】(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开凿大运河;不同意;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3)曲辕犁和筒车。(4)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知识点】“贞观之治”;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 (1)材料一中的“河”指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认为隋亡的原因是开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3)唐朝时,农业发达,突出表现是对农业工具进行了改进,如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观察图片可知,图三是玄奘,图四是鉴真;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7.【答案】(1)李世民、赵匡胤。(2)魏征。(3)贞观之治。(4)天可汗。(5)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或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6)通判。【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 (1)据材料“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知,唐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2)唐太宗在位时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历史上,他因为魏征的离世,痛惜自己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5)历史上,把宋太祖收回领兵将领兵权的典故称为杯酒释兵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或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化知州的权利,宋太祖设置了通判。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太宗、宋太祖、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政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1七下·枣庄月考)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①建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以“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隋朝建立过程的识记。2.(2021七下·枣庄月考)隋唐时期确立的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所以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3.(2017七下·雅安期中)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解析】【分析】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史称开皇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①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符合史实;②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符合史实;③项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史实;④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史实;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0·遵义)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A项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不符合题意;B项七国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不符合题意;C项安史之乱是造成题干惨状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D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知道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5.(2021七下·枣庄月考)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这一光芒不包括( )A.统一了全国 B.开凿了灵渠C.创立了科举制 D.开通了大运河【答案】B【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开凿灵渠发生在秦朝,与隋朝无关, 排除B;ACD 三项都是隋朝时期的成就;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以“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统治状况。6.(2017七下·吴中期中)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下列的哪个民族呢(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突厥【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11月10日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夏在宋的西北方向,亦称西夏。故本题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夏建立的相关史实。7.(2017七下·郯城月考)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因此,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三段。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8.(2016七下·山西期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答案】D【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的知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一般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多反映那个复杂动乱的年代,所以答案是D。9.(2019七下·蚌埠月考)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市”是指( )A.商业区 B.居民区 C.政府办公区 D.皇室住宅区【答案】A【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A是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城市发展,唐朝时期经济发达的同时,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10.(2020七下·仪征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答案】D【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11.(2020七下·海口月考)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C.岳飞抗金 D.签订《尼布楚条约》【答案】A【知识点】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廷一片慌乱,后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答案选A。12.(2021七下·枣庄月考)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重要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 B。【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转运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13.(2021七下·枣庄月考)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钦宗 D.宋徽宗【答案】B【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臣统兵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最终形成于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文臣统兵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宋初君主汲取唐末五代武将统军,拥兵叛乱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以文臣统兵的军事领导体制。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 AC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宋朝开国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与其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抗衡中处于劣势。14.(2021七下·枣庄月考)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解析】【分析】 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D ;选项ABC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15.(2021七下·枣庄月考)由图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很密切 D.都是由北宋政府统一印制发行【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 C 正确;契丹在北方,西夏在西北地区,故 A 错误;西夏由党项人建立,不是契丹人建立,故 B 错误;二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故排除 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二、材料题(16题12分,17题8分,共20分)16.(2021七下·枣庄月考)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伟大工程】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技术创新】图一 图二【民族交往】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交流】图三 图四(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2)材料一中提到的隋亡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5)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主要事迹。【答案】(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开凿大运河;不同意;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3)曲辕犁和筒车。(4)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知识点】“贞观之治”;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 (1)材料一中的“河”指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认为隋亡的原因是开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3)唐朝时,农业发达,突出表现是对农业工具进行了改进,如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观察图片可知,图三是玄奘,图四是鉴真;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7.(2021七下·枣庄月考)阅读诗词,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雪》(1)这首词当中提到的唐太宗、宋太祖的名字分别是什么?(2)唐太宗在位时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历史上,他因为哪位大臣的离世,痛惜自己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3)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因此称他的统治为?(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5)历史上,把宋太祖收回领兵将领兵权的典故称为什么?这样作的目的是什么?(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化知州的权利,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答案】(1)李世民、赵匡胤。(2)魏征。(3)贞观之治。(4)天可汗。(5)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或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6)通判。【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 (1)据材料“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知,唐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2)唐太宗在位时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历史上,他因为魏征的离世,痛惜自己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5)历史上,把宋太祖收回领兵将领兵权的典故称为杯酒释兵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或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化知州的权利,宋太祖设置了通判。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太宗、宋太祖、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政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