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八下·吴兴期中)某班同学准备排练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剧,剧中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行省制度 D.派遣郑和下西洋
2.(2019八下·嘉兴期中)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2021八下·吴兴期中)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主要有(  )
A.晋商和徽商 B.苏商和晋商 C.京商和徽商 D.粤商和晋商
4.(2019八下·嘉兴期中)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下列观点中能体现这股思潮的有(  )
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1八下·吴兴期中)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这部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四库全书》
6.(2019八下·台州期中)下图是《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它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是(  )
A.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 B.天朝上邦,闭关锁国
C.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D.教育为本,对外开放
7.(2021八下·吴兴期中)从13世纪晚期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对古典文明的再发现,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都是创新的,因此,当时主要是“兴”,而不是“复兴”。其中的“兴”是指(  )
A.对古典文化的全面继承 B.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C.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 D.文艺复兴向西欧的传播
8.(2021八下·吴兴期中)在18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完全摒弃了自古以来束缚人们的一切制度和观念,用人的理性去重新衡量并评价一切”。“这一群人”中包括(  )
A.哥白尼 布鲁诺 B.伏尔泰 卢梭
C.克伦威尔 拿破仑 D.瓦特 马可尼
9.(2021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图。这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是(  )
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 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
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④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2021八下·吴兴期中)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C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D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A.A B.B C.C D.D
11.(2021八下·吴兴期中)《拿破仑法典》第8条和第537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以看出法典(  )
①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保护私有财产权
③意在压榨欧洲各国人民 ④维护君主立宪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特定的历史主题,搜集史料展开探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方法一:读图知史
方法二:评述历史
文献资料 反映的措施及目的
资料一: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①
资料二: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总之,……立刻抓紧改流。 ——《壮族通史》 ②
(1)上述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种方式?
(2)根据文献资料,完成上表内容。
(3)根据上述学习,请帮助概括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
13.(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这一主题时进行归类整理,收集到以下资料,让我们一起阅读和感悟。
任务一【史料实证,重现历史真实】
史料一: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史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任务二【历史解释,理性分析史事】
抉择篇 结果篇
▲素材1:天启元年(1621年),荷军以武力侵占台湾,筑室耕田,久留不去。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 ▲素材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素材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信英王乔治三世 ▲素材4:至鸦片战争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中国对欧洲贸易维持了100年的贸易顺差,使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素材5:1840年,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素材6:第二套条约巩固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套条约,构成了一部坚固的条约休系,毫无疑问,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联系两则史料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面对危机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有人认为该政策有一定合理性,也有人说该政策是完全不可取的,请你任选一观点,并选用以上素材加以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当今我们国家应如何更好的前行?
14.(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因差异而多姿多彩。
材料一:中外政治文明演进年代尺
材料二:(如下图)
(1)请将年代尺上A、B处补充完整。
(2)根据上图信息写出该文献的名称,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欧美和中国在政治文明演进中的各自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朱棣时设东厂,为宣扬大明国威,派郑和下西洋,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
AB两项定都应天府、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太祖,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行省制度的是元世祖,不符合题意;
D项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是明成祖朱棣,剧中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成祖的事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需要准确识记明成祖朱棣的事迹。
2.【答案】D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丝织业迅猛发展,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和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成为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主要标志。题干中“殷实的商人”即“机户”,雇用织绸的“十几名技术工人”即“机工”。因此,这一历史情境最早应出现在明朝中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读懂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A项晋商和徽商是清朝前期形成的著名商帮,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清时期出现的大的商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明清时期出现的大的商帮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出自明朝李贽的《焚书·答耿中丞》,李贽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 ①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② 错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最早是在《尚书》里提出的, ③错误;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出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④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
【点评】本题稍有难度,要求学生对题支中的句子的出处有清晰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它是明末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符合题意;
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不符合题意;
D项《四库全书》是清代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位高官、学者编撰,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政全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6.【答案】C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表示对农耕的重视。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项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是《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析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
7.【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题干“从13世纪晚期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对古典文明的再发现,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都是全新的,因此,当时主要是‘兴’,而不是‘复兴’。”可知,其中的“兴”是指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而这些思想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是题干材料中的“兴”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文艺复兴的内容与影响。
8.【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18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完全摒弃了自古以来束缚人们的一切制度和观念,用人的理性去重新衡量并评价一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 卢梭 、孟德斯鸠、狄德罗、康德。
ACD三项不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伏尔泰 卢梭属于“这一群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启蒙运动的历史,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共同点是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项①②③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科学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A项A错误,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不符合题意;
B项B错误,改土归流是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C项C史实与推论都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符合题意;
D项D错误,1789年,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与推论,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后来《刑法典》《商法典》等法典相继出台,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据“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以看出,法典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权。①②符合题意。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内容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2.【答案】(1)图5:和平或册封;图6:战争或平定叛乱。
(2)①明朝修长城,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或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②改土归流,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图5 “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 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方式;图6“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武力镇压分裂势力。
(2)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历时近二百年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长六千多米,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
(3)两幅图片及明长城、改土归流都体现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答案为:(1)图5:和平或册封;图6:战争或平定叛乱。
(2)①明朝修长城,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或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②改土归流,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掌握明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3.【答案】(1)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②防范“外夷”侵犯。
(2)合理性。素材1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巩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素材3说明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素材4说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抵抗西方殖民者经济侵略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所以闭关锁国政策有其合理一面。不可取。素材3说明当时统治者盲目自大,作茧自缚,限制对外贸易发展,导致了国家闭塞;素材5说明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让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素材6说明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又要挨打,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闭关锁国政策不可取。
任务三【家国情怀,关注现实问题】
(3)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1)由材料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政府担心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由“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
(2)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使清朝与世隔绝,既看不到时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学生围绕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合理,可用素材1、3、4加以说明;如认为不可取,可用素材3、5、6加以说明。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故答案为:(1)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②防范“外夷”侵犯。
(2)合理性。素材1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巩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素材3说明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素材4说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抵抗西方殖民者经济侵略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所以闭关锁国政策有其合理一面。不可取。素材3说明当时统治者盲目自大,作茧自缚,限制对外贸易发展,导致了国家闭塞;素材5说明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让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素材6说明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又要挨打,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闭关锁国政策不可取。
(3)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内容。
14.【答案】(1)A:丞相;B:军机处。
(2)《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强调议会限制王权(或国王权利受到制约)
(3)欧美特点: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君权权力,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先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以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撒销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由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这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3)《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和《1787年宪法》确立了西方近代政体形式,推动了民主法制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充分反映出欧美政治文明演进的特点是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由此分析得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与完善。
故答案为:(1)A:丞相;B:军机处。
(2)《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强调议会限制王权(或国王权利受到制约)。
(3)欧美特点: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八下·吴兴期中)某班同学准备排练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剧,剧中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行省制度 D.派遣郑和下西洋
【答案】D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朱棣时设东厂,为宣扬大明国威,派郑和下西洋,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
AB两项定都应天府、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太祖,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行省制度的是元世祖,不符合题意;
D项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是明成祖朱棣,剧中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成祖的事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需要准确识记明成祖朱棣的事迹。
2.(2019八下·嘉兴期中)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丝织业迅猛发展,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和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成为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主要标志。题干中“殷实的商人”即“机户”,雇用织绸的“十几名技术工人”即“机工”。因此,这一历史情境最早应出现在明朝中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读懂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2021八下·吴兴期中)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主要有(  )
A.晋商和徽商 B.苏商和晋商 C.京商和徽商 D.粤商和晋商
【答案】A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A项晋商和徽商是清朝前期形成的著名商帮,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清时期出现的大的商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明清时期出现的大的商帮的相关史实。
4.(2019八下·嘉兴期中)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下列观点中能体现这股思潮的有(  )
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出自明朝李贽的《焚书·答耿中丞》,李贽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 ①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② 错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最早是在《尚书》里提出的, ③错误;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出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④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
【点评】本题稍有难度,要求学生对题支中的句子的出处有清晰的认识。
5.(2021八下·吴兴期中)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这部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四库全书》
【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它是明末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符合题意;
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不符合题意;
D项《四库全书》是清代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位高官、学者编撰,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政全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6.(2019八下·台州期中)下图是《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它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是(  )
A.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 B.天朝上邦,闭关锁国
C.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D.教育为本,对外开放
【答案】C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表示对农耕的重视。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项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是《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析清朝统治者坚持的观念和推行的政策。
7.(2021八下·吴兴期中)从13世纪晚期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对古典文明的再发现,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都是创新的,因此,当时主要是“兴”,而不是“复兴”。其中的“兴”是指(  )
A.对古典文化的全面继承 B.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C.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 D.文艺复兴向西欧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题干“从13世纪晚期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对古典文明的再发现,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都是全新的,因此,当时主要是‘兴’,而不是‘复兴’。”可知,其中的“兴”是指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而这些思想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是题干材料中的“兴”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文艺复兴的内容与影响。
8.(2021八下·吴兴期中)在18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完全摒弃了自古以来束缚人们的一切制度和观念,用人的理性去重新衡量并评价一切”。“这一群人”中包括(  )
A.哥白尼 布鲁诺 B.伏尔泰 卢梭
C.克伦威尔 拿破仑 D.瓦特 马可尼
【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18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完全摒弃了自古以来束缚人们的一切制度和观念,用人的理性去重新衡量并评价一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 卢梭 、孟德斯鸠、狄德罗、康德。
ACD三项不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伏尔泰 卢梭属于“这一群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启蒙运动的历史,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2021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图。这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是(  )
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 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
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④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共同点是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项①②③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0.(2021八下·吴兴期中)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C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D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科学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A项A错误,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不符合题意;
B项B错误,改土归流是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C项C史实与推论都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符合题意;
D项D错误,1789年,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与推论,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11.(2021八下·吴兴期中)《拿破仑法典》第8条和第537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以看出法典(  )
①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保护私有财产权
③意在压榨欧洲各国人民 ④维护君主立宪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后来《刑法典》《商法典》等法典相继出台,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据“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以看出,法典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权。①②符合题意。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内容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
12.(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特定的历史主题,搜集史料展开探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方法一:读图知史
方法二:评述历史
文献资料 反映的措施及目的
资料一: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①
资料二: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总之,……立刻抓紧改流。 ——《壮族通史》 ②
(1)上述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种方式?
(2)根据文献资料,完成上表内容。
(3)根据上述学习,请帮助概括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
【答案】(1)图5:和平或册封;图6:战争或平定叛乱。
(2)①明朝修长城,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或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②改土归流,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图5 “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 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方式;图6“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武力镇压分裂势力。
(2)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历时近二百年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长六千多米,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
(3)两幅图片及明长城、改土归流都体现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答案为:(1)图5:和平或册封;图6:战争或平定叛乱。
(2)①明朝修长城,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或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②改土归流,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掌握明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3.(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这一主题时进行归类整理,收集到以下资料,让我们一起阅读和感悟。
任务一【史料实证,重现历史真实】
史料一: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史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任务二【历史解释,理性分析史事】
抉择篇 结果篇
▲素材1:天启元年(1621年),荷军以武力侵占台湾,筑室耕田,久留不去。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 ▲素材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素材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信英王乔治三世 ▲素材4:至鸦片战争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中国对欧洲贸易维持了100年的贸易顺差,使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素材5:1840年,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素材6:第二套条约巩固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套条约,构成了一部坚固的条约休系,毫无疑问,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联系两则史料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面对危机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有人认为该政策有一定合理性,也有人说该政策是完全不可取的,请你任选一观点,并选用以上素材加以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当今我们国家应如何更好的前行?
【答案】(1)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②防范“外夷”侵犯。
(2)合理性。素材1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巩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素材3说明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素材4说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抵抗西方殖民者经济侵略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所以闭关锁国政策有其合理一面。不可取。素材3说明当时统治者盲目自大,作茧自缚,限制对外贸易发展,导致了国家闭塞;素材5说明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让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素材6说明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又要挨打,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闭关锁国政策不可取。
任务三【家国情怀,关注现实问题】
(3)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1)由材料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政府担心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由“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
(2)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使清朝与世隔绝,既看不到时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学生围绕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合理,可用素材1、3、4加以说明;如认为不可取,可用素材3、5、6加以说明。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故答案为:(1)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盲目自大。②防范“外夷”侵犯。
(2)合理性。素材1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巩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素材3说明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占主导地位;素材4说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抵抗西方殖民者经济侵略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所以闭关锁国政策有其合理一面。不可取。素材3说明当时统治者盲目自大,作茧自缚,限制对外贸易发展,导致了国家闭塞;素材5说明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让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素材6说明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又要挨打,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闭关锁国政策不可取。
(3)要有创新进取精神;要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要维护国家安全;要包容开放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内容。
14.(2021八下·吴兴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因差异而多姿多彩。
材料一:中外政治文明演进年代尺
材料二:(如下图)
(1)请将年代尺上A、B处补充完整。
(2)根据上图信息写出该文献的名称,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欧美和中国在政治文明演进中的各自特点。
【答案】(1)A:丞相;B:军机处。
(2)《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强调议会限制王权(或国王权利受到制约)
(3)欧美特点: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君权权力,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先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以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撒销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由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这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3)《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和《1787年宪法》确立了西方近代政体形式,推动了民主法制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充分反映出欧美政治文明演进的特点是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由此分析得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与完善。
故答案为:(1)A:丞相;B:军机处。
(2)《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强调议会限制王权(或国王权利受到制约)。
(3)欧美特点: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中国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