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深居亚洲腹地,与世界各国联系不便
B.我国的大部分处在热带,热量条件不好
C.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四个省级行政区
D.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
2.家住浙江的小明同学想了解家乡的有关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
C.浙江与广东、福建、江西、安徽、上海等省市相邻
D.夏季吹的是东南季风,有些年份会发生台风灾害
3.下列地区中,位于我国第一阶梯的是(  )
A.准噶尔盆地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
4.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主要是国为我国(  )
A.夏季雨热同期 B.夏季普遍高温
C.气候复杂多样 D.季风区面积广
5.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地理上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把我国大致分成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②它是我国地理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③它是年降水量800毫米的地理分界线 ④它是1月份平均气温0℃的地理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7七下·浙江期中)以下关于黄河和长江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②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
③都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1七下·北仑期中)冬季时,我国南方的海南岛鸟语花香,而北方的黑龙江冰天雪地,造成气气温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纬度高低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8.下面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中,最能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
A. B.
C. D.
(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社策划的“寻访春天”的路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四条寻春路线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我国地势特点的旅游路线是(  )
A.路线A B.路线B C.路线C D.路线D
10.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影响,下列描述恰当的是(  )
①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东西交通
③阶梯之间落差大,有利于形成丰富水能 ④有利于形成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活动的地区不同 ②体质特征不同
③取火方式不同 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21七下·北仑期中)在完成《走访原始农业聚落》学习之后,小瑶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误的是(  )
A.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
B.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C.原始农村聚落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河姆渡人使用陶器储存食物
13.下列出出土文物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的是(  )
①蛋壳黑陶杯 ②舞蹈纹彩陶盆 ③玉琮 ④陶器上的陶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15.下列关于陶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黑陶
C.陶器是我国先民的专有发明,其他地方不可能制作
D.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烧制的
二、非选择题
16.(2021七下·北仑期中)重庆某服装厂老板老张乘船沿长江自西向东开展一次投资考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规划行程时,老张绘制了《长江示意图》(见图)。请将下列诗中所咏地理事物(加横线)与图中字母对应起来。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②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   )
(2)船过巫山河段时,老张看见了两个大型水电站,奇怪:当地用不了这么多电,国家干嘛还要大力开发这里的水能资源呢?请你帮助分析解答。
(3)到达上海后,老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最终决定在上海投资,以实现企业的华丽转型。请结合图示,从上海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选择的理由。
17.(2021七下·北仑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12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后来又发现了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200多块骨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材料一说明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代?材料中的“动物化石”和“灰烬”说明了北京人食物的来源和吃的方法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哪一个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它的名称是什么?哪种石器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并说明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是从哪一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疆域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地区沿海多良港,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加强海外各国的交往;我国的大部分处在亚热带,温带,热量条件较好;南回归线没有穿过我国,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差异显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多良港,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加强海外各国的交往。
2.【答案】C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太湖流域的水乡城镇
【解析】【分析】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但不与广东相邻。浙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夏季吹东南季风,有些年份会发生台风灾害。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3.【答案】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位于第一级阶梯的是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级阶梯的是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上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4.【答案】C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主要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之所。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此外,由于地形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5.【答案】B
【知识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解析】【分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由东北向西南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四大区域中,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河流有冰期与无冰期的分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
6.【答案】C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黄河长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而黄河下游则形成了地上河,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黄河长江概况的识记。
7.【答案】C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冬季时,我国南方的海南岛鸟语花香,而北方的黑龙江冰天雪地,造成气气温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高低不同。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南方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热少,气温低.所以,当黑龙江(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南方)已春耕生产。
8.【答案】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图中,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国西部是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的,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状。
【答案】9.C
10.A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点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①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9.中国西部是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的,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状。根据题意,四条寻春路线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我国地势特点的旅游路线是路线C。
10.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影响,①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东西交通,③阶梯之间落差大,有利于形成丰富水能,①②③ ,正确。 ④有利于形成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这与地势无关,与纬度有关。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类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只是时间不同而已。由于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所以取火的方式肯定不同,当然体质也不同。由于处在的时代不一样,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不同。故答案选B.
【点评】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点。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才出现了农业聚落。因此原始聚落的先民主要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生产上使用磨制石器,生活上使用陶器储存食物,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AB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
【点评】掌握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
13.【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黑陶杯制作精致、图案丰富,体现了高超的手工业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也说明黑陶杯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玉琮上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出现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细,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的分化。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说明当时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舞蹈纹彩陶盆表明制高超的制陶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舞蹈图文说明了当时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诞生;通过歌舞活动庆祝丰收和胜利,哀悼死者,去除鬼怪,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所以蛋壳黑陶杯、玉琮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理解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针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最需要的是过群居生活,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人少禽兽多,为了抵抗禽兽的袭击,选择群居。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偏难,要理解材料。
1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人类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陶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器不是我国先民的专有发明,其他地方也有大量制作,所以C表述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先民制作陶器的了解。
16.【答案】(1)B;A
(2)有巫山,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资源向东部地区输出电力,可以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3)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或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经济发达,有利于企业的华丽转型。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太湖流域的水乡城镇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给出的示意图看,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对应图中字母B处。 ②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应该对应图中字母A处。
(2)、根据题意,水能丰富应该从河流落差大分析。当地有巫山,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资源向东部地区输出电力,可以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或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经济发达,有利于企业的华丽转型。
【点评】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长江三角洲前缘,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
17.【答案】(1)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图一;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图二)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磨制成生产生活需要的形状,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反映的事实,说明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为材料中图一;名称是打制石器;相比较磨制石器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依据材料可知,远古人类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时期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1)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图一;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图二)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磨制成生产生活需要的形状,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活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深居亚洲腹地,与世界各国联系不便
B.我国的大部分处在热带,热量条件不好
C.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四个省级行政区
D.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疆域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地区沿海多良港,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加强海外各国的交往;我国的大部分处在亚热带,温带,热量条件较好;南回归线没有穿过我国,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差异显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多良港,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加强海外各国的交往。
2.家住浙江的小明同学想了解家乡的有关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
C.浙江与广东、福建、江西、安徽、上海等省市相邻
D.夏季吹的是东南季风,有些年份会发生台风灾害
【答案】C
【知识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太湖流域的水乡城镇
【解析】【分析】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但不与广东相邻。浙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夏季吹东南季风,有些年份会发生台风灾害。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3.下列地区中,位于我国第一阶梯的是(  )
A.准噶尔盆地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
【答案】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位于第一级阶梯的是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级阶梯的是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上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4.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主要是国为我国(  )
A.夏季雨热同期 B.夏季普遍高温
C.气候复杂多样 D.季风区面积广
【答案】C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主要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之所。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此外,由于地形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5.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地理上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把我国大致分成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②它是我国地理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③它是年降水量800毫米的地理分界线 ④它是1月份平均气温0℃的地理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解析】【分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由东北向西南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四大区域中,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河流有冰期与无冰期的分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
6.(2017七下·浙江期中)以下关于黄河和长江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②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
③都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黄河长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而黄河下游则形成了地上河,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黄河长江概况的识记。
7.(2021七下·北仑期中)冬季时,我国南方的海南岛鸟语花香,而北方的黑龙江冰天雪地,造成气气温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纬度高低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答案】C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冬季时,我国南方的海南岛鸟语花香,而北方的黑龙江冰天雪地,造成气气温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高低不同。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南方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热少,气温低.所以,当黑龙江(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南方)已春耕生产。
8.下面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中,最能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图中,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国西部是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的,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状。
(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社策划的“寻访春天”的路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四条寻春路线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我国地势特点的旅游路线是(  )
A.路线A B.路线B C.路线C D.路线D
10.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影响,下列描述恰当的是(  )
①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东西交通
③阶梯之间落差大,有利于形成丰富水能 ④有利于形成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9.C
10.A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
【解析】【点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①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9.中国西部是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的,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状。根据题意,四条寻春路线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我国地势特点的旅游路线是路线C。
10.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影响,①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东西交通,③阶梯之间落差大,有利于形成丰富水能,①②③ ,正确。 ④有利于形成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这与地势无关,与纬度有关。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1.(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活动的地区不同 ②体质特征不同
③取火方式不同 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类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只是时间不同而已。由于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所以取火的方式肯定不同,当然体质也不同。由于处在的时代不一样,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不同。故答案选B.
【点评】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点。
12.(2021七下·北仑期中)在完成《走访原始农业聚落》学习之后,小瑶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误的是(  )
A.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
B.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C.原始农村聚落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河姆渡人使用陶器储存食物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才出现了农业聚落。因此原始聚落的先民主要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生产上使用磨制石器,生活上使用陶器储存食物,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AB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
【点评】掌握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
13.下列出出土文物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的是(  )
①蛋壳黑陶杯 ②舞蹈纹彩陶盆 ③玉琮 ④陶器上的陶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黑陶杯制作精致、图案丰富,体现了高超的手工业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也说明黑陶杯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玉琮上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出现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细,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的分化。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说明当时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舞蹈纹彩陶盆表明制高超的制陶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舞蹈图文说明了当时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诞生;通过歌舞活动庆祝丰收和胜利,哀悼死者,去除鬼怪,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所以蛋壳黑陶杯、玉琮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理解能力。
14.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针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最需要的是过群居生活,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人少禽兽多,为了抵抗禽兽的袭击,选择群居。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偏难,要理解材料。
15.下列关于陶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黑陶
C.陶器是我国先民的专有发明,其他地方不可能制作
D.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烧制的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人类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陶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器不是我国先民的专有发明,其他地方也有大量制作,所以C表述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先民制作陶器的了解。
二、非选择题
16.(2021七下·北仑期中)重庆某服装厂老板老张乘船沿长江自西向东开展一次投资考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规划行程时,老张绘制了《长江示意图》(见图)。请将下列诗中所咏地理事物(加横线)与图中字母对应起来。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②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   )
(2)船过巫山河段时,老张看见了两个大型水电站,奇怪:当地用不了这么多电,国家干嘛还要大力开发这里的水能资源呢?请你帮助分析解答。
(3)到达上海后,老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最终决定在上海投资,以实现企业的华丽转型。请结合图示,从上海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选择的理由。
【答案】(1)B;A
(2)有巫山,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资源向东部地区输出电力,可以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3)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或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经济发达,有利于企业的华丽转型。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太湖流域的水乡城镇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给出的示意图看,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对应图中字母B处。 ②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应该对应图中字母A处。
(2)、根据题意,水能丰富应该从河流落差大分析。当地有巫山,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资源向东部地区输出电力,可以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或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经济发达,有利于企业的华丽转型。
【点评】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长江三角洲前缘,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
17.(2021七下·北仑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12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后来又发现了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200多块骨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材料一说明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代?材料中的“动物化石”和“灰烬”说明了北京人食物的来源和吃的方法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哪一个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它的名称是什么?哪种石器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并说明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是从哪一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
【答案】(1)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图一;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图二)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磨制成生产生活需要的形状,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反映的事实,说明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为材料中图一;名称是打制石器;相比较磨制石器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依据材料可知,远古人类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时期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1)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
(2)图一;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图二)更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磨制成生产生活需要的形状,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活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