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与社会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我与社会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题
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力目标
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知识目标
1.学会感受社会生活;懂得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的表现。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难点: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为什么要学会感受社会生活?
2、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的表现?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问:通过看图片,以及在你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定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绚丽多彩;感受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活动二:情景探究
情景一:周末,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外婆家的菜园里采摘蔬菜,除草施肥等,孩子们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又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这表明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定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劳动让孩子们丰富了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情景二:假期我们去北京游玩,当我们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时,我们的有什么深刻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定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作为中国人,我自豪,我激动!
教师总结: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1、为什么要学会感受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3)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的表现是什么?
(1)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2)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过渡:婴儿时,嗷嗷待哺,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后来,咿呀学语,蹒跚萦绕于至亲膝下;幼儿时,逐渐长出“小翅膀”,开始跟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小学时,像学飞的雏鹰,亦步亦趋地跟着家长、老师学习本领;现在,学生能独自到书店购书,去博物馆参观,到电影院看电影、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
材料一:有位诗人曾经这样吟诵:“我是长城的砖石,我是黄
河、长江的浪花,我是茫茫森林中的一棵树......”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小劳拉后来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苦训练和学习,劳拉才逐步恢复人性,最终还上了大学。
提问: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定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将个人看成“点”,将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由社会关系连成的线就织成社会这张“大网”,而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活动四: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问: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师总结: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五:请同学阅读课本中“相关链接”介绍的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定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4、社会关系的分类
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如:亲子关系属于血缘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业缘关系,邻里之间属于地缘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负有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应增强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社会生活的感受,二是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忆自己参与的社会活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从而获得参与这些活动的感受,第二个问题较为抽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讲解和阐述相关理论,还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绘制社会关系网络图,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