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评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2.在一篇题为《中国简史》的杂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C. 展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3.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 平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自由观念 D. 等级观4.下图是某国国徽,麦穗上缠着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成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飘带。该国家是( )A. 英国 B. 中国 C. 俄罗斯 D. 苏联5.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6.下图是张强在上海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最准确的是( )A.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 革命圣地,延安精神 D. 抗战胜利,举国欢庆7.“革命血,如怒潮,同志战友,立下功劳,残余军阀,且败且逃;北伐军.大胜利,成功期,快到了,青天高高,白日照照,民安国保,人人快乐,个个逍遥。”与这首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北伐战争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8.某历史题材影片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 平型关大捷的战斗情景B. 淮海战役的战斗情景C. 北伐战争中的战斗情景D. 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9....…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斥了蒋介石面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台儿庄战役10.某校准备举办“1919—1949年中国历史”图片展,小明找到一张《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类于( )A. 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B. 十年对峙烽火绵延C. 全民抗战 同仇敌忾 D. 解放战争 革命胜利11.某班开展了“我看希特勒”的课堂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其中属于正确情感态度的是( )A. 他宣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符合德国的利益B. 他把德国绑上战车,把世界拖入战争,完全是西方国家纵容的结果C. 在短时问内横扫大半个欧洲,他是个真正的英雄D. 欧洲历经巨大的战争浩劫,约600万犹太人成为冤魂,他是罪魁祸首12.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此会战是( )A. 凡尔登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诺曼底登陆 D. 攻克柏林战役13.(2019九上·天台期中)丘吉尔在1946年3月5日的演说中指出:“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被及时地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他认为,只是由于“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对丘吉尔上述言论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这次大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B. “不明智”指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C. “恶人”指德国法西斯 D. “这次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14.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在他屋里的那张旧写字台上,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竞达190份之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此,周恩来感慨道:“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这里“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指(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15.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事件是( )A. 重庆谈判 B. 跃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九年级小亮同学在学习了历史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绘制如下的示意图:材料二:战后,签订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1)请将材料一中的示意图的①②③补充完整。出现③退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示意图应该是对什么知识的概括梳理 (2)材料二最后达成了怎样的“不愉快的妥协” 为什么说这是“不愉快的妥协” (3)材料二“不愉快的妥协”引发了中国的一件什么历史大事 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电视剧《中国1921》是一部革命题材类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记录了党的伟大领袖辛苦建党的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多年波澜壮阎,90多年壮丽辉煌。(1)在“南湖红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 (2)“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有何意义 (3)“长征壮歌”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为什么被称为“转折点”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抗战的局面。试举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例各一例。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到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丘吉尔的一生》材料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丘吉尔的一生》(1)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期④经济的衰退导致哪些国家走上甚西斯道路 (2)在材料二中,丘吉尔称俄国为“魔王”,但是英国仍然和法、俄合作组成什么军事集团 他们与哪一军事集团形成对峙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与“魔王”打交道的史实。(至少写两点)(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还称俄国为“魔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答案】 B【考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一战后,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在美国倡议下召开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盛顿会议,知道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2.【答案】 B【考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从材料“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历程,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的不懈的探索。林则徐代表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探索;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ACD三项认识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时,向学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答案】 A【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明显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废除这些的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新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内容。4.【答案】 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等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0世纪9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苏联是题干描述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联成立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根据这个信息判断,该国徽应该属于社会主义的,加盟共和国说明了是个联盟共和国, 苏联比较符合这个特征。5.【答案】 D【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据“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可知,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ABC三项和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6.【答案】 A【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这是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项开天辟地,党的诞生最准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识读。注意对图片的识读,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7.【答案】 B【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北伐军,大胜利”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为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不到半年,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ACD三项与题干歌曲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是与题干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答案】 C【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北伐战争中的战斗情景是题干影片再现的镜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9.【答案】 A【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A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0.【答案】 C【考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可知,这是指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力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这标志日本帝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前后进行了八年抗战。ABC三项和“《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全民抗战 同仇敌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七七事变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11.【答案】 D【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希特勒上台后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纳粹德国制造一系列反犹暴行,大量犹太人被迫移居国外或被大肆虐杀;故欧洲经历巨大的战争浩劫,约600万犹太人成为冤魂,他是罪魁祸首的评价属于正确的情感态度。ABC三项都不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正确的情感态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希特勒的评价,注意题目中所要求的是“正确情感态度”。希特勒是德国法西斯首脑,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一系列的暴行。故在情感态度上对他应持否定态度。12.【答案】 B【考点】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正确把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3.【答案】 D【考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说明这次大战”是指二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不明智”指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ABC三项解读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这次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解读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材料中的战争是解题的关键。14.【答案】 C【考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可知,反映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指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ABD三项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三大战役是题干里“规模最大的战争”所指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战役的时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大战役的时间。15.【答案】 D【考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崩溃,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是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能联想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渡江战役的识记能力。识记渡江战役的史实。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答案】 (1)同盟、协约、俄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2)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因为这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这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考点】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的①②③分别为:①同盟国,②协约国,③俄国.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示意图应该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括梳理。(2)材料二“战后,签订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评述的是巴黎和会,最后达成的“不愉快的妥协”是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说这是“不愉快的妥协”的原因是这些条约不仅使列强的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巴黎和会没有维护战胜国中国的合法权益,把山东移交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1)同盟、协约、俄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2)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因为这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这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一幅一战示意图和一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 17.【答案】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遵义会议。因为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数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1949年。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2)本题考查南昌起义。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3)本题考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例如台儿庄战役(或徐州会战) ,百团大战。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歼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遵义会议。因为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数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1949年。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8.【答案】 (1)德国、日本、意大利。(2)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同盟国)(3)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与美国共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4)苏联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的大危机,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重在对图表的解读,由图表可知,周期④的经济衰退发生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指的应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在这场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日本、意大利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以转稼危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本题考查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在一战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英、法、俄三国建立了三国协约,同德、意、奥建立的三国同盟形成了对峙局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3)本题考查二战时期英国与苏联合作的相关史实。据所学知,苏德战争爆发后,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英国开始与苏联进行合作,如英国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攻克柏林,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等。(4)本题考查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敌视苏联的原因。据所学知,苏联作为欧洲的大国,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再加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国之间存在矛盾,英国一直采取敌视苏联的政策,称苏联为“魔王”。故答案为:(1)德国、日本、意大利。(2)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同盟国)。(3)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与美国共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4)苏联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大危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识记经济大危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图表和材料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1 / 1(…………○…………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评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答案】 B【考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一战后,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在美国倡议下召开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盛顿会议,知道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2.在一篇题为《中国简史》的杂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C. 展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答案】 B【考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从材料“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历程,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的不懈的探索。林则徐代表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探索;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ACD三项认识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时,向学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 平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自由观念 D. 等级观【答案】 A【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明显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废除这些的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新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内容。4.下图是某国国徽,麦穗上缠着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成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飘带。该国家是( )A. 英国 B. 中国 C. 俄罗斯 D. 苏联【答案】 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等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0世纪9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苏联是题干描述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联成立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根据这个信息判断,该国徽应该属于社会主义的,加盟共和国说明了是个联盟共和国, 苏联比较符合这个特征。5.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 D【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据“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可知,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ABC三项和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6.下图是张强在上海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最准确的是( )A.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 革命圣地,延安精神 D. 抗战胜利,举国欢庆【答案】 A【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这是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项开天辟地,党的诞生最准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识读。注意对图片的识读,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7.“革命血,如怒潮,同志战友,立下功劳,残余军阀,且败且逃;北伐军.大胜利,成功期,快到了,青天高高,白日照照,民安国保,人人快乐,个个逍遥。”与这首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北伐战争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答案】 B【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北伐军,大胜利”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为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不到半年,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ACD三项与题干歌曲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伐战争是与题干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某历史题材影片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 平型关大捷的战斗情景B. 淮海战役的战斗情景C. 北伐战争中的战斗情景D. 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答案】 C【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北伐战争中的战斗情景是题干影片再现的镜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9....…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斥了蒋介石面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台儿庄战役【答案】 A【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A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0.某校准备举办“1919—1949年中国历史”图片展,小明找到一张《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类于( )A. 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B. 十年对峙烽火绵延C. 全民抗战 同仇敌忾 D. 解放战争 革命胜利【答案】 C【考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可知,这是指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力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这标志日本帝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前后进行了八年抗战。ABC三项和“《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全民抗战 同仇敌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七七事变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11.某班开展了“我看希特勒”的课堂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其中属于正确情感态度的是( )A. 他宣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符合德国的利益B. 他把德国绑上战车,把世界拖入战争,完全是西方国家纵容的结果C. 在短时问内横扫大半个欧洲,他是个真正的英雄D. 欧洲历经巨大的战争浩劫,约600万犹太人成为冤魂,他是罪魁祸首【答案】 D【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希特勒上台后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纳粹德国制造一系列反犹暴行,大量犹太人被迫移居国外或被大肆虐杀;故欧洲经历巨大的战争浩劫,约600万犹太人成为冤魂,他是罪魁祸首的评价属于正确的情感态度。ABC三项都不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正确的情感态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希特勒的评价,注意题目中所要求的是“正确情感态度”。希特勒是德国法西斯首脑,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一系列的暴行。故在情感态度上对他应持否定态度。12.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此会战是( )A. 凡尔登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诺曼底登陆 D. 攻克柏林战役【答案】 B【考点】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正确把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3.(2019九上·天台期中)丘吉尔在1946年3月5日的演说中指出:“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被及时地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他认为,只是由于“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对丘吉尔上述言论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这次大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B. “不明智”指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C. “恶人”指德国法西斯 D. “这次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答案】 D【考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说明这次大战”是指二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不明智”指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ABC三项解读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这次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解读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三国同盟的战败而告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材料中的战争是解题的关键。14.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在他屋里的那张旧写字台上,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竞达190份之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此,周恩来感慨道:“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这里“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指(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答案】 C【考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可知,反映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指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ABD三项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三大战役是题干里“规模最大的战争”所指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战役的时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大战役的时间。15.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事件是( )A. 重庆谈判 B. 跃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答案】 D【考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崩溃,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是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能联想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渡江战役的识记能力。识记渡江战役的史实。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九年级小亮同学在学习了历史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绘制如下的示意图:材料二:战后,签订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1)请将材料一中的示意图的①②③补充完整。出现③退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示意图应该是对什么知识的概括梳理 (2)材料二最后达成了怎样的“不愉快的妥协” 为什么说这是“不愉快的妥协” (3)材料二“不愉快的妥协”引发了中国的一件什么历史大事 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 (1)同盟、协约、俄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2)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因为这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这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考点】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的①②③分别为:①同盟国,②协约国,③俄国.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示意图应该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括梳理。(2)材料二“战后,签订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评述的是巴黎和会,最后达成的“不愉快的妥协”是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说这是“不愉快的妥协”的原因是这些条约不仅使列强的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巴黎和会没有维护战胜国中国的合法权益,把山东移交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1)同盟、协约、俄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2)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因为这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这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掩藏着更深的危机。(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一幅一战示意图和一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电视剧《中国1921》是一部革命题材类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记录了党的伟大领袖辛苦建党的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多年波澜壮阎,90多年壮丽辉煌。(1)在“南湖红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 (2)“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有何意义 (3)“长征壮歌”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为什么被称为“转折点”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抗战的局面。试举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例各一例。【答案】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遵义会议。因为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数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1949年。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2)本题考查南昌起义。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3)本题考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例如台儿庄战役(或徐州会战) ,百团大战。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歼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遵义会议。因为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数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1949年。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新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到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丘吉尔的一生》材料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丘吉尔的一生》(1)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期④经济的衰退导致哪些国家走上甚西斯道路 (2)在材料二中,丘吉尔称俄国为“魔王”,但是英国仍然和法、俄合作组成什么军事集团 他们与哪一军事集团形成对峙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与“魔王”打交道的史实。(至少写两点)(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还称俄国为“魔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德国、日本、意大利。(2)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同盟国)(3)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与美国共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4)苏联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的大危机,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重在对图表的解读,由图表可知,周期④的经济衰退发生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指的应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在这场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日本、意大利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以转稼危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本题考查三国协约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在一战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英、法、俄三国建立了三国协约,同德、意、奥建立的三国同盟形成了对峙局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3)本题考查二战时期英国与苏联合作的相关史实。据所学知,苏德战争爆发后,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英国开始与苏联进行合作,如英国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攻克柏林,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等。(4)本题考查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敌视苏联的原因。据所学知,苏联作为欧洲的大国,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再加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国之间存在矛盾,英国一直采取敌视苏联的政策,称苏联为“魔王”。故答案为:(1)德国、日本、意大利。(2)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国同盟(同盟国)。(3)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行动;与美国共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法西斯。(4)苏联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大危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识记经济大危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图表和材料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评试卷(学生版).docx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评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