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猜想卷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猜想卷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猜想卷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1·广州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瓦解,A项错误;
B项因果逻辑颠倒,错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导致周王朝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齐、燕、晋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分析即可。
2.(2021·广州模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反映了当时(  )
A.平民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D.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素封”“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再联系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的背景可知,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
A项中“平民”说法过于宽泛,排除;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汉初几位皇帝都重视农业发展,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土地兼并现象尤为严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素封”“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进行分析即可。
3.(2021·广州模拟)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 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
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向其君长称臣”等怀柔政策,再到太宗时击败突厥,以军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唐初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灵活调整民族政策,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对突厥采取怀柔政策,周边环境相对稳定,排除B项。
由唐前期的妥协政策可得出,在一段时间内唐朝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初民族政策的转变,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疆域面积扩展与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4.(2021·广州模拟)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 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材料反映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理”就在人的心中,只要人们“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也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故选C项。
王守仁的思想发展了理学,A项说法错误,排除;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认为“理”在心外,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术与现实的关系,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答题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1·广州模拟)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欧美等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手工业水平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民间外贸的态度,排除C;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主旨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2021·广州模拟)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划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慈禧旨在(  )
A. 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 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稳定清朝统治秩序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可知,慈禧试图通过立宪凝聚人心,稳定清朝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
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C两项;
B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 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2021·广州模拟)1933年1月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当时上海的娱乐场所共计207处,其中跳舞场39处、电影院37处、书场22处、弹子房14处、地方戏院20处、京戏院3处、票房29处、公园6处、运动场8处、高尔夫球场7处、游戏场5处、话剧场2处、其他占15处。这反映出(  )
A. 上海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上海的社会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C.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并行不悖 D.国民政府已失去上海的控制权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33年的上海,既有西方的游戏娱乐场所也有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戏院,表明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并行不悖,故选C项。
当时中西方文化在上海并存,说明上海没有丢掉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彻底西化,排除A,B项。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1·广州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37—1945年中共党员发展状况(单位:万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土地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B.中共抗战方针赢得人民支持
C.国共合作壮大了中共队伍 D.中共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土地革命跟中共党员人数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
图中显示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说明人民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持久抗战方针持支持态度的体现,B项正确;即使是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也没有放弃遏制共产党武装发展壮大之心,C项排除;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抗战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本题根据图中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中共指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1·广州模拟)下图为创作于1950年的木版年画——《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这一作品(  )
A.赞扬了工人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B.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新风格
C.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时代新风貌 D.表达了人民对公私合营的拥护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木版年画可以看出,“劳动英雄”回到工厂,受到工人们的欢迎,这说明当时社会对劳动的尊崇,再结合时间“1950年”,可知工人群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无产阶级的劳动热情和时代新风貌,故C项正确。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国着力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尚未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故A项错误。
作品采取了写实主义手法,并非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故B项错误。
“公私合营”出现在1954-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属于漫画类选择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本题根据图中漫画所反映的情节与主题,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1·广州模拟)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说道:“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不包括(  )
A.“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间是1984年,选项D表述符合题意,选择D;
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社会转型时间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可以作为转型时间点,选项B、C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需要根据材料结合备选项及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1·广州模拟)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规定,凡被外籍人解放的奴隶,称为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而《民法大全》规定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这说明(  )
A.罗马法体系最终完善 B.罗马妇女境况得到改善
C.罗马自由权主体扩大 D.罗马法废除了奴隶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可知,《民法大全》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外籍解放自由人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罗马拥有自由权的主体,故C项正确。
A,B,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观,均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1·广州模拟)罗莎·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的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B.工业革命出现的必然性
C.殖民扩张的经济必然性 D.启蒙运动出现的必然性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材料强调资本主义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其他的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这揭示了资本主义需要与其他经济产生联系才能发展,可以用于说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经济必然性,故C项正确。
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出现的政治革命运动,是资本主义纵向发展的结果,而非与其他经济形态的联系,故A项错误。
同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也是资本主义纵向发展的结果,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罗莎·卢森堡 的言论结合所学商品经济对外扩张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13.(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显示普鲁士多数要职被贵族占据,主要是由于德国专制主义传统决定,这一现象说明贵族政治在德国得以延续,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德国议会的信息,故A错误;
德国属于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权,故C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德国行政效率问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可以看出德国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度中等。
14.(2021·广州模拟)欧美某一时期的文化“要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自己生命的冲动。它扬言要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它宣称代表着新潮和勇敢,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
A.注重深入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C.由对神的虔诚转向对理性的崇尚
D.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性
【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即强调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D项正确。
A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B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C项属于新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美文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2021·广州模拟)1929—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这说明苏联(  )
A. 更重视改善民众生活 B.已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C.计划经济具有优越性 D.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得力
【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苏联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及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率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有计划发展经济优越性的体现,C项正确;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更加重视重工业生产,轻视改善民众生活,排除A项;
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工业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结合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2021·广州模拟)在21世纪初,占全球人口85%却只拥有世界收入39%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日益不满,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  )
A.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B.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
C.已打破了原有的规则 D.加剧世界性利益失衡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材料没有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双刃剑”的结论,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排除B项;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根据材料“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可见,全球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失衡是世界性问题,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 “占全球人口85%却只拥有世界收入39%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日益不满,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7.(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是《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 出处
嘉佑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 《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 《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
(2)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答案】(1)信息一:仁宗复会百官计议,反映宋朝实行朝议制度。朝议是皇帝与相关官员讨论重大事务的中央决策方式,有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二: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专制体制的特征。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信息三: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反映了宋代对城市管理放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信息四:燕青、李逵入东京城看灯,来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2)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1) 信息一:仁宗复会百官计议,反映宋朝实行朝议制度。朝议是皇帝与相关官员讨论重大事务的中央决策方式,有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二: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专制体制的特征。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信息三: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反映了宋代对城市管理放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信息四:燕青、李逵入东京城看灯,来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2) 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政治、经济状况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侧重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
18.(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可以得出其内涵是: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启蒙思想与民族意识共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以及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对于民主革命,可以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等角度回答;对于经济建设,可回答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1) 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 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西民族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德国统一的背景、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
19.(2021·广州模拟)以下是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3年门罗的国情咨文 “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也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
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讲 “为民主而战”,提出“十四点计划”,包含了一系列外交原则,以及建立国际联盟等战后世界秩序构想,认为“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唯一可行的方案”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咨文 “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76年卡特在国会发表的咨文 “我们必须承担对人权的绝对责任……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能漠视其他地方的自由的命运,我们的道德感指引我们偏爱那些尊重个人人权的社会”
——据《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在建国初期,门罗宣言以维护美洲大陆自由和主权名义,排斥欧洲列强,力图把美洲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后期,美国借“为维护民主旗号”参加一战并企图攫取世界霸权;二战以来,美国以维护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之名,发动对社会主义的冷战,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在美国外交史上,维护自由,保护人权只是幌子,实质是借此获取霸权利益。并且,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其霸权野心也不断膨胀。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题设要求和材料内容提炼归纳自己的观点,可从多个角度考虑,如美国人权外交的目的、产生背景、影响等;其次是围绕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史实举例,并展开分析,如观点“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的论证可从美国建国之初的门罗宣言、一战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主张、二战后的冷战政策、苏联解体之后的全球扩张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需要说明美国总统的人权言论与谋求世界霸权之间的关系;最后需要根据分析论证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深化观点。
故答案为: 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在建国初期,门罗宣言以维护美洲大陆自由和主权名义,排斥欧洲列强,力图把美洲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后期,美国借“为维护民主旗号”参加一战并企图攫取世界霸权;二战以来,美国以维护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之名,发动对社会主义的冷战,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在美国外交史上,维护自由,保护人权只是幌子,实质是借此获取霸权利益。并且,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其霸权野心也不断膨胀。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内容结合世界市的相关背景知识拟定一个命题,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论题加以阐述即可。
20.(2021·广州模拟)【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各官员之间的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牟取暴利“逼民假贷”,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物,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答案】(1)背景: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官员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牟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
(2)内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帛为主,兼以食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
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的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压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俸禄改革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立足于史料、结合设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
故答案为:(1) 背景: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官员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牟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
(2) 内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帛为主,兼以食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
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的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压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2021·广州模拟)【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战胜利、联合国建立,这两件相关的大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人类积累了经验教训,在不断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中获得进步。提到联合国创建,人们总是最先提到《大西洋宪章》,当时就提出建立战后国际合作组织的构想。1942年元旦,正在讨论对轴心国作战的26个同盟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为避免让人联想到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联盟,与会国未使用“联盟”一词,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一称呼。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召开雅尔塔会议基本确立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与原则。1945年10月24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1个国家代表,经过长期艰难的谈判,最终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终于诞生了。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更多的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联合国也逐渐走上改革之路。时至今日,联合国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保护环境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安格《世界知识·联合国的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建立的影响。
【答案】(1)背景:二战的胜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战后美国倡导与谋划。
(2)影响: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体现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1)由“二战胜利、联合国建立,这两件相关的大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可得知二战与联合国的密切联系;由“为避免让人联想到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联盟,与会国未使用‘联盟’一词,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一称呼”可得知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成为联合国建立的重要外在原因;由“旧金山会议……长期艰难的谈判”可得知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由“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可知美国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中“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更多的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联合国也逐渐走上改革之路。时至今日,联合国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保护环境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具体影响。问题中提及联合国建立的影响,侧重于建立,须提及联合国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
故答案为:(1) 背景:二战的胜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战后美国倡导与谋划。
(2) 影响: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体现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联合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2021·广州模拟)【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面对“外夷"强凌的时势,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修整军器”。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此驱之,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而不是畏缩颟顸之流诬蔑的“开边衅”。龚自珍对鸦片战争的发展态势很有预见,据记载,直隶总督上奏请裁撤天津水师,“谓无所用,岁计费且数十万,上可其奏”。龚自珍闻知,急上书万言,“言不可撤状”,但不为所用。两年后,英国军舰果然北上攻打天津,“人始服其先识”。龚自珍对西北边疆也十分关注,曾协助历史地理学家程同文、徐松修撰《会典》“理藩院”一门,在研究西北山川地理、部落源流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在新疆设省,开垦移民,防止外国殖民者入侵。龚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御外侮爱国主义思想在政治思想内容中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爱国主义行为的重要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实践。
【答案】(1)支持林则徐禁烟;上书清廷请求加强海防;协助修撰《会典》,关注西北边境。
(2)龚自珍要求禁烟和抵御外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龚自珍的爱国行为是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活动,依据材料“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可以得出支持林则徐禁烟;“此守海口, 防我境,不许其入,而不是畏缩之流诬蔑的开边衅”、“ 龚自珍闻知,急上书万言,言不可撤状”可以得出,上书清廷请求重视海防;“龚 自珍对西北边疆也十分关注,曾协助历史地理学家程同文、徐松修撰《会典》理藩院一门,在研究西北山川地理、部落源流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在新疆设省,开垦移民,防止外国殖民者入侵”可以得出关注西北边境,协助修撰《会典》。
(2)本小问的评析,依据材料“面对外夷强凌,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修整军器。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结合第一问的活动和所学可知,龚自珍要求禁烟和抵制外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士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龚自珍的爱国行为是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龚自珍爱国主义的主要活动以及对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实践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1 / 1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猜想卷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1·广州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2.(2021·广州模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反映了当时(  )
A.平民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D.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3.(2021·广州模拟)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 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
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4.(2021·广州模拟)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 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5.(2021·广州模拟)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6.(2021·广州模拟)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划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慈禧旨在(  )
A. 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 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稳定清朝统治秩序
7.(2021·广州模拟)1933年1月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当时上海的娱乐场所共计207处,其中跳舞场39处、电影院37处、书场22处、弹子房14处、地方戏院20处、京戏院3处、票房29处、公园6处、运动场8处、高尔夫球场7处、游戏场5处、话剧场2处、其他占15处。这反映出(  )
A. 上海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上海的社会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C.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并行不悖 D.国民政府已失去上海的控制权
8.(2021·广州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37—1945年中共党员发展状况(单位:万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土地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B.中共抗战方针赢得人民支持
C.国共合作壮大了中共队伍 D.中共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9.(2021·广州模拟)下图为创作于1950年的木版年画——《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这一作品(  )
A.赞扬了工人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B.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新风格
C.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时代新风貌 D.表达了人民对公私合营的拥护
10.(2021·广州模拟)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说道:“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不包括(  )
A.“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1.(2021·广州模拟)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规定,凡被外籍人解放的奴隶,称为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而《民法大全》规定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这说明(  )
A.罗马法体系最终完善 B.罗马妇女境况得到改善
C.罗马自由权主体扩大 D.罗马法废除了奴隶制度
12.(2021·广州模拟)罗莎·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的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B.工业革命出现的必然性
C.殖民扩张的经济必然性 D.启蒙运动出现的必然性
13.(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14.(2021·广州模拟)欧美某一时期的文化“要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自己生命的冲动。它扬言要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它宣称代表着新潮和勇敢,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
A.注重深入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C.由对神的虔诚转向对理性的崇尚
D.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性
15.(2021·广州模拟)1929—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这说明苏联(  )
A. 更重视改善民众生活 B.已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C.计划经济具有优越性 D.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得力
16.(2021·广州模拟)在21世纪初,占全球人口85%却只拥有世界收入39%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日益不满,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  )
A.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B.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
C.已打破了原有的规则 D.加剧世界性利益失衡
二、非选择题:
17.(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是《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 出处
嘉佑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 《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 《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
(2)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18.(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19.(2021·广州模拟)以下是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3年门罗的国情咨文 “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也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
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讲 “为民主而战”,提出“十四点计划”,包含了一系列外交原则,以及建立国际联盟等战后世界秩序构想,认为“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唯一可行的方案”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咨文 “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76年卡特在国会发表的咨文 “我们必须承担对人权的绝对责任……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能漠视其他地方的自由的命运,我们的道德感指引我们偏爱那些尊重个人人权的社会”
——据《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021·广州模拟)【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各官员之间的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牟取暴利“逼民假贷”,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物,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1.(2021·广州模拟)【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战胜利、联合国建立,这两件相关的大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人类积累了经验教训,在不断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中获得进步。提到联合国创建,人们总是最先提到《大西洋宪章》,当时就提出建立战后国际合作组织的构想。1942年元旦,正在讨论对轴心国作战的26个同盟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为避免让人联想到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联盟,与会国未使用“联盟”一词,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一称呼。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召开雅尔塔会议基本确立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与原则。1945年10月24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1个国家代表,经过长期艰难的谈判,最终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终于诞生了。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更多的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联合国也逐渐走上改革之路。时至今日,联合国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保护环境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安格《世界知识·联合国的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建立的影响。
22.(2021·广州模拟)【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面对“外夷"强凌的时势,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修整军器”。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此驱之,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而不是畏缩颟顸之流诬蔑的“开边衅”。龚自珍对鸦片战争的发展态势很有预见,据记载,直隶总督上奏请裁撤天津水师,“谓无所用,岁计费且数十万,上可其奏”。龚自珍闻知,急上书万言,“言不可撤状”,但不为所用。两年后,英国军舰果然北上攻打天津,“人始服其先识”。龚自珍对西北边疆也十分关注,曾协助历史地理学家程同文、徐松修撰《会典》“理藩院”一门,在研究西北山川地理、部落源流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在新疆设省,开垦移民,防止外国殖民者入侵。龚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御外侮爱国主义思想在政治思想内容中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爱国主义行为的重要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实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瓦解,A项错误;
B项因果逻辑颠倒,错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导致周王朝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齐、燕、晋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素封”“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再联系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的背景可知,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
A项中“平民”说法过于宽泛,排除;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汉初几位皇帝都重视农业发展,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土地兼并现象尤为严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素封”“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向其君长称臣”等怀柔政策,再到太宗时击败突厥,以军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唐初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灵活调整民族政策,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对突厥采取怀柔政策,周边环境相对稳定,排除B项。
由唐前期的妥协政策可得出,在一段时间内唐朝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初民族政策的转变,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疆域面积扩展与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材料反映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理”就在人的心中,只要人们“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也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故选C项。
王守仁的思想发展了理学,A项说法错误,排除;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认为“理”在心外,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术与现实的关系,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答题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欧美等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手工业水平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民间外贸的态度,排除C;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主旨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可知,慈禧试图通过立宪凝聚人心,稳定清朝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
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C两项;
B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 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33年的上海,既有西方的游戏娱乐场所也有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戏院,表明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并行不悖,故选C项。
当时中西方文化在上海并存,说明上海没有丢掉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彻底西化,排除A,B项。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土地革命跟中共党员人数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
图中显示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说明人民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持久抗战方针持支持态度的体现,B项正确;即使是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也没有放弃遏制共产党武装发展壮大之心,C项排除;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抗战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本题根据图中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中共指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木版年画可以看出,“劳动英雄”回到工厂,受到工人们的欢迎,这说明当时社会对劳动的尊崇,再结合时间“1950年”,可知工人群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无产阶级的劳动热情和时代新风貌,故C项正确。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国着力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尚未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故A项错误。
作品采取了写实主义手法,并非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故B项错误。
“公私合营”出现在1954-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属于漫画类选择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本题根据图中漫画所反映的情节与主题,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间是1984年,选项D表述符合题意,选择D;
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社会转型时间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可以作为转型时间点,选项B、C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需要根据材料结合备选项及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可知,《民法大全》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外籍解放自由人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罗马拥有自由权的主体,故C项正确。
A,B,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观,均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来自自由人的相同权利”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材料强调资本主义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其他的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这揭示了资本主义需要与其他经济产生联系才能发展,可以用于说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经济必然性,故C项正确。
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出现的政治革命运动,是资本主义纵向发展的结果,而非与其他经济形态的联系,故A项错误。
同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也是资本主义纵向发展的结果,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罗莎·卢森堡 的言论结合所学商品经济对外扩张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B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显示普鲁士多数要职被贵族占据,主要是由于德国专制主义传统决定,这一现象说明贵族政治在德国得以延续,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德国议会的信息,故A错误;
德国属于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权,故C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德国行政效率问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可以看出德国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度中等。
14.【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即强调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D项正确。
A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B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C项属于新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美文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苏联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及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率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有计划发展经济优越性的体现,C项正确;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更加重视重工业生产,轻视改善民众生活,排除A项;
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工业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结合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材料没有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双刃剑”的结论,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排除B项;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根据材料“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可见,全球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失衡是世界性问题,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本题根据 “占全球人口85%却只拥有世界收入39%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日益不满,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7.【答案】(1)信息一:仁宗复会百官计议,反映宋朝实行朝议制度。朝议是皇帝与相关官员讨论重大事务的中央决策方式,有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二: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专制体制的特征。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信息三: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反映了宋代对城市管理放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信息四:燕青、李逵入东京城看灯,来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2)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1) 信息一:仁宗复会百官计议,反映宋朝实行朝议制度。朝议是皇帝与相关官员讨论重大事务的中央决策方式,有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二: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专制体制的特征。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信息三: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反映了宋代对城市管理放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信息四:燕青、李逵入东京城看灯,来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2) 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政治、经济状况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侧重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
18.【答案】(1)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可以得出其内涵是: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启蒙思想与民族意识共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以及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对于民主革命,可以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等角度回答;对于经济建设,可回答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1) 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 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西民族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德国统一的背景、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
19.【答案】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在建国初期,门罗宣言以维护美洲大陆自由和主权名义,排斥欧洲列强,力图把美洲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后期,美国借“为维护民主旗号”参加一战并企图攫取世界霸权;二战以来,美国以维护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之名,发动对社会主义的冷战,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在美国外交史上,维护自由,保护人权只是幌子,实质是借此获取霸权利益。并且,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其霸权野心也不断膨胀。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题设要求和材料内容提炼归纳自己的观点,可从多个角度考虑,如美国人权外交的目的、产生背景、影响等;其次是围绕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史实举例,并展开分析,如观点“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的论证可从美国建国之初的门罗宣言、一战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主张、二战后的冷战政策、苏联解体之后的全球扩张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需要说明美国总统的人权言论与谋求世界霸权之间的关系;最后需要根据分析论证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深化观点。
故答案为: 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在建国初期,门罗宣言以维护美洲大陆自由和主权名义,排斥欧洲列强,力图把美洲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后期,美国借“为维护民主旗号”参加一战并企图攫取世界霸权;二战以来,美国以维护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之名,发动对社会主义的冷战,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在美国外交史上,维护自由,保护人权只是幌子,实质是借此获取霸权利益。并且,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其霸权野心也不断膨胀。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内容结合世界市的相关背景知识拟定一个命题,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论题加以阐述即可。
20.【答案】(1)背景: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官员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牟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
(2)内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帛为主,兼以食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
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的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压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俸禄改革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立足于史料、结合设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
故答案为:(1) 背景: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官员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牟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
(2) 内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帛为主,兼以食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
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的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压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1)背景:二战的胜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战后美国倡导与谋划。
(2)影响: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体现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1)由“二战胜利、联合国建立,这两件相关的大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可得知二战与联合国的密切联系;由“为避免让人联想到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联盟,与会国未使用‘联盟’一词,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一称呼”可得知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成为联合国建立的重要外在原因;由“旧金山会议……长期艰难的谈判”可得知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由“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可知美国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中“联合国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更多的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联合国也逐渐走上改革之路。时至今日,联合国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保护环境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具体影响。问题中提及联合国建立的影响,侧重于建立,须提及联合国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
故答案为:(1) 背景:二战的胜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战后美国倡导与谋划。
(2) 影响:成为战后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初期被美国操纵,体现美国称霸全球、主导世界的战略意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联合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答案】(1)支持林则徐禁烟;上书清廷请求加强海防;协助修撰《会典》,关注西北边境。
(2)龚自珍要求禁烟和抵御外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龚自珍的爱国行为是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活动,依据材料“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可以得出支持林则徐禁烟;“此守海口, 防我境,不许其入,而不是畏缩之流诬蔑的开边衅”、“ 龚自珍闻知,急上书万言,言不可撤状”可以得出,上书清廷请求重视海防;“龚 自珍对西北边疆也十分关注,曾协助历史地理学家程同文、徐松修撰《会典》理藩院一门,在研究西北山川地理、部落源流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在新疆设省,开垦移民,防止外国殖民者入侵”可以得出关注西北边境,协助修撰《会典》。
(2)本小问的评析,依据材料“面对外夷强凌,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修整军器。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结合第一问的活动和所学可知,龚自珍要求禁烟和抵制外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士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龚自珍的爱国行为是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龚自珍爱国主义的主要活动以及对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实践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