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化学第四章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化学第四章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记住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3.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反应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实验
(1)红磷燃烧实验结论:红磷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实验小结:
①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____________要良好。
②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红磷。
③气球的作用:如不安装气球,则橡皮塞会被膨胀的气体冲起或导致锥形瓶炸裂。
④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__________。
(2)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①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__________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将烧杯放回托盘后,天平保持平衡。
②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分析
(1)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m(参加反应的水)=
m(氢气)+
m(氧气)
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也没有变化。
(2)从原子、分子观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从原子、分子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组合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化学反应的五个不变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___不变。②元素的________不变。
③原子的种类不变。④原子的数目不变。⑤原子的质量不变。
(4)化学反应的两个一定改变①宏观:物质的_______一定改变。②微观:________的种类一定改变。
(5)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____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表示的意义
(1)质的意义: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量的意义: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以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

(3)粒子的意义: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粒子数的关系,即粒子的

(4)反应条件: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__________。
例如:
以4P
+5O22P2O5为例:①表示反应物是磷和氧气;
②表示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③表示反应条件是点燃;④表示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
即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⑤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即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注意:(1)描述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时,注意要用化学式前的系数(也叫化学计量数)×该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上述反应中的磷P,那该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就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份质量”包括所有的质量单位,化学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克”。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木炭和氧气的反应为例:
(1)按质的方面读:

(2)按量的方面读:

(3)按粒子的方面:

要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要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运用
1.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如下图所示:通电后水分子分解生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没变、每个原子的质量也没变,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1)解释常见化学现象中的质量关系,如:铁生锈质量增加,木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等。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
(5)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要点三、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含 

实例(S+O2
SO2)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即质量比)
   S 
+ 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 
64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
(粒子个数比)
S 
+ 
O2
SO2
1 

1  : 1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S+O2SO2为例):
(1)质的方面: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2)量的方面:每32份质量的硫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3)粒子方面:每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运用这一定律时,特别要注意“参加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质量总和”等关键字词,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气体。
2.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都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适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例题精讲】
使用下图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则反应中应选择的药品是
A.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磷和氧气
D.木炭和氧气
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B.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轻
C.蒸发食盐水得到的食盐固体与水蒸气的质量和等于原食盐水的质量D.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
【巩固训练】
银器发暗是因为形成了黑色的Ag2S。欲使银器变亮,可先用洗衣粉洗去表面油污,再把它和铝片放入碳酸钠溶液中共煮,至银器恢复银白色时,取出银器,用水洗净即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Ag2S+6H2O6Ag+2Al(OH)3+3X↑,X的化学式是
A.H2S
B.SO2
C.SO3
D.O2
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关于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平横梁就可以称量
C.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D.不能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称量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探究重点】
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
1.六个不变:宏观上①元素的种类不变,②元素的质量不变,③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微观上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2.两个改变:宏观上物质的种类改变;微观上分子的种类改变。
3.两个可能变:宏观上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上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例题精讲】
(2019盐城中考)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现有100gCaCO3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生成的质量是33gB.
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
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D.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
【巩固训练】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探究重点】
一、方程式的检查与判断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检查反应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2.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
检查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原子的数目是否相等。
3.是否滥用“↑”或“↓”等符号
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与,则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时,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如果是反应物中有固体物质参与,则生成物中不溶物生成时,不溶物的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
4.是否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
检查反应条件是否写错、漏写或多写。
方程式的书写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就是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之积的比;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之比是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之比,而不是质量比。
【例题精讲】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氧化氢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锰酸钾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通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2019苏州中考)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4)稀盐酸除去铁锈: 
 。
知识点四: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探究重点】
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和现象
如“点燃”和“燃烧”、“通电”和“电解”等,“点燃”“通电”是反应条件,“燃烧”“电解”是反应现象。如S+O2SO2(正确),S+O2SO2(错误)。
2.不要混淆“点燃”与“加热”
“点燃”是指在外界热源(如酒精灯、火柴等)提供热量的条件下,使可燃物发生燃烧,一旦燃烧发生后,热源可撤掉,如镁条在氧气中点燃就能燃烧起来,2Mg+O22MgO。“加热”是指热源始终为反应提供能量,维持反应的进行,一旦撤掉热源,反应就会停止,“加热”可用符号“△”表示,一般指温度在400~500
℃,如2KMnO4K2MnO4+MnO2+O2↑。
3.多条件共存的表示方法
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写在“”下边,其他条件写在“”上边,如2KClO32KClO3+
3O2↑。
4.“加热”与“高温”的使用温度
若反应所需温度在400~500
℃,不超过酒精灯所提供温度区间时,条件为“加热”;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超过酒精灯所能提供的温度(600
℃)时,要用“高温”表示,如C+2CuO2Cu+CO2。
【例题精讲】
(2020年临沂中考)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元素观: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微粒观:保持氧气化学质的最小微粒是氧气分子
C.
变化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D.
守恒观:24g镁和32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54g氧化镁
【巩固训练】
(2020年贵州安顺中考)2020年5月5日,配置有氢氧发动机的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顺利升空,飞船成功返回。从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认识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和氧气混合生成水
B.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合价改变
C.
2g氢气和1g氧气反应生成3g水
D.
氢气和氧气反应吸收热量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细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无法比较
2.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一种叫做过氧化钙(CaO2)的制氧剂,它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
A.CaO和O2
B.CaCO3和H2
C.CaCl2和O2
D.Ca(OH)2和O2
3.从化学方程式
C+O2CO2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从此化学方程式中可知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B.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在常温下,碳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D.在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增减
4.火箭推进器中盛有N2H4和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2H2O2R+4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A.NO2
B.N2O4
C.NH3
D.N2
5.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没有单质B.图中共表示3种物质
C.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6.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湿衣服晒干质量减轻B.蜡烛燃烧越烧越短C.铁丝燃烧后质量增加D.高锰酸钾受热后质量减小
7.关于CH4(甲烷)+2O2CO2↑+
2H2O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1个甲烷分子与2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1体积的甲烷与2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的水
D.每16份质量的氧气与64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8.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污染,其反应原理之一是2NO+2CON2+2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汽油的不充分燃烧
9.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0.(2019·河南)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一种白色固体,它可能是
A.碳酸钠
B.硫酸钠
C.碳酸氢钠
D.氢氧化钠
1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12.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19.7
3.6
A.反应后密闭容器中M的质量为19.7
g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P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生成的N与Q的质量之比为87∶32
13.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
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14.(2019·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大量热。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为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配平化学方程式,有时也可改变化学式中各组成元素右下角的数字
C.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以拆分的
D.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生成物是气体,所以生成物中只要有气体必须标“↑”
2.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4Fe+3O22Fe2O3B.4P+5O2↑2P2O5
C.H2OH2↑+O2↑
D.2KClO32KCl+3O2↑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H2+O22H2O
B.CO2+Ca(OH)2CaCO3↓+H2O
C.Mg+O2MgO2
D.3Fe+2O2Fe3O4
4.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所配化学计量数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反应前后
A.各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B.各种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
C.各种物质的状态是否相同D.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
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相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
B.水受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2H2O2H2↑+O2↑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S
+O2S
O2
D.烤羊肉串时,看到木炭发红光,放出大量的热:C+O2CO2
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O2CO
B.NaOH+H2SO4Na2SO4+H2O
C.CaCO3+2HCLCaCL2+CO2
D.C+2CuO2Cu+CO2↑
7.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
8.能正确表示化学方程式aC2H6O+bO2mCO2+nH2O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2b=n
B.a+2b=m+2n
C.a+b=m+n
D.3a=n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
B.4Fe+3O2Fe2O3
C.2P2O54P
+5O2
D.2HgOHg+O2↑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NaOH+H2SO4Na2SO4+H2O
C.Fe2O3+6HCl2FeCl2+3H2O
D.2KMnO4K2MnO4+MnO2+O2↑
11.(2019·潍坊)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g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红磷燃烧的方法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过程中红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测定结果却低于20%,用测定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8.85%。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改用足量白磷进行实验,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3.2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3.(2019·常州)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如图是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图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图示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3)图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尘埃的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Cu(NO3)2溶液和A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稀溶液中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济宁中考)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2019潍坊中考)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数值为14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g
(2019宿迁中考)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硫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mL)
15
15
15
生成氢气的质量(g)
m
0.04
0.02
试求:(1)m的数值  
  。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少?(写出计算过程)
(2019潍坊中考)实验室模拟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取35g石灰石样品(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且不与酸反应),煅烧一段时间恢复到室温,测得生成1lg二氧化碳。向剩余固体中逐滴加入某盐酸至不再反应为止,又生成2.2g二氧化碳,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生成的氯化钙质量关系如图:
(1)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a点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3)求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20年黄冈市中考)将69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136g
B.64g
C.112g
D.48g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6
2
3
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0
3
20
(2020年鄂州市中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1:1D.待测值为2
(2020年黄冈市中考)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020辽宁朝阳)在一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0
25
2
15
反应后的质量/g
29
10
n
21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乙可能是化合物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3:2
(2020西藏)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一定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中乙与丙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是14:11
(2020辽宁大连)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水通电制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
(2)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_______。
(2020·辽宁丹东·中考真题)“雷雨发庄稼”是民间流行的谚语,即空气中的氮气在雨天通过雷电转化为氮肥,便于植物吸收。其中涉及的一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该过程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3)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氮气可以作食品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020年黑龙江中考)学校防控新冠肺炎所用消毒液成分之一是次氯酸钠,以下反应可生成次氯酸钠,,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
NaClO
B.
Na2O
C.
NaOH
D.
NaClO3
(2020年辽宁中考)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X是
A.
NO2
B.
CO
C.
NO
D.
N2O5
(2020年青海中考)氢气与四氯化硅反应制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
A.
Cl2
B.
H2O
C.
HCl
D.
SiH4
(2020年海南中考)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
的值等于
0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
8:1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2020年黑龙江牡丹江中考)2019年5月,华为宣布做好了启动备用芯片的准备,硅是计算机芯片的基体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反成制硅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X,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l2
B.HCl
C.H2O
D.SiH4
(2020天津市)现将20g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16gC和11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
20:11
B.
20:7
C.
5:4
D.
16:11
(2020重庆市A)工业生产硫酸中的某一步反应用微观模型图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变成+3价B.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间分子个数比是1:1
C.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020河南省卷)如图为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NO
D.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22
(2020·湖南邵阳中考真题)已知某纯净物4.6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记住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3.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反应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实验
(1)红磷燃烧实验
结论:红磷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实验小结:
①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____________要良好。
②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红磷。
③气球的作用:如不安装气球,则橡皮塞会被膨胀的气体冲起或导致锥形瓶炸裂。
④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__________。
(2)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①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__________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将烧杯放回托盘后,天平保持平衡。
②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分析
(1)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m(参加反应的水)=
m(氢气)+
m(氧气)
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也没有变化。
(2)从原子、分子观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从原子、分子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组合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化学反应的五个不变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___不变。②元素的________不变。
③原子的种类不变。④原子的数目不变。⑤原子的质量不变。
(4)化学反应的两个一定改变①宏观:物质的_______一定改变。②微观:________的种类一定改变。
(5)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____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表示的意义
(1)质的意义: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量的意义: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以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

(3)粒子的意义: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粒子数的关系,即粒子的

(4)反应条件: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__________。
例如:
以4P
+5O22P2O5为例:①表示反应物是磷和氧气;
②表示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③表示反应条件是点燃;④表示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
即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⑤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即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注意:(1)描述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时,注意要用化学式前的系数(也叫化学计量数)×该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上述反应中的磷P,那该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就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份质量”包括所有的质量单位,化学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克”。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木炭和氧气的反应为例:
(1)按质的方面读:

(2)按量的方面读:

(3)按粒子的方面:

【答案】一、1.各物质质量的总和
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
2.(1)①气密性
④炸裂
(2)①红色
3.(1)原子种类
氢、氧原子数目
氢、氧原子质量
(2)原子
原子
分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3)①总质量
②种类(4)①种类
②分子
二、1.化学式
2.(2)质量比
(3)个数比
(4)条件
3.(1)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要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要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运用
1.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如下图所示:通电后水分子分解生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没变、每个原子的质量也没变,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1)解释常见化学现象中的质量关系,如:铁生锈质量增加,木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等。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
(5)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要点三、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含 

实例(S+O2
SO2)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即质量比)
   S 
+ 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 
64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
(粒子个数比)
S 
+ 
O2
SO2
1 

1  : 1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S+O2SO2为例):
(1)质的方面: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2)量的方面:每32份质量的硫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3)粒子方面:每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运用这一定律时,特别要注意“参加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质量总和”等关键字词,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气体。
2.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都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适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例题精讲】
使用下图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则反应中应选择的药品是
A.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磷和氧气
D.木炭和氧气
【答案】A
【解析】A、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没有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反应后质量减小,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C、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不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D、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不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在敞口系统中,若反应前后没有气体参与或者生成,则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是在密闭系统中,无论有气体参与还是生成都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B.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轻
C.蒸发食盐水得到的食盐固体与水蒸气的质量和等于原食盐水的质量D.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
【答案】C
【解析】A、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是因为铁丝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不符合题意;B、加热高锰酸钾时,固体质量减小是因为生成了氧气逸出,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不符合题意;C、蒸发食盐水是物理变化,而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D、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固体质量增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巩固训练】
银器发暗是因为形成了黑色的Ag2S。欲使银器变亮,可先用洗衣粉洗去表面油污,再把它和铝片放入碳酸钠溶液中共煮,至银器恢复银白色时,取出银器,用水洗净即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Ag2S+6H2O6Ag+2Al(OH)3+3X↑,X的化学式是
A.H2S
B.SO2
C.SO3
D.O2
【答案】A
【解析】由2A1+3Ag2S+6H2O6Ag+2Al(OH)3+3X↑可知,反应前后铝原子都是2个,银原子都是6个,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的硫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包含在3X中,反应前氢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2个,其中6个包含在3X中,反应前、后的氧原子都是6个,因此X化学式是H2S。故选A。
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关于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平横梁就可以称量
C.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D.不能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称量
【答案】B
【解析】A、称量物品时,首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若在量程内,添加砝码应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通过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正确;B、使用托盘天平时,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否则有误差,错误;C、称量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使用游码时,游码从零刻度向右移动,相当于向杠杆的右端加东西,即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正确;D、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称量腐蚀性强或易潮解的物质时,应将药品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中。故选B。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探究重点】
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
1.六个不变:宏观上①元素的种类不变,②元素的质量不变,③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微观上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2.两个改变:宏观上物质的种类改变;微观上分子的种类改变。
3.两个可能变:宏观上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上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例题精讲】
(2019盐城中考)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现有100gCaCO3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
生成的质量是33gB.
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
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D.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
【答案】D
【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00g-67g=33g,故正确;
B、设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x
CaCO3CaO+CO2↑,
???
?56
44
????
x?
33g
x=42g,故正确;
C、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由于反应后部分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过程中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故正确;
D、碳酸钙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16×3)=1:4,反应过程中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氧元素只有部分转化,所以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小于1:4,故错误。故选:D。
【巩固训练】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探究重点】
一、方程式的检查与判断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检查反应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2.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
检查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原子的数目是否相等。
3.是否滥用“↑”或“↓”等符号
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与,则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时,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如果是反应物中有固体物质参与,则生成物中不溶物生成时,不溶物的的化学式右边不用注“↓”号。
4.是否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
检查反应条件是否写错、漏写或多写。
方程式的书写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就是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之积的比;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之比是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之比,而不是质量比。
【例题精讲】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氧化氢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锰酸钾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通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
【解析】(1)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2)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4)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5)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巩固训练】
(2019苏州中考)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4)稀盐酸除去铁锈: 
 。
【答案】见解析
【解答】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知识点四: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探究重点】
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和现象
如“点燃”和“燃烧”、“通电”和“电解”等,“点燃”“通电”是反应条件,“燃烧”“电解”是反应现象。如S+O2SO2(正确),S+O2SO2(错误)。
2.不要混淆“点燃”与“加热”
“点燃”是指在外界热源(如酒精灯、火柴等)提供热量的条件下,使可燃物发生燃烧,一旦燃烧发生后,热源可撤掉,如镁条在氧气中点燃就能燃烧起来,2Mg+O22MgO。“加热”是指热源始终为反应提供能量,维持反应的进行,一旦撤掉热源,反应就会停止,“加热”可用符号“△”表示,一般指温度在400~500
℃,如2KMnO4K2MnO4+MnO2+O2↑。
3.多条件共存的表示方法
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写在“”下边,其他条件写在“”上边,如2KClO32KClO3+
3O2↑。
4.“加热”与“高温”的使用温度
若反应所需温度在400~500
℃,不超过酒精灯所提供温度区间时,条件为“加热”;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超过酒精灯所能提供的温度(600
℃)时,要用“高温”表示,如C+2CuO2Cu+CO2。
【例题精讲】
(2020年临沂中考)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元素观: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微粒观:保持氧气化学质的最小微粒是氧气分子
C.
变化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D.
守恒观:24g镁和32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54g氧化镁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A正确;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选项B正确;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选项C正确;
D、镁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24g镁与16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氧化镁质量40g,氧气有剩余,不能生成54g氧化镁,选项D错误。故选D。
【巩固训练】
(2020年贵州安顺中考)2020年5月5日,配置有氢氧发动机的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顺利升空,飞船成功返回。从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认识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和氧气混合生成水
B.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合价改变
C.
2g氢气和1g氧气反应生成3g水
D.
氢气和氧气反应吸收热量
【答案】B
【解析】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才能生成水,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氢、氧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C、设2g氢气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32=2g:x,x=16g,故氢气剩余,不可能生成3g水,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细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无法比较
1.【答案】A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一定大于铁丝的质量。故选A。
2.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一种叫做过氧化钙(CaO2)的制氧剂,它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
A.CaO和O2
B.CaCO3和H2
C.CaCl2和O2
D.Ca(OH)2和O2
2.【答案】D
【解析】A、氧化钙很容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不能存在于水中,故A错误;B、反应物中无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可能生成CaCO3,故B错误;C、反应物中无氯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可能生成CaCl2,故C错误;D、反应物为水和过氧化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能生成物为Ca(OH)2和O2,故D正确。故选D。
3.从化学方程式
C+O2CO2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从此化学方程式中可知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B.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在常温下,碳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D.在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增减
3.【答案】C
【解析】A、从化学方程式C+O2CO2中可知,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故A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故B正确;C、从化学方程式C+O2CO2中可知,反应条件是点燃,常温无法反应,故C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增减,故D正确。故选C。
4.火箭推进器中盛有N2H4和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2H2O2R+4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A.NO2
B.N2O4
C.NH3
D.N2
4.【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相同。由N2H4+2H2O2R+4H2O可知,反应前氮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R中,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8个,氧原子都是4个,R的化学式为N2,故选D。
5.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没有单质B.图中共表示3种物质
C.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5.【答案】D
【解析】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反应物中有一种单质,选项A错误;B、图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两种,共表示4种物质,选项B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C错误;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D。
6.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湿衣服晒干质量减轻B.蜡烛燃烧越烧越短C.铁丝燃烧后质量增加D.高锰酸钾受热后质量减小
6.【答案】A
【解析】A、湿衣服晒干质量减轻是由于水分的蒸发所致,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B、蜡烛燃烧时变短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C、铁丝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增加,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被分解的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剩余固体和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之和,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A。
7.关于CH4(甲烷)+2O2CO2↑+
2H2O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1个甲烷分子与2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1体积的甲烷与2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的水
D.每16份质量的氧气与64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7.【答案】C
【解析】A、由CH4+2O2CO2↑+
2H2O可知,反应的实质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正确;B、由CH4+2O2CO2↑+2H2O可知,反应的微观意义是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正确;C、由CH4+2O2CO2↑+
2H2O可知,每2体积的氧气与1体积的甲烷完全反应,但是由于水常温下是液体,所以没法谈体积,错误;D、由CH4+2O2CO2↑+2H2O可知,反应量的意义是每16份质量的甲烷跟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和36份质量的水,正确。故选C。
8.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污染,其反应原理之一是2NO+2CON2+2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汽油的不充分燃烧
8.【答案】C
【解析】A、反应物中有2个碳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质中有2个氮原子,所以X是CO2,故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B正确;C、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0,所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C错误;D、含碳化合物中的碳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C。
9.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9.【答案】B
【解析】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A、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选项说法正确;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16%=1∶8,B选项说法错误;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C选项说法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0.(2019·河南)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一种白色固体,它可能是
A.碳酸钠
B.硫酸钠
C.碳酸氢钠
D.氢氧化钠
10.【答案】A
【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A、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故A正确;B、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硫酸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硫元素,故B不正确;C、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碳酸氢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故C不正确;D、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氢氧化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故D不正确。故选A。
1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11.【答案】A
【解析】A、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能够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B、水中加入红墨水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因为有氧气参加,故不能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物处在一个敞口容器中,生成的氧气会扩散到空气中,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故选A。
点睛: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12.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19.7
3.6
A.反应后密闭容器中M的质量为19.7
g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P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生成的N与Q的质量之比为87∶32
1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设待测值为a,则可列式:19.7+8.7+31.6+0.4=a+17.4+19.7+3.6,a=19.7。M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所以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N的质量增加,所以N是生成物,且生成N的质量为:17.4
g-8.7
g=8.7
g;P的质量减少,所以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1.6
g-19.7
g=11.9
g;Q的质量增加,所以是生成物,且生成Q的质量为:3.6
g-0.4
g=3.2
g。A、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密闭容器中M的质量为19.7
g,故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P,生成物是N和Q,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P,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所以物质P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D、反应生成的N与Q的质量之比为8.7
g∶3.2
g=87∶32,故正确。故选B。
13.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
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13.【答案】
【实验探究】Na2CO3+2HCl2NaCl+H2O+CO2↑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反思评价】密闭容器
【优化装置】B
A装置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或C装置是个密闭体系,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
【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
【解释应用】四
【解析】【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与氯化氢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因有二氧化碳气体溢出,故反应后总质量比反应前总质量减少,观察到天平不平衡;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反思评价】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中进行。
【优化装置】最佳装置是B,该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装置既保持了密闭,又没有改变容器的体积,即空气的浮力前后保持一致。A同学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C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气体逸出,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含有铜、碳、氧、氢四种元素,所以该化合物中也会含有这四种元素。
点睛: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产物的状态选择敞口或密闭装置,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的知识。
14.(2019·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大量热。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14.【答案】(1)液体飞溅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2)白烟
瓶塞飞出
没有
【解析】(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液体飞溅;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瓶塞飞出;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为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配平化学方程式,有时也可改变化学式中各组成元素右下角的数字
C.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以拆分的
D.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生成物是气体,所以生成物中只要有气体必须标“↑”
1.【答案】A
【解析】A、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为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B、配平化学方程式,不能改变物质的化学式,也就是不能改变化学式中各组成元素右下角的数字,错误;C、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原子团是可以再分的,如高温煅烧碳酸钙,错误;D、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错误。故选A。
2.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4Fe+3O22Fe2O3B.4P+5O2↑2P2O5
C.H2OH2↑+O2↑
D.2KClO32KCl+3O2↑
2.【答案】D
【解析】A、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不符合客观事实,错误;B、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反应物中不标状态符号,错误;C、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符合反应的客观事实,反应条件书写正确,状态符号合理,正确。故选D。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H2+O22H2O
B.CO2+Ca(OH)2CaCO3↓+H2O
C.Mg+O2MgO2
D.3Fe+2O2Fe3O4
3.【答案】B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2H2O;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C、该化学方程式的氧化镁的化学式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O22MgO;D、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3Fe+2O2Fe3O4。
【点睛】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4.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所配化学计量数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反应前后
A.各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B.各种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
C.各种物质的状态是否相同D.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
4.【答案】D
【解析】配平的实质是在反应物和生成物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两边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相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
B.水受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2H2O2H2↑+O2↑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S
+O2S
O2
D.烤羊肉串时,看到木炭发红光,放出大量的热:C+O2CO2
5.【答案】C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选项错误;B、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水受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没有方程式,选项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反应方程式为:S
+O2SO2,选项正确;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方程式为:C+O2CO2,选项错误。故选C。
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O2CO
B.NaOH+H2SO4Na2SO4+H2O
C.CaCO3+2HCLCaCL2+CO2
D.C+2CuO2Cu+CO2↑
6.【答案】D
【解析】A、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2C+O22CO或C+O2CO2,故选项错误;B、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2NaOH+
H2SO4Na2SO4+2H2O,故选项错误;C、生成物书写不完全,氯元素书写不正确,未标气体符号,正确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
H2O+CO2↑,故选项错误;D、该方程式应用的原理正确,化学式书写正确,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是否已配平,③条件和符号是否漏缺,④化学式书写是否错误。
7.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
7.【答案】C
【解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数为3,反应后的分子数为3,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正确;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正确;C、微观示意图中“”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示意图中的物质不都属于化合物,错误;D、根据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正确。故选C。
【点睛】辨别分子是由何种原子构成,每种原子有几个,得出分子的化学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是解题的一般思路。
8.能正确表示化学方程式aC2H6O+bO2mCO2+nH2O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2b=n
B.a+2b=m+2n
C.a+b=m+n
D.3a=n
8.【答案】D
【解析】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方程式中化学式前边的数字为化学计量数,计量数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原子个数关系为:碳原子:2a=m;氢原子:6a=2n;氧原子:a+2b=2m+n。故选D。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
B.4Fe+3O2Fe2O3
C.2P2O54P
+5O2
D.2HgOHg+O2↑
9.【答案】D
【解析】书写方程式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一、遵守客观事实;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MgO2书写错误,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选项A不正确;B、生成物应是Fe3O4,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选项B不正确;C、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位置写反了,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选项C不正确;D、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单质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HgO2Hg+O2↑书写完全正确,故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故选D。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NaOH+H2SO4Na2SO4+H2O
C.Fe2O3+6HCl2FeCl2+3H2O
D.2KMnO4K2MnO4+MnO2+O2↑
10.【答案】D
【解析】A、氢气与氧气反应需在点燃的条件才能进行,题中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H2SO4Na2
SO4+2H2O,错误;C、生成物质应为氯化铁,不是氯化亚铁,错误;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D。
11.(2019·潍坊)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g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11.【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A、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说法正确;B、相对分子质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说法不正确;C、由方程式可知,每9个分子变化成10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说法不正确;D、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中有NO、H2O两种物质是氧化物,说法不正确。故选A。
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红磷燃烧的方法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过程中红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测定结果却低于20%,用测定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8.85%。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改用足量白磷进行实验,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3.2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1)P4+5O2P4O10
(2)足量的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更多
【解析】(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由图可知,白磷的化学式为P4,燃烧产物为P4O10,故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4+5O2P4O10。
(2)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是:足量的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更多。
13.(2019·常州)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如图是某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图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图示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3)图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3O22O3
(2)B
(3)1∶1
【解析】(1)由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方程式为3O22O3。
(2)A、反应是一种单质生成一种单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B正确;C、反应前是3个氧分子,反应后是2个臭氧分子,分子的个数发生变化,故C不正确。故选B。
(3)图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比为3×32∶2×48=1∶1。
14.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尘埃的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Cu(NO3)2溶液和A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稀溶液中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1)2H2O22H2O+O2↑
(2)2SO2+O22SO3
(3)Cu+2AgNO3Cu(NO3)2
+2Ag
(4)2NaOH+CuSO4Cu(OH)2↓+Na2SO4
(5)Fe3O4+4CO3Fe+4CO2↑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步骤是:一写二配三标四查。(1)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2H2O+O2↑。(2)根据描述,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物是三氧化硫,反应条件是尘埃,故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SO2+O22SO3。(3)Cu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Cu(NO3)2溶液和Ag,故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u+2AgNO3Cu(NO3)2
+2Ag。(4)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物是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CuSO4Cu(OH)2↓+Na2SO4。(5)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生成物是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Fe3O4+4CO3Fe+4CO2↑。
(2019济宁中考)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反应是氯酸钾,生成物是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条件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选:D。
(2019潍坊中考)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数值为14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g
【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意有:(26﹣b):(27﹣18)=(26﹣10):(30﹣18),b=14,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甲、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但是不能判断各种物质的种类,即不能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因此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d=24+26+18+32﹣17.2﹣10﹣30=42.8,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6﹣10):(42.8﹣32)=40: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中数据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0g﹣18g=12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2019宿迁中考)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硫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mL)
15
15
15
生成氢气的质量(g)
m
0.04
0.02
试求:(1)m的数值  
  。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04;67.5%
【解答】解:(1)由第二次实验数据可知,15mL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04g,因此m的数值是0.04。
故填:0.04。
(2)设锌质量为x,
反应生成氢气质量:0.04g+0.04g+0.02g=0.1g,
Zn+H2SO4═ZnSO4+H2↑,
65
2
x
0.1g
=,x=3.25g,
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00%=67.5%,
答: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67.5%。
(2019潍坊中考)实验室模拟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取35g石灰石样品(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且不与酸反应),煅烧一段时间恢复到室温,测得生成1lg二氧化碳。向剩余固体中逐滴加入某盐酸至不再反应为止,又生成2.2g二氧化碳,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生成的氯化钙质量关系如图:
(1)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a点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3)求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85.7%;(2)<;(3)10.0%。
【解析】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根据碳酸钙中的碳元素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可得关系式为:
CaCO3~~~CO2↑
100
44
x
11g+2.2g
=x=30g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为×100%≈85.7%
a点时氯化钙质量已经不增加,说明盐酸过量,此时溶液显酸性,pH<7。
设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根据钙元素和氯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为
CaCO3∽∽∽Ca∽∽∽CaCl2∽∽∽∽∽2HCl
100
73
30g
219gy
=y=10.0%
(2020年黄冈市中考)将69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136g
B.64g
C.112g
D.48g
【答案】C
【解析】燃烧后恢复室温,气体只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来自乙醇,气体中氧元素占64%,则碳元素占36%,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所以反应的气体的质量为,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乙醇,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所以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消耗的氧气质量为,故选C。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6
2
3
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0
3
20
(2020年鄂州市中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1:1D.待测值为2
【答案】D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则,待测=2g。A、丙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未变,则丙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故A不正确;
B、,待测=2g,甲的物质反应前后减少,为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未变,则丙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反应前后增加,为生成物,则反应是甲生成丁和乙,此反应一定为分解反应,故B不正确;
C、该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故C不正确;
D、,待测=2g,故D正确。故选D。
(2020年黄冈市中考)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减少的是反应物,反应后增加的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作答。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12%=36%,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12%-70%-10%=8%,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32%-8%=24%,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70%-10%=60%,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2020辽宁朝阳)在一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0
25
2
15
反应后的质量/g
29
10
n
21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乙可能是化合物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3:2
【答案】C
【解析】A、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B、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不能知道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丙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正确;
C、乙分解生成两种物质,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9﹣20):(21﹣15)=3:2,此选项正确。
故选C。
(2020西藏)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一定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中乙与丙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是14:11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则丁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物质甲的质量在反应后减少,属于反应物,物质乙、丙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属于生成物,即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C、由B可知,图中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反应物,所以甲一定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中乙与丙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38%?10%):(40%?18%)=14:11,选项正确,故选B。
(2020辽宁大连)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水通电制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
(2)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解析】(1)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的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020·辽宁丹东·中考真题)“雷雨发庄稼”是民间流行的谚语,即空气中的氮气在雨天通过雷电转化为氮肥,便于植物吸收。其中涉及的一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该过程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3)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氮气可以作食品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答案】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78%
不活泼
【解析】(1)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氮气和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填: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以作食品保护气;故填:78%;不活泼。
(2020年黑龙江中考)学校防控新冠肺炎所用消毒液成分之一是次氯酸钠,以下反应可生成次氯酸钠,,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
NaClO
B.
Na2O
C.
NaOH
D.
NaClO3
【答案】A
【解析】由可知,反应前氯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反应后氯原子1个、钠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2个,X中含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则X为NaClO。故选:A。
(2020年辽宁中考)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X是
A.
NO2
B.
CO
C.
NO
D.
N2O5
【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据此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4个氢原子、4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则4X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NO2。故选A。
(2020年青海中考)氢气与四氯化硅反应制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
A.
Cl2
B.
H2O
C.
HCl
D.
SiH4
【答案】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
(2020年海南中考)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
的值等于
0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
8:1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0g+0.5g+0g+0g=23g+X+24g+3g,X=0.5。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0g-23g=27g,乙的质量不变,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24g,丁是生成物,生成丁的质量为3g。该反应是:甲→丙+丁。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X
的值等于
0.5,故A错误;
B、甲发生分解反应,故甲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3=
8:1,故C正确;
D、该反应是:甲→丙+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故选A。
(2020年黑龙江牡丹江中考)2019年5月,华为宣布做好了启动备用芯片的准备,硅是计算机芯片的基体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反成制硅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X,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l2
B.HCl
C.H2O
D.SiH4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X,反应前氢、硅、氯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4X中含有氢、氯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推测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故选B。
(2020天津市)现将20g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16gC和11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
20:11
B.
20:7
C.
5:4
D.
16:11
【答案】B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故选B。
(2020重庆市A)工业生产硫酸中的某一步反应用微观模型图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变成+3价
B.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间分子个数比是1:1
C.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A、反应前含硫分子是SO2,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含硫分子是SO3,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故A项说法错误;B、由转化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故B项说法错误;
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有3个分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说法错误;D、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含有两种分子,即两种物质,而反应后虽然也含有两种分子,但其中一种是多余的反应物,生成物只有一种,故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D。
(2020河南省卷)如图为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NO
D.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22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是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NO、CO、CO2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图中有三种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C、N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30,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故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CO2,不符合题意;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4×2):(2×44)=7:22,符合题意。故选D。
(2020·湖南邵阳中考真题)已知某纯净物4.6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不含碳、氢两种元素,因此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该纯净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因此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因为2.4g+0.6g=3.0g﹤4.6g,所以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根据以上分析,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