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珍视生命 教案(2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珍视生命 教案(2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重难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我对生命的看法。
1.同学们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
2.结合自身的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为此,守护生命,我们应关注身体健康,养护精神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
帮助学生明确守护生命要爱护身体,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养护精神,过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环节一:爱护身体
【材料展示】健康宝典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漫画探究】不珍视生命的表现;当内心的需要不被满足时。
问题1:你们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
问题2:当内心的需求不被满足时,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阅读材料】严峻的现实
问题:“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同学们知道哪些防灾减灾知识?
【材料展示】发生火灾、地震、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等危险时,保护生命安全的做法。
【教师总结】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帮助学生在灾害或灾难发生时会自救自护,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环节二:养护精神
【辩一辩】
小明:为了避免这些天灾人祸,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我不去做有危险性的工作,就宅在家里当一个快乐的“肥宅”好了。
小林: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是对生命的变相摧残。
请同学们谈谈你的观点。
【探究与分享】
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巴金《灯》
问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探究与分享】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问题1: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
问题2: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材料展示】我们的榜样
问题:图片中的人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漫画思考】以下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观点辨析】有人说:“要养护精神,离不开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才有能力养护精神。”
问题:你赞成这种观点吗?精神发育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创设情境】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乃至复活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洋节”成为追捧的对象,反而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忘了。
问题1: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2:你参加过类似经典诵读、茉莉花茶制作或类似的活动吗?说说你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总结】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维护健康的重要性和要求,学会了自救自护,懂得了守护生命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也许我们的理解还过于感性,还不太成熟,有待完善。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一定要爱护生命,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积极进取、奋勇向前、充实人生。
【学生辩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守护生命除了要爱惜身体,还要养护精神。
帮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引导学生认识养护精神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增强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挫折,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
问题:春节时,你想用哪些词语问候大家呢?
【教师总结】多么美好的祝愿,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这只是我们的愿望而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在所难免。
看图选择祝福语。
通过选择祝福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难免有挫折。
环节一:生活难免有挫折
【游戏】跳格子
问题:如果这个游戏过程就是我们的人生,你有什么感受?
【七嘴八舌话挫折】
问题1:说一说在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不愉快的事。
问题2: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挫折,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对于挫折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词语分析】你认为哪些是挫折,哪些不是?为什么我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相关链接】挫折三要素
【教师总结】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生活难免有挫折”。
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是构成挫折的三要素,懂得挫折认知是产生不同挫折反应的关键。
环节二:正确面对挫折
【漫画展示】
【教师归纳】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挫折认知是关键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探究与分享】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研制电灯时,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经过几千次的实验,他终于成功了。
问题:从爱迪生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教师总结】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挫折,都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和价值。面对挫折,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理性看待,坚持我们的梦想,敢于竞争,相信自己。
【学生讨论并回答】感悟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不同;挫折对于生命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挫折,理解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不同,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环节三:发掘生命的力量
【探究与分享】断尾的壁虎会长出新的尾巴
问题:谈谈对生命力量的认识。
【教师总结】每个生命都蕴含着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案例分享】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虽然遭遇巨大挫折,但是杜富国并没有倒下,在党和政府、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在家人和战友的精心照顾下、在所有人的鼓励和期盼下,他克服巨大困难,坚持每天进行五六个小时的康复训练,现在的他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康复起来!虽然离带上假肢行走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说:“我是一名战士,应该重新站起来。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希望每天有突破,早日康复,回归社会。”真正的强者,是含着眼泪还在奔跑的人,杜富国是真正的强者!
问题1:如何理解“真正的强者,是含着眼泪还在奔跑的人”?
问题2:英雄杜富国的康复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探究与分享】“无腿老人”夏伯渝69岁登顶珠峰
问题:结合夏伯渝的故事及所展示的图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教师总结】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面对挫折,我们应该积极发掘自身的力量,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等于排斥外力的帮助,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我们增强自身生命力量、战胜挫折的重要途经。
【相关链接】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课堂总结】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珍爱生命,就要学会守护生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承受生活之重,理性对待、磨砺意志,增强生命的韧性,做生活的强者!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壁虎的生存本能,感知人类在面对挫折时本身拥有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通过故事和案例,使学生感悟到发掘生命力量需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通过故事和案例,使学生感悟到发掘生命力量可以借助外力。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