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上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延续。本框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没有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
二、设计思路
采用议题式教学,围绕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设置了三个分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怎样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过程?”。三个分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围绕着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二、教学目标
1.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2.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公共参与: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政治认同。
五、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进行点拨、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展示本课书的知识线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设计意图:回顾上一框题的内容,导出新课内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
2、明确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1919年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时间线索,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3、展示本课时的议题:
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分议题:(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2)在当时的中国,怎样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课议题,做好探究的准备。
(二)第一个分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4分钟)
1、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图片及当时社会状况的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现在14.2亿)
,人均口粮200公斤/年(现在450公斤/年)
;工业基础几乎为0(现在是工业大国),外汇储备为0(现在31071亿美元),产业工人1000万(现在有1.78亿高素质制造业工人),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现在科学家工程师有3千多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现在4.1%),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人(现在每年培养的大学生有800万人);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现在22.96%)

(1)用一个词概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3)为完成以上任务,我们该走什么道路?(资/社?)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2、得出结论: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快速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很迫切。
  第二,近代以来的实践证明,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下一个议题)。
(三)第二个分议题:在当时的中国,怎样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3分钟)
1、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既有个体私有制,又有资本主义私有制。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应在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条件不具备,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我们应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当时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是正确的。
2、教师简单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向社会主义渡创造了哪些经济政治条件?
(1)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有条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没收了官僚资本,并把其转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社会主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不仅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她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展示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并简要分析“三改”的过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及意义。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生产资料公有制。
(2)阶级关系:
——从存在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到消灭剥削阶级。
(3)社会性质:
——从新民主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4)社会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仍未确立到基本确立。
5、老师讲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及意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分议题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过程?(20分钟)
1、老师提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就面临建设社会义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自己没有经验,能照抄苏联的经验吗?
——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
老师提问: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老师简要介绍“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4、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
(1)老师简要介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并展示相关图片。
(2)组织小组讨论后回答: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当时国内经济社会倒退,所以那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是没有意义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和补充)
教师小结:
①要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不能全盘否定。
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也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严重曲折,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教训。
④十年文革内乱是当时国内经济社会倒退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还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相关。
(3)展示习近平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相关讲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过程,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五)小结:(1分钟)
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分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只能在中共的领导下走社会主道路才能发展起来。
2、在当时的中国,怎样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过程?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时学习探究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有利于形成知识板块。
(六)课后作业:《课时作业》P83—85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高中生实际,围绕“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主题,通过设置三个分议题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授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日后教学进一步深化落实:
1.本课设置的议题科学合理,三个分议题紧扣主议题,而且层层深入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2.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鉴历史课的学习方法,以时间线索来整理零散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清知识,形成知识板块。
3.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