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饮食(农)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劳作(工)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贸(商)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居住(住)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行)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卫生(医) 教材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历史现象是众多合力作用的结果,疫病就是众多合力之一。在天灾面前人不是束手无策,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素养:唯物史观 (2)以时空框架展开历史现象,把握不同时期的疫病以及医学成就,结合其历史背景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史料的分析,能够归纳中西医的主要成就和医学思想,以及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素养:史料实证 (4)认识疫病防治需要医学科技的进步、国家制度的完善与国际社会的团结,增强对中医药学独特优势的认同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素养:家国情怀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瘟疫事件与特点(素养:时空观念) 2.借助史料与图片等能够分析得出瘟疫产生的影响与西医传入中国的影响(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了解古代社会对疫病的防治,培养科学卫生精神,,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意识(素养:唯物史观) 4.通过了解古代中医的成就与抗击新冠疫情中国的措施与重大贡献,学习古代医学家大医至诚的优秀品质与现今抗击疫情的各位英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家国情怀) 目录 CONTENTS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习近平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功臣,国礼待之。以国家之名,向英雄致敬。 一、历史上的疫病 许慎《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 吴有性《瘟疫论》说:“乃天地间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称为“疠气”) 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泛指流行性的传染病,区别于普通病。 特点:①频繁性、周期性②时空分布不均衡 ③突发性、持续性④危害大、范围广⑤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 ——莱德博格(美国遗传学家)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教材P80-81,完成下列表格 2、人类来自疫病的挑战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6世纪 14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材料一:“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明通鉴》 “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崇祯实录》 材料二: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三: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3、疫病带来的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1)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 (2)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3)劳动力短缺、经济凋敞 材料四:在黑死期间由于教会的无能已经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黑死病后出现的这种局面更使得教会失去了其在精神和文化上原有的领导地位,为新的思想观念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出了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科学的萌芽,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真切地看到文艺复兴的影子。尽管文艺复兴的促成不可能是黑死病爆发的结果,但是后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为前者提供了某种思想的准备和基础。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材料五:但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第二个变化便是外科和外科医生的兴起;与此相关,方言医学文献兴起;第三个变化是医院的新作用。以前医院主要用于隔离而不是治愈,现在则主要用于治愈,新的管理和组织技巧发生了变化。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4)思想解放,传播理性 (5)推动现代公共卫生制度雏形建立 归纳:疫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政治:社会矛盾尖锐,重要历史人物丧命,政权更迭 经济:劳动力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凋敝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理性 社会:人口减少,客观上推动现代公共卫生制度雏形建立 【问题探究】教材P85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不容许,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试用事实说明。 【答案提示】 有一定道理。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爆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队大量死亡;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教材P80-81,梳理历史上人类对疫病的应对措施。 4、人类对疫病的应对措施 措施 时期 具体实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 古代中国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东晋 明代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人痘接种法 葛洪 项目 时期 措施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隋唐时期 古罗马 近代医学的进步 18世纪 晚期 19世纪 1928年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牛痘接种法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材料: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答案提示】政府主导; 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问题探究】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材料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答案提示】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问题探究】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材料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 革命”的意义。 背景:宗教观念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封建王权的发展。 意义: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问题探究】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和意义。 。 二、中医药的成就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张仲景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政府 明代 李时珍 【自主学习】阅读P82--83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和中药学主要成就,完成表格。 “望、闻、问、切” 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医圣” “麻沸散”(麻醉药物) “五禽戏”(健身操) 《肘后备急方》 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教材P82“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 药特征的认识。 【答案提示】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言之成理即可) 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归类 理论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中医药的成就 理论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医圣” 辨证施治原则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东汉 华陀:麻沸散、五禽戏 《唐本草》/《新修本草》 世界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唐 孙思邈: “药王” 《千金方》临床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 西汉编订成书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等学说 战国 扁鹊:“医祖” 望闻问切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中药学知识集大成 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针灸铜人 中医治疗学: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shù)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优点: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 的认识。 【答案提示】 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教材P83“学思之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生 【自主学习】阅读P83概括中国现代医药学的主要成就,完成表格。 中国现代医药学 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 经验,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中医药工作者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④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止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西医的发展及在中国的传播 人文主义 解刨学 大发展 细胞学 细菌学 诊断学 药理学 外科学 护理学 系统分类 病理解剖 叩诊 临床教学 预防医学 医学开始进入科学轨道 哈维:《心血运动论》“血液循环” 列文虎克: 显微镜 15、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1840年 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发展: 西式医院及技术、西医院校、 西式卫生设施;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北京协和医院 1906年 华西医院 1892年 湖南湘雅医院 1914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1890年 以下四家医院被新华社称为中国医学教育四家“百年老店”他们起源于近 代的教会医院 具体表现 西式医院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 麻醉术 、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的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 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1)西式医院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 (2)西医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 (3)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分析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现象,传教士在中国发展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而部分西医拥护者的过于否定中医,甚至提出废除中医,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谈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问题探究】:中西医的治疗理念有何不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 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 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 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中西医治疗理念有何不同? 中西医之争,仅影响最大的就发生过四次:1920年余云岫与杜亚泉的争论;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的争论;1934年发生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1941年发生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的傅斯年、孔庚之争。 ——邓文初等《“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的西医学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这本应该是医学自身问题,却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使得这次碰撞在近代中国是畸形的,它夹杂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宗教、文化、政治、心理等等。 ——邓文初等《“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由于西医事业在华的发展,更多的中国人接受西医教育或接受西医的“恩惠”,人们已逐渐消除了对西医的恐惧和误解。 ——杜志章《论近代教会医药事业对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问题探究】中西医之争与中西医之融 问题: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中西医之争与中西医之融? 课堂小结:建构知识体系 古往今来的疫病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也作用于历史,人的历史只是大历史中的一部分,人也只是大自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使科学昌明如今日,病菌等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依然无法消除,人类依然有必要时刻自我警醒。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饱经疫病摧残,面对疫病的肆虐,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医者奋战在抗疫前线,与死神赛跑,救死扶伤。在全球抗疫的今天,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思维碰撞:生命之火再燃烧,报国之情再延续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 医 学 无 边 界 生 命 无 贵 贱 谢谢!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