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年中考复习热点专题:中国外交的风雨和彩虹热点聚焦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着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一概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课本链接一、古代中国的外交: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是欧亚的重要通道;2、隋唐时期与七十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尤其同日本、印度等国家来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回国后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3、辽、宋、金时期,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宋朝设市舶司,管辖海外贸易。4、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来自亚、非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并著有《马可波罗行纪》;5、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6、清朝: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从而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3、20世纪7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这个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6、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胜国;7、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8、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9、1931—1945年日本发动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1942年中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0、抗战胜利后,美国扶植蒋反共;国民党统治时期,投降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三、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⑵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为此进行抗美援朝;阻挠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的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⑵1954年4月--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⑶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⑴中美建交:原因: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过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1971年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⑶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4、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5、21世纪初的外交:⑴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⑵2001年,中、俄、哈、吉、塔五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⑶2001年11月,这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⑷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四、新旧中国的外交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等。五、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根本原因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真题热身一、选择题1、(2011·张家界)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C )A.弘扬沸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2、(2011·邵阳) 下列关于近代史上中日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友好交往占主流 B.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是磨擦不断C.日本追美国与中国对抗 D.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关系占主流3、(2011·岳阳)2011年5月温家保总理对震后面临严重核泄漏危机的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下列历史事件,与温家保总理此行有着相同意义的中日交往大事是:( B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4、(2011·南京)下列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 B )①丝绸之路 ②遣唐使 ③郑和下西洋 ④册封“班禅”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5、(2011·宿迁)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C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6、(2011·贵州六盘水)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C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遣唐使7、(2011·潍坊)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C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2011·苏州)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D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9、(2011·乌鲁木齐)我国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传统。十九世纪70年代发生在新疆的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 B )A.土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 B.中国军民取得驱逐阿古柏战争的胜利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0、(2011·西宁)下列三幅图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你对这些图片反映的信息,最为恰当的理解是( A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11、(2011·丽水)下列汉、元、明、清时期的史实或措施,对中外交流起促进作用的是( C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郑和七下西洋 ④设立驻藏大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2011·福州).(10分)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图示解析】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图6(1)图6中①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填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图片赏析】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图7 图8 图9 图1O(2)以上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2分)【史料分析】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图11 图12(3)图11和图12反映明朝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4)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图12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2分)【历史感悟】(5)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体会。参考答案(1)长安(2分)(2)指南针(2分)(3)郑和下西洋(2分)(4)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5)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011·重庆)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但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目前,中日两国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势头。今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并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了会谈。请回答:(1)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请举出一例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对日本的侵华罪行加以说明。(2分)(2)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3)综合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在半年内,把东北三省变为其殖民地;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2分,举出一例即可。)(2)结束了与日本的长期对立,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2分)(3)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等。(2分。每点1分,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2011·娄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材料二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路线图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下令关闭沿海基地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摘编自《简明中国史》材料四根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发展迅速,深圳尤为典型,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3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一件重大的对外交往史实,它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3分)(3)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清朝前期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4)材料四中的“战略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5)根据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1)对外开放(1分)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或遣唐使来华等)(2分)(2)郑和下西洋(1分) 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对南洋的开发。(2分)(3)闭关锁国(1分)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4)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吸收了建设资金,引进了技术,吸引了人才,学到了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2分,任答两点即可)(5)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2011·岳阳)(14分)历史是一条河。让我们走进中国历史长河,感受中国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解读中国国力盛衰和国际地位的变化:(1)古代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请举出两件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强大国力和进取精神的对外活动的大事(2分)(2)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慢慢落伍了。请各举一项这一时期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对内、对外政策。(2分)(3)近代史上,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地位?结束这一段屈辱历史的伟大事件是什么?(4分)(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什么大事反映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中国处于一个什么地位??(4分)(5)综上所述,你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丝绸之路;(1分)郑和下西洋(考生答其他对外活动的事例可酌情给分)。(1分)(2)对内政策:大兴文字狱(或落后的科举制度、重农轻商政策等)。(1分)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或闭关政策)。(1分)(3)任人宰割(或被侵略、被压迫。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答案亦可)。(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4)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中国举办世博会等(考生答出其中一例或其他相关事例即可得分)。(2分)“一超多强”中的一强。(2分)(5)国家实力(或综合国力)。(2分)◆(2011·盐城)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也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摘编自《走进盐城》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将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并对商品的出口加上种种限制。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摘自《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Ⅱ》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3分)(3)基于材料三的认识,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2分)(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分)参考答案(1)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加强两国交流。(1分)(2)“闭关锁国”政策。(1分)一方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分)(3)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或未能实现“自强”的目的)。(2分)(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吸收)。(1分)◆(2011·江西)(8分)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历史需要总结】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1)笔记(一)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 (1分)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 (1分)(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角色互换 (2分)【历史不容忘却】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3)根据安排,李军同学需要在如右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80年前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 (1分)由于国民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1分)【历史给人智慧】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4)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这种“情感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两国,也不利于世界。你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有何好建议 (2分)参考答案(1)大化改新;(1分)戊戌变法。(1分)(2)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戊戌变法,中国向日本学习。(2分)(3)九一八事变;(1分)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1分)(4)如:密切经济文化等交流与合作;建立民间友好往来机制等。任一方面,合理即可。(2分)①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PAGE1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