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2020七上·温州期末)小莫同学上网查询某国的基本信息,得知该国“国土面积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0亿、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官方语言是英语”。该国是(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韩国2.(2020七上·温州期末)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诞生地。根据下图,回答下题。(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的海拔比②地低B.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缓C.③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向D.余村及周边的地形属于山地地形(2)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相比,余村( )A.面积广大,高楼林立 B.地势平坦,车流不息C.河流遍布,港口众多. D.农田片片,竹林满山3.(2020七上·温州期末)1955年,郭沫若题词称赞扬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掘离堆”指兴建( )A.都江堰 B.阿房宫 C.秦长城 D.龙门石窟4.(2020七上·温州期末)“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当斩’,这些戍卒为了死里逃生,在带队屯长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据此可知,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雨滂沱 B.赋税繁重 C.刑法严酷 D.徭役沉重5.(2020七上·温州期末)诸葛亮向孙权分析道:曹军远道而来,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诸葛亮所预言的这场战役后来发生在( )A.桂陵 B.官渡 C.赤壁 D.淝水6.(2020七上·温州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 )A.耕作劳力充足 B.社会环境安定C.自然环境优越 D.种植技术改进7.(2020七上·温州期末)“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旨令的颁布者是( )A.周平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魏孝文帝8.(2020七上·温州期末)“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内容涉及社会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此话评论的对象应是( )A.《史记》 B.《兰亭序》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9.(2020七上·温州期末)“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了汉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古罗马人穿丝绸服装很普遍②汉朝与西方的交通保持通畅③西方与汉朝存在着经济贸易④汉朝丝织品的价格非常便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10.(2020七上·温州期末) 2020年4 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本次南极科考,共历时198天,行程共7万余海里,完成62项既定任务。(1)据图2,填写科考船途经的大洲、大洋。亚洲→太平洋→ 洲→ 洋→南极洲(2)科考队为什么选择10月到次年4月这一时期开展南极科考,请从气候的角度予以说明。(3)霍巴特港是中国南极科考队进入南极圈之前重要的物资补给站。结合材料,分析霍巴特成为南极科考补给站的有利条件。11.(2020七上·温州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序号 历史文化遗址 距今时间 考古发现① 北京人遗址 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 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层。② 跨湖桥遗址 距今约7000-8000年 出土的独木舟材质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锛挖凿的方法加工而成。③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 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1)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 )(2)从跨湖桥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黄帝制作船只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3)从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的种植。( )12.(2020七上·温州期末)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萌芽]材料一商鞅曾多次游说秦孝公, 均不成功。最后,他以“霸道”游说孝公,“霸道”是强化君主集权,使用刑法,奖励耕织,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的理论。孝公被这种学说深深吸引。一一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初创]材料二在地方行政机构上, 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郡县的长官均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跌宕]材料三刘邦共封十国, 并且规定只有姓刘的才可以封王。刘姓诸王专制一方,除丞相一职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员皆由诸侯王任命。汉初的诸侯王实际上形同独立王国,叛变很难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国之乱”。……将刘邦同秦始 皇相比,鄙陋与圣德立见。——摘自李定一《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巩固]材料四平叛“七国之乱”后,景帝在吴、楚、赵、齐等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但规定诸侯王不得干预各自封国的政务,“天子为置吏”。……元朔二年,汉武帝准许梁王等将部分国土分与其弟,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准。此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1)商鞅鼓吹的“霸道”属于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2)为什么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而刘邦“鄙陋”?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并联系所学知识予以阐释。(3)结合材料四,分析汉武帝“推恩令”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4)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予以阐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 “国土面积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0亿、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官方语言是英语”。该国是美国。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实现了农业生产专门化,机械化水平高,效率高,产量大。2.【答案】(1)B(2)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①地的海拔是200以上,②地的海拔小于200米,故 ①地的海拔比②地高。②地的等高线比③地稀疏,故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缓。根据一般定向法判读,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北方向。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余村及周边的地形属于山谷地形,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相比,余村属于乡村聚落,不会面积广大,高楼林立,地势平坦,车流不息。由于没有靠海,不会形成,河流遍布,港口众多.农田片片,竹林满山,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3.【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掘离堆”指兴建都江堰。A项都江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都江堰的功能和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4.【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据“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当斩',这些戍卒为了死里逃生,在带队屯长的领导下揭竿起义”。可知,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刑法严酷。ABD三项都不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刑法严酷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及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5.【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由材料“曹军远道而来,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可知,这是对赤壁之战的描述。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孙刘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即为局部统一奠定基础。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赤壁发生了诸葛亮所预言的这场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赤壁之战的影响。6.【答案】D【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南方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表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种植技术改进。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种植技术改进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7.【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鲜卑姓为汉姓这项改革措施。这一旨令的颁布者是魏孝文帝。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魏孝文帝是题干旨令的颁布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答案】A【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项《史记》应是题干评论的对象,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评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内容。9.【答案】C【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了汉朝”表明西汉与罗马存在着经济贸易,西汉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欧亚的这条陆上交通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故③正确;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故②正确;故C项正确;材料“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说明丝绸对于古罗马人非常珍贵稀有,不是平常百姓能穿得起的服饰,故排除带①④的ABD项。C项②③是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的丝绸之路开辟的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0.【答案】(1)大洋洲;印度洋(2)南极洲位于高纬度,终年寒冷: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南极洲10月至4月的气温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距南极大陆较近,航程较短:位于德温特河河口,港湾水深,航运便利:海岸线弯曲,风浪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输送;造船业发达,便于船舶维修。【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据图2,填写科考船途经的大洲、大洋。亚洲→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南极洲(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考大多选择在10月到次年4月进行,主要原因是南极洲位于高纬度,终年寒冷: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南极洲10月至4月的气温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结合材料,霍巴特距南极大陆较近,航程较短:位于德温特河河口,港湾水深,航运便利:海岸线弯曲,风浪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输送;造船业发达,便于船舶维修。因此, 霍巴特港是中国南极科考队进入南极圈之前重要的物资补给站。【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一般选择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极考察,因为这段时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去南极考查。南极大陆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11.【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据材料“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层”可知,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的结论。(2)据材料“距今约7000-8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材质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锛挖凿的方法加工而成”可知,能够从材料中得出“黄帝制作船只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结论。(3)据材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稻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可知,能够从材料中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的种植”的结论。故答案为:(1)错误。(2)正确。(3)正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1)法家。(2)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是因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任免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认为刘邦“鄙陋”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自行任命官员,势力强大,对抗中央,引发战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3)汉景帝平定了诸侯叛乱,通过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中央派遣官员管理诸侯国等手段,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2分);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任免地方官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针对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霸道’是强化君主集权,使用刑法”可知商鞅鼓吹的“霸道”属于法家的主张。(2)秦始皇废分封,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县制的设置,使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所以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 汉初刘邦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出现七国之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所以认为李定一刘邦“鄙陋”。(3)汉景帝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这种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国再次分给其他子弟作为诸侯,由皇帝制定封号;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很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这样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为了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故答案为:(1)法家。(2)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是因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任免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认为刘邦“鄙陋”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自行任命官员,势力强大,对抗中央,引发战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3)汉景帝平定了诸侯叛乱,通过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中央派遣官员管理诸侯国等手段,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任免地方官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针对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1 / 1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2020七上·温州期末)小莫同学上网查询某国的基本信息,得知该国“国土面积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0亿、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官方语言是英语”。该国是(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韩国【答案】A【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 “国土面积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0亿、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官方语言是英语”。该国是美国。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实现了农业生产专门化,机械化水平高,效率高,产量大。2.(2020七上·温州期末)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诞生地。根据下图,回答下题。(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的海拔比②地低B.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缓C.③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向D.余村及周边的地形属于山地地形(2)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相比,余村( )A.面积广大,高楼林立 B.地势平坦,车流不息C.河流遍布,港口众多. D.农田片片,竹林满山【答案】(1)B(2)D【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①地的海拔是200以上,②地的海拔小于200米,故 ①地的海拔比②地高。②地的等高线比③地稀疏,故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缓。根据一般定向法判读,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北方向。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余村及周边的地形属于山谷地形,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相比,余村属于乡村聚落,不会面积广大,高楼林立,地势平坦,车流不息。由于没有靠海,不会形成,河流遍布,港口众多.农田片片,竹林满山,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3.(2020七上·温州期末)1955年,郭沫若题词称赞扬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掘离堆”指兴建( )A.都江堰 B.阿房宫 C.秦长城 D.龙门石窟【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掘离堆”指兴建都江堰。A项都江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都江堰的功能和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4.(2020七上·温州期末)“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当斩’,这些戍卒为了死里逃生,在带队屯长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据此可知,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雨滂沱 B.赋税繁重 C.刑法严酷 D.徭役沉重【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据“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当斩',这些戍卒为了死里逃生,在带队屯长的领导下揭竿起义”。可知,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刑法严酷。ABD三项都不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刑法严酷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及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5.(2020七上·温州期末)诸葛亮向孙权分析道:曹军远道而来,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诸葛亮所预言的这场战役后来发生在( )A.桂陵 B.官渡 C.赤壁 D.淝水【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由材料“曹军远道而来,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可知,这是对赤壁之战的描述。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孙刘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即为局部统一奠定基础。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赤壁发生了诸葛亮所预言的这场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赤壁之战的影响。6.(2020七上·温州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 )A.耕作劳力充足 B.社会环境安定C.自然环境优越 D.种植技术改进【答案】D【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南方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表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种植技术改进。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种植技术改进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7.(2020七上·温州期末)“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旨令的颁布者是( )A.周平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魏孝文帝【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鲜卑姓为汉姓这项改革措施。这一旨令的颁布者是魏孝文帝。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魏孝文帝是题干旨令的颁布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2020七上·温州期末)“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内容涉及社会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此话评论的对象应是( )A.《史记》 B.《兰亭序》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答案】A【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项《史记》应是题干评论的对象,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评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史记》的内容。9.(2020七上·温州期末)“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了汉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古罗马人穿丝绸服装很普遍②汉朝与西方的交通保持通畅③西方与汉朝存在着经济贸易④汉朝丝织品的价格非常便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了汉朝”表明西汉与罗马存在着经济贸易,西汉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欧亚的这条陆上交通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故③正确;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故②正确;故C项正确;材料“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说明丝绸对于古罗马人非常珍贵稀有,不是平常百姓能穿得起的服饰,故排除带①④的ABD项。C项②③是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的丝绸之路开辟的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10.(2020七上·温州期末) 2020年4 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本次南极科考,共历时198天,行程共7万余海里,完成62项既定任务。(1)据图2,填写科考船途经的大洲、大洋。亚洲→太平洋→ 洲→ 洋→南极洲(2)科考队为什么选择10月到次年4月这一时期开展南极科考,请从气候的角度予以说明。(3)霍巴特港是中国南极科考队进入南极圈之前重要的物资补给站。结合材料,分析霍巴特成为南极科考补给站的有利条件。【答案】(1)大洋洲;印度洋(2)南极洲位于高纬度,终年寒冷: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南极洲10月至4月的气温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距南极大陆较近,航程较短:位于德温特河河口,港湾水深,航运便利:海岸线弯曲,风浪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输送;造船业发达,便于船舶维修。【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据图2,填写科考船途经的大洲、大洋。亚洲→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南极洲(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考大多选择在10月到次年4月进行,主要原因是南极洲位于高纬度,终年寒冷: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南极洲10月至4月的气温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结合材料,霍巴特距南极大陆较近,航程较短:位于德温特河河口,港湾水深,航运便利:海岸线弯曲,风浪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输送;造船业发达,便于船舶维修。因此, 霍巴特港是中国南极科考队进入南极圈之前重要的物资补给站。【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一般选择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极考察,因为这段时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去南极考查。南极大陆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11.(2020七上·温州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序号 历史文化遗址 距今时间 考古发现① 北京人遗址 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 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层。② 跨湖桥遗址 距今约7000-8000年 出土的独木舟材质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锛挖凿的方法加工而成。③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 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1)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 )(2)从跨湖桥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黄帝制作船只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3)从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的种植。( )【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1)据材料“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层”可知,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的结论。(2)据材料“距今约7000-8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材质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锛挖凿的方法加工而成”可知,能够从材料中得出“黄帝制作船只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结论。(3)据材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稻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可知,能够从材料中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的种植”的结论。故答案为:(1)错误。(2)正确。(3)正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2020七上·温州期末)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萌芽]材料一商鞅曾多次游说秦孝公, 均不成功。最后,他以“霸道”游说孝公,“霸道”是强化君主集权,使用刑法,奖励耕织,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的理论。孝公被这种学说深深吸引。一一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初创]材料二在地方行政机构上, 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郡县的长官均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跌宕]材料三刘邦共封十国, 并且规定只有姓刘的才可以封王。刘姓诸王专制一方,除丞相一职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员皆由诸侯王任命。汉初的诸侯王实际上形同独立王国,叛变很难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国之乱”。……将刘邦同秦始 皇相比,鄙陋与圣德立见。——摘自李定一《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巩固]材料四平叛“七国之乱”后,景帝在吴、楚、赵、齐等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但规定诸侯王不得干预各自封国的政务,“天子为置吏”。……元朔二年,汉武帝准许梁王等将部分国土分与其弟,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准。此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1)商鞅鼓吹的“霸道”属于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2)为什么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而刘邦“鄙陋”?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并联系所学知识予以阐释。(3)结合材料四,分析汉武帝“推恩令”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4)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予以阐释。【答案】(1)法家。(2)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是因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任免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认为刘邦“鄙陋”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自行任命官员,势力强大,对抗中央,引发战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3)汉景帝平定了诸侯叛乱,通过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中央派遣官员管理诸侯国等手段,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2分);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任免地方官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针对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霸道’是强化君主集权,使用刑法”可知商鞅鼓吹的“霸道”属于法家的主张。(2)秦始皇废分封,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县制的设置,使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所以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 汉初刘邦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出现七国之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所以认为李定一刘邦“鄙陋”。(3)汉景帝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这种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国再次分给其他子弟作为诸侯,由皇帝制定封号;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很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这样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为了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故答案为:(1)法家。(2)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是因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任免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认为刘邦“鄙陋”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自行任命官员,势力强大,对抗中央,引发战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3)汉景帝平定了诸侯叛乱,通过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中央派遣官员管理诸侯国等手段,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顺应了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显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够为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任免地方官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针对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