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55700012230100 课题名称: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依据植被图片和视频,说出植被的特点,猜测植被的名称,猜测该植被的分布区域。 2.依据全球尺度上植被变化的案例,分析植被分布变化和气温、水分变化的关系。 3.依据一定高度的山区植被变化的案例,分析植被分布变化和海拔变化的关系。 4.结合具体区域植被变化的案例,分析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植被的分布位置;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世界美丽多彩,从这些植被上可见一斑。你们见过这样的植物么? 观看植被图片 多样的植物反映的是植物各有各的特点,隐含的是与植物特点相对应的多样的环境特点 PPT 1'00'' 温故知新 新课讲解 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发放小组学习的学案。 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结合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①这些植被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怎么命名他们所属的类型呢? 每组资料内容: 第1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的图片; 第2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图片; 第3组: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图片; 第4组: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的图片。 依据老师分出的学习小组,运用学案资料,展开小组学习。 1.组员分工: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补充讲解。 2.组员自己阅读资料; 3.组内交流:观察到的植被特点,猜测它的可能分布区域,试图给他们归类命名。 4.小组交流展示:小组汇报人,结合自己组的资料,介绍自己组的植被特点,结合已有地理知识,推测出该种植被可能分布的区域,并对这一植被类型进行概括命名。 5.组间交流:一组介绍完,其他组提出疑问,由汇报组的组员回答。 6.进行下一个小组的汇报展示。 识别植被的特点,明白植被种类的分类是特征一致的多种植被的共性。 通过识别植被的特点,也更便于后面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猜测植被的分布地区也同样是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0'00'' 承转过渡 呈现空白世界区域图,组织学生把自己组的植被可能分布的区域画在图上 适时指导学生的画图和回答学生问题 各组派代表画图,并说出自己组的判断理由 其他组提出质疑 进一步铺垫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PPT 5'00'' 实践操作 分享交流 结合学生在实际画图中出现的问题,过渡到案例1 “奇怪的巧克力山”,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提出问题: ①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②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③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案例2 “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提出问题: ①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②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③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么?为什么? 案例3“亚马孙热带雨林”,请同学们你结合学案,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 ②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③雨林被大面积的砍伐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自己对植被的理解,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中的气候等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学生结合自己对植被的理解,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自然环境特性影响植被分布 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植被反作用于环境 PPT 21'00'' 归纳总结 本节课梳理了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进一步理解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 熟悉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理解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 PPT 2'00'' 拓展提高 回想所见所闻,你们还能找出更多的反映植被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例子 依据所见所闻,说出一些植被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例子,相互交流 PPT 5'00'' 板书设计 一、主要指被: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1.森林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2.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荒漠 干旱地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二、植被与环境 1.植物的分布和特征受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2.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自然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