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与方法。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密度的物理意义。 3.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 2.难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战斗异常惨烈,最后,五壮士弹药全无,他们就从山头上扔下“巨石”,砸死很多敌人。你知道在拍摄这个镜头时,道具“巨石”是由什么特性的材料做成的吗?学完本节内容后,谜底自然揭晓。 (二)新课教学 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猜想 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并算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①教师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 m/g V/cm3 铝块1 27 10 铝块2 54 20 铝块3 81 30 铝块4 108 40 …… ②学生根据试验数据在坐标图中,把这些点连起来,作出铝的质量与体积图象(m-V图),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③再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40cm3的三个铁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下表中。 铁块 m/g V/cm3 (g·cm-3) 1 78 10 7.8 2 156 20 7.8 3 312 40 7.8 通过所做图象,分析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密度的概念 教学情境: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正比,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个特性,为此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知识归纳: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而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 (1)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情境: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质量用m表示,体积用V表示,密度用字母ρ表示。 知识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ρ= 说明:利用公式ρ=变形可得到m=ρV和V=。 (2)密度的单位 教学情境: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故密度的单位为/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若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为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知识归纳: ①密度的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②换算关系:1kg/m3=10-3g/cm3 4.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教学情境:学生查看教材中的密度表,并对某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有一定了解。总结关于密度的重要知识点。 知识归纳: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为:体积1m3的水,质量是1.0×103kg。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