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形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2.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通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2.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事例; 科学态度目标: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白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老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2.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 1. 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形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课前准备: PPT 课件、显微镜 6 台、纸张、小昆虫、小草等适合观察的物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关于显微镜的知识:1.一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物体的特点;2.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二、介绍常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台式显微镜使用方法 对光:置显微镜于固定桌上,对好光源 放片: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调节标本移动螺旋, 使观察的目的物处于物镜正下方 调焦: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与标本靠近,若目镜中出现目的物,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目的物清晰(粗的为粗准焦螺旋,细的为细准焦螺旋) 高倍镜的操作 定位:先用低倍镜观察,将目的物移至视野中央 换镜:旋动转换器换高倍镜,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基本齐焦 调焦: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视野清晰。注意载物台上升时,防止镜头与载玻片强力接触,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2. 手持式显微镜 体积小,便于携带,特别适合移动检测、现场检测,大小重量只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 1/10,突破传统显微镜使用空间的局限性。 观测物体可以将显微放大的图像直接显示在屏幕上,便于观察, 而且可以实时拍照、录像,记录检测数据,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在显微图像软件处理上,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实现画面反色、黑白、倒置、对比等画面调节功能,同时还可以对显微图像进行数据测量(长度、角度、直径等),最高精度达 0.001mm。 手持式显微镜可以连接多种显示设备(电视、电脑、投影),便于多人同时分享、讨论,数码教学等。 手持式显微镜可以提供多种供电选择,电脑 USB 供电、干电池供电、锂电池供电,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现场检测! 根据观察物体及使用环境的的不同,可以提供多种光源(荧光、红外等),最大限度满足使用需求! 三、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玻片 首先用肉眼观察微生物玻片,并记录下特征(透明、无明显目标)。接着使用显微镜观察,要求学生会对光、调节焦距、安放和移动玻片标本外,还必须使可见光能够穿透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楚物像。因此,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并记录下显微镜镜头下的洋葱表皮特征。(引导学生画出微生物图像) 四、观察对比其它身边的物体 提示学生持续、细致的观察,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形态和特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观察到的物体是否有生命,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五、观察显微镜下的昆虫 PPT 播放显微镜下昆虫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记录特征。 六、总结延伸 本节课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纸张了纤维、微生物的形态与活动、小昆虫的身体结构、小草的构成等,大家想不想进一步研究我们身边的微小世界呢?下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