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 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 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表示和经纬线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收集和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所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2.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2.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表示和经纬线的作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前准备:
PPT 课件、地球仪组件、彩泥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可以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 识或有趣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提出问题:面对地球这样庞大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很难对它直接进行实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科学家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或者问题时,他们会有什么好办法呢?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描绘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今天我们也以科学家的方式一起来建造我们的地球模型吧。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课前组织学生积极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了解学生实际搜集到了那些材料。
PPT 播放视频: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不同的认识,后来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交流汇报: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 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但是他的这种信念仅是因为他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根据正午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和两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长.公元 726 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16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17 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1733 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纬 2°的秘鲁和北纬 66°的拉普林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的推测。
三、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
分组合作,观察地球仪,看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什么?
学习认识图例,进一步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发现山脉、河流、胡波、沙漠都能用颜色或符号在地球仪上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重点对经线、纬线、赤道做必要的知道,使学生指导他们的主要功用。经纬线的分布学生很容易发现,对其作用,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做一个分析猜想。
根据教师提供的北京所在地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然后组织学生利用经纬网找到自己家乡及自己所感兴趣的城市的所在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用经纬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四、制作地球模型制作过程:
1.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特征。
2. 运用不同颜色的彩泥,分组合作制作地球仪的模型。
3. 要求要用不同颜色的彩泥表示不同的地球特征。
教师指导制作方法:
1. 要有底座固定地球模型,可以用水笔芯在模型正底部插入,起到固定地球模型的作用;
2. 如果表示高山、平原比较困难,可以只表示出海洋和陆地的轮廓。
3. 提醒学生按照地图的图例用色。
五、拓展延伸
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之后,大家心里是不是对地球还有很多问题要问?小组归纳想要知道的问题后展示,教师做解答。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圆球状的形体,那么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