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化学实验探究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和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炼丹设备瑞士炼丹室遗址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_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红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形)、硬度(质地软),闻一闻气味轻微气味)。将蜡烛切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这说明了什么?蜡烛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2)①燃着时,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火焰分为几层:三层,哪层最明亮:外层(外焰),哪层最暗:内层(焰心)。②取一根火柴梗,按如图方式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外层(外焰)温度最高,内层(焰心)温度最低。③分别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干燥烧杯和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蜡烛重新燃烧。三.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现象应该怎样进行观察?(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发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四.呼吸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已知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探究过程1.收集两瓶空气。2.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用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能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将饮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观察现象:伸入空气中,燃着的木条无多大变化,伸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结论:呼出气体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盛空气的集气瓶中后振荡,无明显现象;加入呼出的气体瓶中后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现象: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上无明显现象。结论: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一、蜡烛燃烧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点燃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1)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2)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点燃蜡烛(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1)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2)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3)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3)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1)将蜡烛熄灭观察(1)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2)白烟燃烧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归纳性描述。例如“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实验现象,描述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为结论。典例1小明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进行了如下的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点燃蜡烛,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中有水和二氧化碳。(2)探究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A.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验证】①吹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猜想(填序号)A,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吹灭蜡烛,并用一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③吹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为猜想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猜想A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气体由瓶口进入,瓶内水排完,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注意: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以及不能大量溶于水。典例2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却没有明显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已知木炭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C)A.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B.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桌面C.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D.集气瓶中水没有完全排出就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三.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想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不同判断依据(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氧气越多(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白色浑浊物越多,二氧化碳气体越多(4)水蒸气遇冷会凝成液滴现象(1)空气瓶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但呼出气体的瓶中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2)只有呼出气体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只有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结论(1)空气中含氧气量较多,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较少(2)空气中含二氧化碳量较少,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量较多(3)空气中含水蒸气量较少,呼出气体中含水蒸量较多典例3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D)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方法和步骤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2.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3.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操作→现象→结论。典例4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对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D)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水蒸气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C)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C)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大量灰烬3.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B)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4.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C)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越烧越短5.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B)选项问题对问题的解答A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B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6.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B)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7.某同学发现实验室里的一个久置的酒精灯不易点燃,有同学认为因为酒精蒸发后灯芯上有水,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资料。”“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C)A.提出问题B.假设和猜想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8.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氮气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9.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B)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10.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由此说明(C)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呼出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11.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气体体积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2.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过生日时,父母会买来精美的蛋糕,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吹灭。学化学的第一个实验也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图示是实验中完成的几个步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实验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B.由①可以推断外焰温度最高C.由②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D.由③不可证明蜡烛是固体燃烧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项现象结论A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B干燥玻璃片上有水雾呼出气体中水含量高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D集气瓶正放呼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3.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B)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4.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两锥形瓶中均装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关闭(同上);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关闭(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打开,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5.小钦在探究蜡烛燃烧时将T形管插入蜡烛火焰的中心部位,导出气体,如图所示。(1)发现a端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b端能点燃,说明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石蜡蒸气。(2)a端玻璃管内壁还有水珠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主要成分是碳。(3)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a、b两端,发现很快均变浑浊。仅凭此现象,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②(填序号)。①b端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②蜡烛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③b端和蜡烛燃烧一定都产生了二氧化碳④b端和蜡烛燃烧都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收集证据】(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水蒸气。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小明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小亮和小光同学的猜测。【结论与解释】(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反思与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1.2化学实验探究课题2化学实验探究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和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炼丹设备瑞士炼丹室遗址________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闻一闻气味(______________)。将蜡烛切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燃着时,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火焰分为几层:________,哪层最明亮:___________,哪层最暗:________。②取一根火柴梗,按如图方式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分别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干燥烧杯和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干燥的烧杯___________,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_________________。(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现象应该怎样进行观察?(1)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2)关注物质的。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发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四.呼吸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已知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探究过程1.收集两瓶空气。2.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用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能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将饮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观察现象:伸入空气中,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燃着的木条。结论:呼出气体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盛空气的集气瓶中后振荡,;加入呼出的气体瓶中后振荡,。结论: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现象: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__________出现,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上_______________。结论: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一、蜡烛燃烧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点燃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1)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2)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点燃蜡烛(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1)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2)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3)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3)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1)将蜡烛熄灭观察(1)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2)白烟燃烧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归纳性描述。例如“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实验现象,描述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为结论。典例1小明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进行了如下的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点燃蜡烛,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中有。(2)探究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A.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验证】①吹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猜想(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②吹灭蜡烛,并用一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③吹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为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猜想,因为。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气体由瓶口进入,瓶内水排完,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注意: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以及不能大量溶于水。典例2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却没有明显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已知木炭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A.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B.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桌面C.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D.集气瓶中水没有完全排出就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三.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想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不同判断依据(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氧气越多(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白色浑浊物越多,二氧化碳气体越多(4)水蒸气遇冷会凝成液滴现象(1)空气瓶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但呼出气体的瓶中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2)只有呼出气体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只有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结论(1)空气中含氧气量较多,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较少(2)空气中含二氧化碳量较少,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量较多(3)空气中含水蒸气量较少,呼出气体中含水蒸量较多典例3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方法和步骤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2.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3.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操作→现象→结论。典例4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对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水蒸气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大量灰烬3.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4.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越烧越短5.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解答A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B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6.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7.某同学发现实验室里的一个久置的酒精灯不易点燃,有同学认为因为酒精蒸发后灯芯上有水,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资料。”“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假设和猜想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8.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氮气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9.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10.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由此说明()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呼出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11.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气体体积的比较,正确的是()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2.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过生日时,父母会买来精美的蛋糕,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吹灭。学化学的第一个实验也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图示是实验中完成的几个步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B.由①可以推断外焰温度最高C.由②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D.由③不可证明蜡烛是固体燃烧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现象结论A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B干燥玻璃片上有水雾呼出气体中水含量高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D集气瓶正放呼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3.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4.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两锥形瓶中均装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同上);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5.小钦在探究蜡烛燃烧时将T形管插入蜡烛火焰的中心部位,导出气体,如图所示。(1)发现a端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b端能点燃,说明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2)a端玻璃管内壁还有水珠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主要成分是。(3)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a、b两端,发现很快均变浑浊。仅凭此现象,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填序号)。①b端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②蜡烛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③b端和蜡烛燃烧一定都产生了二氧化碳④b端和蜡烛燃烧都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收集证据】(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同学的猜测。【结论与解释】(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反思与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化学实验探究 学生版.docx 1.2化学实验探究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