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初的政策、文景之治的表现和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义。 3.通过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光武中兴的含义、东汉的灭亡,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4.概括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两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进步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汉初的政策、文景之治的表现和意义。 2.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义。 难点:1.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义。 2.概括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两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进步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背景:楚汉战争刘邦取胜 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刘邦(汉高祖) 030480 2.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汉初治国理政思想 399796014605材料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 背景: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政策: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思想 政治:中央体制: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地方体制:郡国并行制(15个郡,封7个王),平定七国之乱 经济:“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结果:使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文帝、景帝的“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 背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措施: 政治 ①设“中朝”、“尚书令”,加强集权; 行“察举”,选拔官吏 ②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设“刺史”(巡查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垄断市场; 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增加收入,为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外交:①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程设“西域都护” 结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探究:“大一统”理论的含义和体现 《春秋公羊传》解释大一统理论时指出“大一统,就是尊崇一统。大,尊崇的意思。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国家不论大小,人口不论多寡,只要民族统一,国家统一,政令统一,思想统一,历法统一,礼仪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就是尊崇一统”。大一统理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基本的立国理念之一。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说明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改制 王莽篡国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改革原因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农民破产) 改革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改革措施 实行“王田”制;实行货币改革等 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灭亡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 背景 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措施 政治①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②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结果 东汉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现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原因 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宦官镇压正直官员和士人的“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建立田庄和武装,矛盾日益尖锐。 起义:时间:184年,领袖:张角,组织: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军队:“黄巾军” 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分类 成就 特点 史学 《史记》《汉书》 文学 汉赋 、乐府诗、五言诗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黄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科技 促进了世界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特征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科技:科技领先世界。如造纸术、天文学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