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学校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考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菁华学校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考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资源简介

菁华学校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考点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考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班级: 姓名:
1、夏、商、周的更替
(1)、大禹建夏,始有国家。 2)、盘庚迁殷,促商发展。 3)、武王分封,巩固政权。
2、西周分封制(重点)
1)含义:西周时期,周王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2)目的: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武王分封,巩固政权)
3)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4)封国的统治者:诸侯
5)受封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权利: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诸侯),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享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②义务:A、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召见周王;B、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C、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商鞅变法
1)背景:秦国落后,被他国鄙视,秦孝公决心改革、变法图强,任用并支持商鞅变法。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粮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凡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罚做奴隶)
③奖励军功。(立功者奖励田宅,贵族及后代无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立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严明法令,实行连作。(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4)意义: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②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使秦国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5)认识(启示):变法(改革)是对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第二考点: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重点)
措施:①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 ④思想上:焚书坑儒。
⑤军事上:修建长城,抗击匈奴。
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皇帝制度
1)由来: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自称始皇帝。
2)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独尊。
4、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1)中央: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3)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
5、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1)度量衡:颁布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单位。
2)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后来隶书开始流行起来。
3) 货币:外圆内方半两铜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内涵、背景、目的、影响。
1)内涵:国家大力倡导儒家君权独尊思想,废除其他学说,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家学说齐驱并进。
2)背景:汉武帝时期,各种学说与儒学并行,扰乱人们思想,妨碍大一统,而董仲舒的主张顺应了时代上的需要。
3)目的:统一思想文化,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4)影响:①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列举汉武帝(刘彻)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如何评价汉武帝?
措施:①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博士主持教学。
③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分割封地,削弱王权,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④经济上:整理财政,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⑤军事上:北击匈奴,开发边疆。
评价: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了大一统格局发展。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王国问题解决
1)、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接受大臣建议,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为由,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第三考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2、改革措施:1)迁都:从平城迁往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说汉话。3)完善教育制度。
3、意义: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有学者把其看作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诞生: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诞生。
2、含义: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3、发展:唐朝时,科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实行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特点)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又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实行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至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4、程序:常科考生先在州府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
5、评价: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2)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广揽人才,为国家服务。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实行八股取士,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科技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落后。
三、贞观之治
1、背景: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贞观为年号。他吸取隋亡教训,能够广开言路。
2、唐太宗改革的措施有: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监、太学等学校,唐太宗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少数民族贵族上层。灭亡东突厥后,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3、结果和影响:
①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②“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四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交子
1、条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起来。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2、时间:北宋,
3、概况: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纸币---会子。)
4、影响: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二、瓦子(意义: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1、两宋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2、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3、能反映北宋城市市民生活和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名画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出现最早纸币交子,②商业活动打破时空界限,出现夜市 ③出现娱乐场所,④喝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第五考点:统一多年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把朝廷政务分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3、明朝统治者还利用厂卫制度(东厂、西厂、锦衣卫)实行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郑和下西洋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1405——1433年派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②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③经过: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意义: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工具。标志封建专权达到了顶峰。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
1、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占赤嵌楼。 1662年初,荷军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台湾府的设置: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
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五、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1、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派兵打败俄军。
2、《尼布楚条约》
1)、时间: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定了《尼布楚条约》。
2)性质: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3)内容: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六、驻藏大臣的设置:
1、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2、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3、意义: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七、清朝前期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八、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危害到自己的统治。
2表现 ①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②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并开放松江、泉州、广州、宁波等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③到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布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章程和条例,形成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①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1、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2)孔子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对教育的贡献是: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②编订《诗》、《书》和《春秋》,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③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发挥特长弥补不足。
2、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我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2)金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3)小篆: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书写简便的隶书也逐渐流行。秦始皇巡游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小篆。
4)草书、楷书和行书:汉代基本上是隶书。草书和楷书形成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期草书、楷书和行书趋向成熟。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重点)
(1)造纸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是中国。我国用麻造纸开始于西汉时候。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优点:改进后的纸,产量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了主要书写材料。相比龟甲兽骨和竹木简,纸轻便,价廉物美。
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保存、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我们提倡使用“再生纸”,这样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议珍惜每一张纸,不要浪费。)
(2)印刷术: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版印刷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北宋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南针:北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4)火药: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