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素材:建党100周年: 当代愚公黄大发、脱贫攻坚时代楷模黄文秀、纺织劳模黄宝妹 【黄大发人物简介】 黄大发,贵州遵义人,1959年11月入党。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是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楷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 【黄大发优质时评】 绝壁凿出“生命渠”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2017?年,一位82岁的老人感动了全中国。 他叫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凭着一个“敢”字,他带领群众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修出?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绵延高耸的绝壁上开凿出又一条“红旗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他用36年的宝贵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捧着大发渠里流淌的甘甜泉水,黄大发高兴得像个孩子。拿命去换也要干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以前,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苞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苞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坏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年年岁岁的期盼,也是黄大发心中的痛。 黄大发自幼失去双亲,没念过几天书,也认不得几个字,自小没少受乡亲们的照顾。1959年,23岁的他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那一年,年轻气盛的他义无反顾爬上了山崖,立誓要为村民干三件事 :引水、修路、通电! 勘测之后,黄大发有了主意。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 ;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悬崖上用锤子凿…… 可付出并没有换来收获。山里人哪儿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几十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在曾任遵义县水利局局长的黄著文看来,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要跨过?500?多米高的悬崖,须开山打炮 ;前半段即使挖成沟,因为是沙地,没有防渗材料,挖了水渠水也会渗漏,剩不下来。当时的技术、财力都达不到。” 村民不懂这些,深受失败的打击。甚至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黄大发恼了 :“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干成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对村民?不管有多难,就是拿命去换我也要干?!” 这次失败,让黄大发开始反思,再不能这样蛮干。 他开始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近30年。 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这给了他学习水利技术的机会。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 ;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在图纸上讲解……3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有了知识,心里就有底气。回到村里,黄大发立刻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政府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给草王坝折抵工程款。被贫穷和干渴折磨的人心还能聚齐吗 ? 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 :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到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 39 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可即使这样,也没有几家能拿得出现钱。 说起当年的集资修渠,62 岁的唐恩良记忆犹新。 “大多数村民之所以同意修渠,是相信黄大发。这么多年里,他没有贪过便宜。他有信心,我们就跟着拼命干。没钱就找亲戚朋友借,凑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去卖。” 收上来的农家货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第二天中午12点,1万元一分不差到了水利站负责人的手里。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992年春天,水渠终于动工。全村男女老少,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自愿上阵。每天,200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单说测量,当时的条件,只能由胆大的人腰间拴着缆绳,从300多米的悬崖顶上一尺一尺往下放到绝壁处进行测量。黄大发第一个在腰上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滑了下去。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 ;没有后勤保障,“苞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 修渠难不怕,怕的是聚拢的人心被困难所冲散。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抽空在晚上召集村里20名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想过个闲年,但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他赤脚步行20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冬去春来,风餐露宿,3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 : 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欢呼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水浇地,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终于变成了稻田。 半坎组53岁的徐开伦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地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吃,徐开伦一口气干吃了五大碗。 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名群众,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发渠”,滋润了乡亲们的生活和心田。 在打败生命中最强劲的“敌人”——干旱缺水后,为缩短路程和保障行人安全,黄大发又带着6名石匠,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长120米、高2米、宽1.5米的人行隧道。没有电,他又带领村民架起了电线杆通了电 ;山中无良田,就带头进行坡改梯,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稻田面积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与此同时,村民参与投工投劳的公路也启动修建…… 黄大发曾许下的3个誓言一一实现。村民们说,一辈子几乎都在偏远的团结村生活的黄大发,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做“伟大”。 草王坝的变化还在继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好政策支持下,在黄大发和村干部的带领下,草王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2017年底,团结村彻底告别贫困,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发渠里清澈的山泉水依然静静流淌,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已经86岁的黄大发,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为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同志讲“大发渠”的故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着余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党章中学来的,入党后上的第一课,是为人民服务。我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黄文秀人物简介】 黄文秀,壮族,广西田阳人,1989年4月生,2011年6月入党,2019年6月去世。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她是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奉献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黄文秀优质时评】 第一书记黄文秀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9名获得勋章的同志里,有三位永远无法到达现场亲领此勋,这其中包括将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 黄文秀,壮族,广西田阳人,1989年4月生,2011年6月入党,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定向选调生。两年后,她来到偏远贫困的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因心系暴雨中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遇到山洪,牺牲在回村的路上,年仅30岁。? 基层工作很难做,但总是有人来做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8月,时间过得真快,我以为自己无法坚持,但真的走到了今天。”2018年8月16日,黄文秀在扶贫日记里写道。? 自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回乡已有2年多。从百色市委宣传部到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把建设家乡的信念付诸行动之中,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无论是亲人、村民还是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大家都对她坚定的回乡意愿印象深刻。“我跟她说,以你的能力,留在北京没什么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黄文秀的导师郝海燕曾给她建议。可黄文秀仍然坚持内心想法,“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 面对黄文秀的选择,郝海燕并不感到意外,黄文秀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以传扬歌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这篇论文做了充分的实地调查,郝海燕曾感慨,黄文秀来北京学习并不是为了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带回家乡,服务老区。? “文秀姑娘,你在北京读的书,怎么回到山沟沟里工作了?”面对村民黄仕京的疑惑,黄文秀告诉他,基层工作很难做,但总是有人来做的。? 姐姐黄爱娟也对妹妹的坚持和义无反顾印象深刻,在她看来妹妹这么做并不容易,黄文秀自小就生长在大山里面,那里缺水少地、交通不便,上大学靠的是国家助学政策。 2018年3月选择来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也是黄文秀想深入一线,扎根基层,面对面地和群众打交道而做出的选择。当时的百坭村扶贫任务艰巨,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 扶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 黄文秀生前在百坭村所住的宿舍不足10平方米,里面只有一张木质床和一张旧书桌,床下摆放的两双运动鞋陪着她在扶贫一线一路走来。? 一线扶贫并不容易,初进村时,黄文秀并未得到村民们的认可,甚至部分村民认为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女书记就是过来给自己镀金的。这样的扶贫开端并未让黄文秀气馁,“我能不能坚持下来,我心中也十分疑惑,但既然选择了,唯有坚持。”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周,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那时她已经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作思路——首先对全镇基本情况尤其百坭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驻村不久,她就走遍了全村195户贫困户。最开始,不清楚状况的她急于知道百坭村村民情况,一上去拿着本子和笔去询问村民,这引来了部分村民的反感,甚至有人直接让她吃了闭门羹。? 之后她多次到老支书梁建念家里讨教经验,“你要深入群众,和他们聊天、同劳动,帮他们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大家自然接受你。“听完老支书的建议后,黄文秀选择了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她主动帮村民解困,有时直接去田里帮忙干活。久而久之,村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意和诚意,接受了这位年轻的女书记。? 深山之中的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11个自然屯分散在村中,其中最远的屯距村部有13公里,为此她将自家的私家车当作工作车用。2019年3月26日,她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图片上显示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里,她配文写道:“我心中的长征。“? 入村2个多月后,她就基本摸清了全村情况:百坭村共有472户20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83人,2017年未脱贫的为154户691人,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占比最高。? 除了走访全村的贫困户,她还重点走访了村内的党员、退休村干部、退休教师及各村屯的小组组长。这些人向她集中反映了山上片区5个屯的道路硬化问题。这不仅给村民出行带来了不便,还有一个关键影响是全村的产业都集中在这5个屯的范围内,这会导致村内的产业发展因道路影响而受到限制。? 黄文秀将此情况一一记录在了驻村日记中,并向上级部门做了汇报,2019年,除2条路已达到通屯道路标准未被列出之外,其他3条道路已经被列入了乐业县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集资安排项目。? 为了实现村内的脱贫产业化,黄文秀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大力发展杉木、砂糖橘等特色产业,邀请客商进村参观,在自己的朋友圈卖起了特色产品。她还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2018年电商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给种植砂糖橘的贫困户每户多增加了2500元的收入。?? 深夜冒险返村查看灾情不幸殉职? 2019年6月16日是父亲节,黄文秀的父亲因为癌症刚刚做完手术不久,她趁着周末回家看望了父亲黄忠杰。为了赶上第二天的工作,她决定连夜赶回村中。? 当天23时43分,黄文秀还曾发出过一段记录洪灾的视频,视频中车辆已经陷进了山洪中无法前行,她的周围都是洪流,大雨拍打着车子的挡风玻璃。她也给哥哥黄茂益发了消息说自己被困在了路上,“两头都走不了,雨越来越大。”? 其实,黄文秀出发之前,家里人有劝过她不要连夜回村,“不行,我今晚必须赶回去,我也看天气预报了,百坭村那用屯可能发生洪涝。“之后她叮嘱父亲一定要按时吃药后便离开了家。? 在回村的路上,她还曾向村干部询问过村里水塘、水利等受损情况。百坭村是山洪灾害频发地区,早在2018年,黄文秀就多次带领群众抗洪抢险,所以她清楚地知道,灾害会给村民们带来什么。? 在两天前,她还开车带着大家到河沟边查看被暴雨冲毁的水利设施,并当晚组织村干部们拟订了抢修方案,计划回村后立即实施。 百坭村支部书记周昌战事后回忆,“文秀书记着急赶回来,是为了第二天跟进我们村的受灾情况。”? 直到6月17日中午,白坭村的信号才恢复,周昌战看到多个未接来电,这时才得知黄文秀已经失联,他和村民们都觉得难以置信,“觉得她肯定是在某个安全的地方避雨。”? 然而到了6月18日下午,搜救人员在河道里发现了黄文秀的遗体。? 6月22日凌晨4点,百坭村的村民们赶到了县城,送了黄文秀最后一程。? 【黄宝妹人物简介】 黄宝妹,上海人,1952年11月入党。她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黄宝妹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退休后坚持发光发热,参与多地多个棉纺厂建设,积极服务居民群众,直播宣讲劳模精神、宣讲党的优良传统。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黄宝妹优质时评】 一辈子只为让全国人民穿好衣 黄宝妹是一名来自上海的退休纺织女工,是一名有69年党龄的党员,她是第一代全国劳模,也是“七一勋章”获得者。6月29日上午,90岁的黄宝妹,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黄宝妹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非常激动、自豪,我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我做的事情也很平凡,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责任重大。”佩戴着“七一勋章”站在观礼台上,黄宝妹感到这个勋章沉甸甸的,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我虽然90岁了,但身体还很好,我觉得我还很年轻,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黄宝妹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毛主席一句话让她抱定决心要当一辈子纺织工人 黄宝妹说,旧社会,自己吃尽了苦头,可以说,是在库水里泡大的。自己家中一共有9个孩子,6个都夭折了,有些是因为生病,有些是因为没有东西吃。13岁时,黄宝妹进入上海第十七棉纺厂的前身——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当时,自己上的是夜班,从晚上6点工作到早上6点,不见天日,每天下班后,都头晕眼花,双腿酸痛得站都站不稳。手指磨破了,还要继续工作。每天下班后还要被搜身,毫无尊严可言。1949年5月27日那天,上海解放。黄宝妹对这一天印象深刻。当天,上海老百姓欢天喜地欢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不打扰老百姓,很多解放军都露宿在上海街头。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黄宝妹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多纺纱,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在一些纺纱能手的启发下,她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使看台能力从看400个纱锭扩大到800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工作勤奋、业绩突出,1952年11月,21岁的黄宝妹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黄宝妹说,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一辈子都要为人民服务,做一名纺织女工。 1953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可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被评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八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宝妹说,当时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要七天七夜。在坐火车去北京的途中,她看到很多农民光着膀子在田里劳作,身上都晒。得通红,很多农村地区的群众都衣衫褴褛。“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心里很难过。我当时就心想,一定要多纺一些布,让老百姓都有衣服穿。” 在北京,毛主席勉励黄宝妹,“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毛主席还告诉黄宝妹,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要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更多工人,让他们也成长起来。黄宝妹说,正是毛主席的这一句话,让她抱定决心,一辈子都要做一名纺织工人。黄宝妹备受振奋,回到上海后,她更加勤奋工作。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所在的国棉十七厂向新中国贡献了大量棉布。 “爱管闲事”的劳模 和记者说起自己作为纺织工人的一辈子,黄宝妹如数家珍。26岁那年,组织任命黄宝妹当干部。可坐在办公室没几天,她浑身不舒服,她主动要求回车间当工人。“我是党培养的一名纺织女工,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离开了纺织车间,我啥也不是。我当时就下定了决心,一辈子都要当一名纺织工人。”黄宝妹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她一直在车间工作了42年,直到1987年1月光荣退休。其间,她曾先后七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 鲜为人知的是,黄宝妹曾经有机会当演员,成为明星偶像。1958年电影《黄宝妹》上映,在全国引起轰动,主演正是黄宝妹本人。当时,电影很火,有人问她,是不是可以考虑当演员,走演员这条路,成为明星偶像,但黄宝妹拒绝走上专业演员这条路。“因为我当时就抱定了决心,这辈子就要当纺织工人,一辈子就只做一件事,就是为全国人民穿好衣这个目标奋斗。 退休后,新疆建设兵团又慕名邀请黄宝妹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她多次出入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黄宝妹不辞劳苦。有人问:“这厂又不是你自己的,你也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干嘛?”黄宝妹却说:“纺织工人可以退休,但党员是不退休的,我们一辈子都要为党工作。” 在同事眼中,黄宝妹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不管谁有困难,她都很愿意伸出援手。“他们都说我是‘爱管闲事的黄宝妹’。”黄宝妹说,自己的性格就是这样,发现群众有困难,就想“多管闲事”。 1994年,黄宝妹看到一些退休早的劳模经济情况不是太好,生活还比较困难,于是,在上海市劳模协会的帮助下,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了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大家都亲切地称该公司为“劳模公司”。 退而不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017年,黄宝妹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去2020年疫情期间,黄宝妹又充分发扬模范作用,带头号召家人和小区居民一起捐款捐物,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阴荏苒,当年那名年轻的纺织女工,如今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黄奶奶,但对于黄宝妹来说,她依然是一名可以发挥余热的老党员,如今,她又找到了自己发挥余热的地方——为后生晚辈们讲述革命经历,进行党史教育。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后,黄宝妹作为讲师团成员,秉持“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的理念,进机关、进校园、进工厂、进小区,为大家开展党史教育。“90后”的黄奶奶紧跟时代潮流,在B站“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网红主播”。在讲述中,黄宝妹满怀激情地对年轻人说:“我们不能忘本,而要饮水思源。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党的领导。说到底,幸福不是索取,而是奉献。”黄宝妹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继续为孩子们讲党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她看来,这是一件大事。“要真正做到退而不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说起自己获得“七一勋章”的感受,黄宝妹说,自己感到既兴奋,又惭愧。“其实我做的事情很平凡,我作为一名纺织工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员,国家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我,我感到很忐忑。这一荣誉是大家的,离不开党的教育,离不开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离不开组织的关爱。” 在北京,住在京西宾馆里,宾馆服务员也到我房间里来找她聊天、合影、要签名,黄宝妹趁机和这些年轻的后辈们讲党史。“我结合我在旧社会吃的苦跟他们讲,他们就感到生动多了,很多人听得直掉眼泪。我跟他们说,我们的国家这些年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有党的领导。”在从北京回到上海的高铁上,车上的乘务员都来找她合影。回到小区,见到邻居,邻居们都说,“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是我们上海的骄傲。” 黄宝妹说,接下来,自己要继续扎根基层,发挥余热。回到上海后,她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学习宣传,通过做讲座、上网课等方式,将讲话精神传达到上海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特别要传达给广大年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