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内容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两章内容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综合思维: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4.地理实践力: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 板书: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们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2.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各有何作用? 思考: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 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水汽的相变(气态、液态、固态三者的互相转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小结: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 21% 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很少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极少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过渡:然而,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 资料: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等,到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提问: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 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它将使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的桑田将变成沧海。 2.氯氟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正在损害大气的臭氧层,导致全世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和全球气温增高。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目前,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的大气环境。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思考: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6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大气的质量虽然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却分布在地球外围2000~3000千米的大气层中,在这厚厚的大气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呢? 读教材"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因是什么? 4.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5.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 6.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每组找代表讲述一个问题。 教师小结: 1.地球大气自下至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 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中纬地区则适中。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 这是因为两层的热源有所不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而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4.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5.由于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6.地球外6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列表归纳: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适合航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层层突破重难点 探究点1:大气的组成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人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1)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并说明其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并分析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提示:(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等。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且能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伤害;水汽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发生;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氟氯烃,造成臭氧空洞等。 对点跟踪训练: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25km以下),回答1~3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 75.52 氧(O2) 21 23.14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8(变动) 0.0456 1.干洁空气中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 ) A.氮(N2) B.氧(O2) C.氩(Ar) D.二氧化碳(CO2)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氮(N2) B.氧(O2) C.氩(Ar) D.二氧化碳(CO2) 3.低层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 A.臭氧(O3) B.氨气(NH3) C.甲烷(CH4) D.水汽和杂质 答案:1.B;2.D;3.D 探究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景导入诱思: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对流层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原因。 (2)分析对流层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3)分析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的原因。 (4)分析高层大气中电离层的形成及作用。 提示:(1)以对流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易形成对流,故对流运动显著。 (2)随着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所达到的高度就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越不旺盛,对流层所达到的高度就越低。 (3)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4)电离层大气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作用:研究电离层,对地球上的通信、广播、全球导航、雷达探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考点突破: 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这就是逆温现象。 如下图所示,图中甲属于情况②,乙、丙、丁属于情况①。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对点跟踪训练: 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在550km高的近地圆轨道上,成功监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参与监测首个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2.“慧眼”望远镜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 C.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 D.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解析:第1题,在对流层,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越少,气温越低,B正确。第2题,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慧眼”望远镜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D正确。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为对流层的特征;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为平流层的特征。故A、B、C错误。 答案:1.B;2.D ★课堂总结 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1)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3)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4)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布置作业 《课程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 21% 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很少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极少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适合航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教材反思】 1.把握教学重难点,从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2.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结构及各大气层的特点,进行板书描绘更加直观便于记忆。 3.采取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视频展示、flash动画播放等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