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本问题 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本问题 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必修
统编教科书
人教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学思之窗
课本P5【答案提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熟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国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了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2.思考点
课本P2【答案提示】通过课文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课本P6【答案提示】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3.问题探究
课本P7-8【答案提示】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4.学习拓展
课本P8【答案提示】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学思之窗
课本P11【答案提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与守旧贵族关于是否有必要变法的对话。守旧贵族反对变法,提出“法古”“循礼”,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
2.思考点
课本P13【答案提示】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募人才,重用士人。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现实政治,代表各个阶层提出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在哲学上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礼治思想,并重视教育,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3.问题探究
课本P13【答案提示】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
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
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的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公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
4.学习拓展
课本P13【答案提示】通过《诗经》中的作品,体会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诗经-小雅-正月》,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平。《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和《楚辞》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学思之窗
课本P14【答案提示】韩国派郑国借修渠而行间之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强烈主张驱逐来事秦的关东客卿,秦王嬴政受到宗室贵族的压力,做出了驱逐所有外来客卿的决定。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重要的一条即剥夺贵族特权,由国君根据尚贤标准选官。宗室贵族与外来士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实。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课本P18【答案提示】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谚语。楚人反秦意识最强烈。因此陈胜起义时,便以楚的名义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思考点
课本P18【答案提示】秦王朝灭亡后,反秦队伍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战争,是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也可以说由秦末割据战争转化为统一战争,是战国后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延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剧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上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化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3.问题探究
课本P19【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的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的“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
4.学习拓展
课本P19【答案提示】近年兴起一门新兴学科,“简帛学”,号称时代显学,是对简牍、帛书等出土材料,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学问。教科书介绍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秦简中的法律条文,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理解。例如其中的《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
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啬夫,古代官名,县及县以下地方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君子,这里只有爵的人;无害,秦汉时文书习语,意思是办事没有问题。《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官员任用情况。
除教科书里介绍的之外,著名的出土文献还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置一批竹简,竹简内容包括律令、数书、占梦书、质日等。这些秦令名称和内容,在秦简和秦朝文献中,大都是第一次见到,为进一步研究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学思之窗
课本P23【答案提示】汉赋华美的词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死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2.思考点
课本P21【答案提示】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汉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13州,设刺史。轶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族豪右,以“六条问事”。汉代刺史轶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是针对2000石以上的高官。
3.问题探究
课本P24【答案提示】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备商业资本,投资土地的地主,在儒学成为仕进重要途径的历史条件下,修习儒学,逐渐出现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们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形成盘根错节的高门士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干预和影响。西汉中期以来,豪强地主不断积累、发展、壮大,王莽新朝覆灭时,地方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刘秀在南阳和河北两地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因是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几乎不受限制的发展壮大。豪强地主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
4.学习拓展
课本P24【答案提示】史学巨匠司马迁的个人品质突出,他的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的品质、秉笔直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史学巨著《史记》
。霍去病壮怀激烈,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北伐匈奴的伟大功绩、守卫国家的爱国精神永远被世人铭记。张骞“凿空西域”、苏武绝不“屈节辱命”、马援“马革裹尸”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国家高度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之上。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