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要点提炼]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认为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这一错误判断持续了近两千年,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打破了凭直觉得出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的错误观点对人们的束缚. 2.理想实验:如图1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变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伽利略的结论: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也就是说,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意义: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其思维过程采用“________________——设计思路——推断结论”的方式. [问题延伸] 1.静止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2.你认为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a.汽车由静止到开始运行. b.汽车沿着笔直的公路跑的越来越快了. c.汽车沿着笔直的公路跑的越来越慢了. d.汽车没有减速但拐了一个弯. e.汽车一边减速一边拐弯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问题情境] 我们可以轻松地把一个石子拿起并扔远,但要拿起并扔远一个10 kg的铅球,却很费力.这是为什么? [要点提炼]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物体不受外力时所处的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零.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力是产生____________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①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__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________越大,惯性越大. (2)惯性与力的关系 ①惯性________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说“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②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__________改变. ③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________. (3)惯性与速度的关系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 ②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和物体是否有速度及速度的大小均无关. 例1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 图2 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2所示,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面,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例2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图3 变式训练1 如图3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两个小球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 D.无法确定 例3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变式训练3 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要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来维持木块的运动 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受恒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D.惯性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有( ) A.匀速飘落的羽毛 B.匀速拐弯的自行车 C.匀加速起动的火车 D.绕地球匀速运行的航天飞机 3.一架匀速飞行的战斗机为能击中地面上的目标,则投弹的位置是( ) A.在目标的正上方 B.在飞抵目标之前 C.在飞抵目标之后 D.在目标的正上方,但离目标距离近一些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位同学看到某人推不动原来静止的汽车,他说这是因为这辆车惯性太大 B.运动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C.小球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自由下落时,它的惯性就不存在了 D.物体的惯性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5.如图4所示,一个各面均光滑的劈形物体A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呈水平,在其水平面上放一个小球B,劈形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 图4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曲线 D.抛物线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1.假想实验 逻辑推理 2.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3.惯性 无关 质量 质量 质量 思考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标志. 核心知识探究 一、 [要点提炼] 1.维持物体运动 维持物体运动 2.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而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受到摩擦阻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科学猜想 [问题延伸] 1.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2.①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者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如a. ②物体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没变,但大小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如b、c. ③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没变,但方向改变了,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如d. ④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如e. 二、 [问题情境] 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而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要点提炼] 1.(2)加速度 2.(1)①固有属性 ②质量 质量 (2)①不是 ②运动状态 越难 ③无关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②①③④ B 解析 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 例2 D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原来是匀速运动的以原来的速度匀速运动.人向上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因此,在跳起至落地的过程中,人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变式训练1 B [小车表面光滑,因此小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来两个小球与小车有相同速度,当车突然停止运动时,由于惯性,两个小球的速度不变,所以不会相碰.] 例3 BD [牛顿第一定律强调了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的运动规律,也说明了在受力时运动状态的改变,但自然界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A错误;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故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B、D正确.] 变式训练3 ABD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实际的情况是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只要物体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就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是由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惯性来维持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选项B、D正确;C选项中木块最终要停下来的原因是:木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各种摩擦阻力的作用,即木块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不为零所导致的,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效果评估 1.D 2.BCD 3.B 4.D 5.B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问题情境] ①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因受到弹簧力的作用而产生改变. ②平静的湖面上停着两只小船.一只船上的人用船桨用力去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只小船同时从静止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③让学生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让他们体会有何感觉. 分析以上的物理情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以上情况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2.以上事例中,各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作用点位置有何特点?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3.各事例中,力的先后顺序有何特点? 4.各事例中所涉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抵消? [要点提炼]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___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________、同时________、性质________.我们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叫做反作用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________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2.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三个特征、四种性质) 三个特征: (1)等值,即________总是相等的. (2)反向,即________总是相反的. (3)共线,即二者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种性质: (1)异体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同时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______,同时________,同时________. (3)相互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________的、成对出现的. (4)同性性,即二者性质总是________的. 3.作用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其作用效果分别体现在各自的受力物体上,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1.平衡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那么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 (2)特点 ①一对平衡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②一对平衡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 不同点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两个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上 两个力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________一定相同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 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两个力共同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所受合力为零 两个力各有各的____________,故对其中任一物体不能说是合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 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例2 一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为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例3 如图1所示,P、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有( ) 图1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P所受的重力和P对Q的压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Q的支持力 图2 变式训练 如图2所示,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绳悬挂于天花板上,下面四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 B.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C.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 D.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2.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3.在拔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 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 D.质量大于对方 4.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1.作用力 反作用力 2.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 3.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 4.相互作用 产生 消失 性质 5.(1)合力 (2)受力分析 (3)①重力 竖直向下 ②弹力 垂直 ③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平行 思考 不一定随之消失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时另一个力立即消失. 核心知识探究 一、 [问题情境] 1.对弹簧来说,手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对手而言,弹簧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两船事例中,每个小船都可以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这取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同样,学生推桌子时,桌子和学生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 2.手对弹簧的作用力与弹簧对手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彼此作为对方的作用点.弹簧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弹簧的作用力都是由形变引起的,都是弹力.下两例与之相类似. 3.以上事例,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无先后顺序. 4.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要点提炼] 2.相互 依存 存在 相同 不同 二、 2.(1)大小 (2)方向 (1)彼此相互作用 (2)产生 变化 消失 (3)相互 (4)相同 3.不能抵消 三、 2.两个物体 性质 作用效果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D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例2 D [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与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没有关系.] 例3 CD [P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Q对P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Q,它们是一对平衡力;P对Q压力的施力物体是P,受力物体是Q,P所受的重力和P对Q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不是同一性质的力;P对Q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P,受力物体是Q,而Q对P的支持力的受力物体是P,施力物体是Q,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Q对桌面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Q,受力物体是桌面,而桌面对Q的支持力的受力物体是Q,施力物体是桌面,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是C、D.] 变式训练 D [对A、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一对力,它们等大、反向、共线.A球受三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绳对A的拉力F和弹簧对A的拉力F1不是一对平衡力.弹簧对A的拉力F1和弹簧对B的拉力F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也不是一对平衡力,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效果评估 1.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大小相等、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AB [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产生向上的加速度,对运动员受力分析,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压力和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3.B [在拔河比赛中,双方对绳的拉力相等,对获胜有利的是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4.C [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火车静止时惯性大 B.战斗机投入战斗时,必须抛掉副油箱,是要减少惯性,保证其运动的灵活性 C.在绕地球运转的宇宙飞船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因而不存在惯性 D.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大的缘故 解析:选B.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的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抛掉副油箱可以减小质量,故选B. 2.如图所示,物块P与木板Q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Q对物块P的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 ) A.物块P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木板Q的弹力 C.物块P对木板Q的压力 D.地球对木板Q的吸引力 解析:选C.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Q对P的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P对Q的压力. 3.(思维创新题)如图所示,一只盛水的容器固定在一个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拴着一只铁球和一只乒乓球.容器中的水和铁球、乒乓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状况是(以小车为参考系)( ) A.铁球向左,乒乓球向右 B.铁球向右,乒乓球向左 C.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左 D.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右 答案:A 4. 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 A.(M+m)g B.(M+m)g-ma C.(M+m)g+ma D.(M-m)g 解析:选B.对竿上的人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f,有mg-Ff=ma.竿对人有摩擦力,人对竿也有反作用力——摩擦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竿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f,方向向下,支持力FN,Mg+Ff=FN,又因为竿对“底人”的压力和“底人”对竿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N=(M+m)g-ma.二、不定项选择题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太阳系中的行星均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 C.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引力的方向不变 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析:选B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A错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都要受到太阳的引力,且引力方向沿着两个星球的连线指向太阳,B正确,C错误;伽利略理想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正确. 6.2008年9月25日地处西北戈壁荒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号火箭第109次发射,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到太空,并成功完成了中国宇航员第一次太空行走.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起飞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箭尾部向下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 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 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空气,火箭虽然向下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解析:选AD.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力,此动力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在空气中飞行无关,因而B、C选项错误,A项正确;当飞船进入轨道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也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