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伯牙鼓琴》练习题一、集腋成裘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巍巍乎若泰山。C.荡荡乎若流水。D.以为世无足负为鼓琴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善(擅长)哉乎鼓琴B.以为世无足(值得)复为鼓琴者C.汤汤乎若流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方(正在)鼓琴而志在太山B.破琴绝(断绝)弦C.巍巍乎若(倘若)太山D.终身不复(再)鼓琴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时至今日,距2013年中考还有大概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B.他们需要得到鼓励,呵护和照顾。C.第十三届青歌赛,有我市两名歌手加盟的“兄妹组合”夺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D.我渐渐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依旧不放走它。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C.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处于自己直觉的驱使?D.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7.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对联选择最恰当的下联()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下联:A.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B.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C.琳琅满目,经营百样繁华D.小小梨园,上演生且净丑二、含英咀华(10分,每题2分)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善哉乎鼓琴善:善良B.伯牙破琴绝弦绝:断绝C.而志在流水志:心志,情志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值得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0.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太谦虚了,觉得自己弹得还不是很好。C.因为他觉得世上的人都听够了他的琴声了。D.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11.下列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B.(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C.(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像子期一样琴技高的人了。D.(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像伯牙一样琴技高的人了。12.下列选项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善/哉乎鼓琴B.善哉/乎鼓琴C.善哉乎/鼓琴D.善哉乎鼓/琴1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巍巍乎若太山。(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伯牙在泰山和流水之间选择了流水,琴声就像流水。)C.伯牙破琴绝弦。(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战国时期人。B.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高山流水”。C.关于伯牙和新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日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D.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前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B.文中锺子期评价伯牙是一个善良的弹琴者。C.文中的锺子期和伯牙是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D.伯牙破琴绝弦这一感动天地的壮举,表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16..下列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项是()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7.依次填入仿写句“善哉,兮若春雨;善哉,兮若清泉”中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茫茫袅袅B.潇潇汩汩C.依依高高D.涛涛袅袭18.伯牙在文中弹奏的琴曲是()A.《高山流水》B.《阳关三叠》C.《十面埋伏》D.《霸王卸甲》三、他山之石(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19.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1)伯牙善鼓琴善:(2)卒逢暴雨卒:(3)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4)初为霖雨之操操: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3).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2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二)心灵折旧费①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②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③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④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⑤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⑥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⑦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⑧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22.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大哥借车给汉子-嫂子责怪大哥-()-()-大哥想要还钱——大哥创业23.按要求回答问题。(1)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2)“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分析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24.本文题为“心灵折旧费”结合内容说说其含义。25.你认为文中的大哥是怎样的人?答案一、集腋成裘(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巍巍乎若泰山。C.荡荡乎若流水。D.以为世无足负为鼓琴者。导析:AB项中,“泰”应写为“太”;C项中,“荡荡”应写为“汤汤”;D项中,“负”应写为“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A.善(擅长)哉乎鼓琴B.以为世无足(值得)复为鼓琴者C.汤汤乎若流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导析:A“善”的意思是“好”。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方(正在)鼓琴而志在太山B.破琴绝(断绝)弦C.巍巍乎若(倘若)太山D.终身不复(再)鼓琴导析:C“若”的意思是“好像”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时至今日,距2013年中考还有大概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B.他们需要得到鼓励,呵护和照顾。C.第十三届青歌赛,有我市两名歌手加盟的“兄妹组合”夺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D.我渐渐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依旧不放走它。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C.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处于自己直觉的驱使?D.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7.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对联选择最恰当的下联(B)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下联:A.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B.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C.琳琅满目,经营百样繁华D.小小梨园,上演生且净丑二、含英咀华(10分,每题2分)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善哉乎鼓琴善:善良B.伯牙破琴绝弦绝:断绝C.而志在流水志:心志,情志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值得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0.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太谦虚了,觉得自己弹得还不是很好。C.因为他觉得世上的人都听够了他的琴声了。D.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11.下列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A.(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B.(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C.(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像子期一样琴技高的人了。D.(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像伯牙一样琴技高的人了。导析:B该句的主语为“伯牙”,排除A、D项;“无足”的意思是“没有值得”,排除C项。12.下列选项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善/哉乎鼓琴B.善哉/乎鼓琴C.善哉乎/鼓琴D.善哉乎鼓/琴导析:C“善哉乎”为一个短语,“鼓琴”为一个短语。。1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B)A.巍巍乎若太山。(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伯牙在泰山和流水之间选择了流水,琴声就像流水。)C.伯牙破琴绝弦。(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导析:B“少选之间”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儿”;“志在流水”的意思是“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战国时期人。B.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高山流水”。C.关于伯牙和新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日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D.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前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B.文中锺子期评价伯牙是一个善良的弹琴者。C.文中的锺子期和伯牙是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D.伯牙破琴绝弦这一感动天地的壮举,表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16..下列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项是(D)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7.依次填入仿写句“善哉,兮若春雨;善哉,兮若清泉”中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B)A.茫茫袅袅B.潇潇汩汩C.依依高高D.涛涛袅袭18.伯牙在文中弹奏的琴曲是()A.《高山流水》B.《阳关三叠》C.《十面埋伏》D.《霸王卸甲》三、他山之石(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19.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1)伯牙善鼓琴善:善于、擅长(2)卒逢暴雨卒:突然(通“猝”)(3)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放弃(放下,丢开)(4)初为霖雨之操操:放弃(放下,丢开)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他心中十分悲苦,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3).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答案:(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二)心灵折旧费①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②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③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④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⑤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⑥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⑦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⑧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22.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大哥借车给汉子-()-()-()-大哥想要还钱23.按要求回答问题。(1)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2)“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分析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24.本文题为“心灵折旧费”结合内容说说其含义。25.你认为文中的大哥是怎样的人?22.汉子归还车子大哥素要折旧费23.(1)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汉子的困窘,为下文写汉子借车作铺垫。(2)“用”和抢”表示动作的力量、幅度大,写出大哥对嫂子的不满,以及还钱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大哥对索要折旧费的后悔自责。23.“心灵折旧费”的含义: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格打了折扣,让他自责。24为人本性善良,做事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对自己善于反省、知错能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