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中的国共两党及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革命中的国共两党及关系

资源简介

中国革命中的国共两党及关系
●重点关注:
(1)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性质、影响;
(2)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的酝酿、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的原因及其启示。导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大事及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3)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其中国共合作及海峡两岸交流加强是重点。
  ●关注热点:  
①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成因、政策调整、重大事件和成果;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酝酿和正式提出及对港、澳问题成功运用的作用。
③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台湾与祖国关系的演变及国际势力对台湾地位的态度。
④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系。
  总之,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考查主要以积极的、正向的、亲密的合作等考查为主。
  ●知识整合
(一)国民党组织及性质的演变: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创立,宗旨为“驱除鞑虏,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8月由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政治目的是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9年由孙中山在日本集合部分国民党成员成立。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起,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成立,由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而组成,是我国现存的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说明】兴中会是革命团体,还不属于革命政党;1924年以前的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是四大阶级联盟的政党;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中国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二)中华民国政权的演变
  1、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地方革命政权,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912年1月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8.12):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名义上还保持着“共和”体制和中华民国的国号,但实际上是以军权为核心的军阀政府。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4、广州军政府: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以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
  5、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通称“广东国民政府”。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通称“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宁汉合流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6、南京国民政府和重庆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9月“宁汉合流”,确立了革命党和一党专政统治。1928年底“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还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7、汪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由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汉奸傀儡政府。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被撤销。
  8、台湾政权:1949年2月,国民政府迁移到广州,10月至重庆,11月至成都,12月至台北。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行“总统”职权,取代“代总统”李宗仁。从1949~200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历经李宗仁、蒋介石、严家淦(音gan)、蒋经国、李登辉等人的统治。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
  1、对内政策:南京国民政府对内政策的基本立场是一党专制和反共反人民。表现为:
  (1)1927年,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2)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3)蒋介石为巩固独裁统治,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4)从1930~1935年,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围剿”中央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5)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党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6)抗战时期,蒋介石在国统区借口适应抗战的需要,独断专行,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成为中国的大独裁者。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共产党员、抗日群众和民主人士;强化保甲制度,严格控制人民。
  (7)抗战胜利后,革命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破坏政协协议;制造一系列血案;非法召开革命党和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伪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残害民主党派,强令民盟解散。
  2、对外政策:
  (1)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2)在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①1928年,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②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3)对日政策方面,经历了一个由妥协退让到抵抗暴力,再到消极抗日的变化过程。
  (4)抗战胜利后,投靠美帝,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1---1949)
  1、总体特征: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2、表现:
  (1)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对峙到合作
(3)八年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
(4)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到内战
(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及比较
  1、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
  (1)时间:1924.1~1927.7
  (2)原因:①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②必要性: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③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④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3)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③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全破裂。
  (4)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5)重大事件: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黄埔军校建立,国民会议运动等。②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如五卅运动,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等。③促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如两次东征,革命革命政府成立等。④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如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上海解放等。
  (6)参加阶层: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7)破裂原因: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中共对军事工作缺乏重视。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④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⑤共产国际指导失误
  (8)合作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③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9)合作功绩: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扩大了中共的影响。③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2、第二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时间:1937.9~1947.春
  (2)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再次被激发。②中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促成了合作。③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推动。④英美在华利益及国民党统治受到日本威胁。
  (3)过程: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②中共由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③《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中共合作提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促成合作初步形成。④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9月合作正式形成。
  (4)方式:党外合作(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
  (5)重大事件:
(6)参加阶层:全中华民族中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极少数的汉奸卖国贼除外)
(7)破裂原因:①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奉行专制、独裁、反共的政策。
②根本原因是两党政治理念的根本不同。
③日本投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④美国势力介入中国内政(扶蒋反共)。
(8)合作教训:①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最主要的教训。
②群众运动必须有革命武装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
③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中共的成熟领导。
④统治利益是国民政府参加抗战与发动内战的根本原因。
⑤美国支持是取得重大成果的外部原因,也是合作破裂的外因。
(9)合作功绩:①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从1924~1949年,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 “分裂”、 再“合作”、再 “分裂”四个阶段。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3)国共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4)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六)“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1)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2)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1981年1月,叶剑英提出九条对台方针(参见中共历代领导人对台方针)。③1982年1月,邓小平把“九条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伟大构想,成为基本国策。⑤1997、1999年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果。⑥2005年“连宋登陆”,国共两党政治交流获得突破。
2、海峡两岸的对峙与交流
(1)1949年到1978年底,海峡两岸处于长期隔绝、对峙状态。
(2)1979年以后,两岸逐渐和缓,交流得到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到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岛内分裂势力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活动,严重阻碍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3)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连宋登陆”彻底结束了两岸关系因内战造成的人民之间的意识形态隔阂,重新衔接台湾与中国大陆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中国大陆和平发展增加了政治领域包容和解的社会氛围,以及增强了两岸民意遏制岛内“台独”活动的意志和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