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知道与机械能的联系与区别。 知道并能从微观分子角度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知道内能的改变方式是热传递,通过实验理解热传递的条件与方向性,并知道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过程与方法:独学、对学、群学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 问题串层层引导教学。 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通过演示及学生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及热传递现象 教学难点:内能与状态的关系及对热传递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内能的引入 小实验:热水上方放置螺旋形纸条 现象:纸条转动 说明:热水具有能量即内能 二、内能的概念 自学完成: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具有 能 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 能 形变的弹簧具有 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 能 以上两种能量的总和称为 能 以上两种能量的总和称为 能 内能:所有分子动能与所有分子势能的总和。 进一步理解:以下物体有内能吗? 有没有内能为0的物体?有举例没有说明理由。 结论: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过渡:图a b c中物体均有内能,它们大小都相同吗?内能大小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1、内能与温度 (1)观察演示并完成填空 用热水浇封有空气的玻璃广口瓶的上半部分 现象: . 分析:瓶内空气温度 ,内能 。 说明:同一物体温度 越高,它的内能就越 。 (2)微观角度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质量相同的冷水与热水分别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并填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内能与质量 相互讨论:两杯水量不同的冷水内能是否相同?从微观角度解释。 温度相同,即每个分子动能相同。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越多,内能越大。 (过渡:同一物体温度升高/降低,内能增加/减少。可见,温度是内能改变的标志。下面观察分析实验中铜棒内能的变化。) 四、内能改变的方式 热传递是有方向的 小实验:铜棒中的热传递 棉签掉落的原因及次序分析得出内能的传递有方向性 给出定义:热传递及热量概念 得出:热传递是内能改变的一种方式 热传递是有条件的 观察水沸腾实验,分析试管中水不能沸腾的原因得出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差 例举生活中热传递的例子 师举例:温度计测温原理 五、拓展延伸 1、该晶体从t1到t2过程中,下列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有 哪一些?不变的又有哪一些? 如:状态、质量、温度、内能 2、可见,内能还和 有关。 六、小结应用 学生小结学到的知识 完成当堂反馈 《内能 热传递》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前准备】 分子动理论内容填空: 1、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的;分子间 (有/没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缓和/剧烈)。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学填空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具有 能 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 能 形变的弹簧具有 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 能 以上两种能量的总和称为 能 以上两种能量的总和称为 能 任何物体都 内能 活动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用热水浇封有空气的玻璃广口瓶的上半部分 现象: . 分析:瓶内空气温度 ,内能 。 说明:同一物体温度 越高,它的内能就越 。 活动三:观察并填空 这是 现象,且温度越高,扩散地越 ,说明分子运动越 ,分子 能越大,因此物体的内能越 。 活动四:热传递 观察思考一 1、棉签会掉落是因为 。 说明该点铜棒温度 ,内能 。 2、棉签从 到 依次掉落(左/右) 说明铜棒从 到 温度逐渐 , 内能逐渐 。 3、我们发现: 铜棒中内能的传递 (有/无)方向性。 内能总是从它的 处传到 处。 观察思考二: 1、试管内外水的温度有什么关系?试管中的水有没有达到沸点? 2、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什么? 3、可见,热传递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五:拓展延伸 该晶体从t1到t2过程中,下列物理量发生 变化的有哪一些?不变的又有哪一些? 如:状态、质量、温度、内能 2、可见,内能还和 有关。 【当堂反馈】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D.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2、比较下列各组物质内能的大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1 kg 40 ℃水的内能___________1 kg 80 ℃水的内能; (2)1 kg 40 ℃水的内能___________2 kg 40℃水的内能; (3)1 kg 0 ℃水的内能___________1 kg 0 ℃冰的内能.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直到两物体内能相等为止。”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收获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