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仪征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江苏省仪征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测试卷

资源简介

江苏省仪征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
1.(2020七下·仪征期中)结束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A符合题意。
B.隋炀帝并非隋朝开国皇帝,故排除B。
C、D.唐朝推翻的是隋朝的统治,而不是结束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故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题时,学生要区分隋文帝与隋炀帝各自的主要事迹,不要相互混淆。
2.(2020七下·仪征期中)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夺取北周政权,改国号为隋 ② 在位期间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 残酷暴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 589年,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因此,题干中的①④是对隋文帝的表述; 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 ②③是关于隋炀帝的表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是解决这样的排列组合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3.(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明他认识到(  )
A.人民力量的伟大 B.要笼络地方官员
C.要遵循自然规律 D.加强边疆的管理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 A:依据材料中唐太宗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B: 要笼络地方官员 ,说法错误;
C; 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符合题干内容;
D:加强边疆的管理,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防重蹈隋亡的覆辙。做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紧扣题干内容,理解题干所要表达的主要含义。
4.(2020七下·仪征期中)改革创新科举制度,设立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不符合题干内容;
B:唐高宗与设立殿试制度无关,应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影响与评价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5.(2020七下·仪征期中)我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体现出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唐朝前期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包括哪几个(  )
①筒车 ②翻车 ③秧马 ④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故①筒车④曲辕犁题干内容;
②翻车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的汲水工具,制成的提水工具。翻车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不符合题干内容;
③秧马出现于宋代,是一种拔秧工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经济的繁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与改进的相关知识。如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和曲辕犁;宋代的秧马等。
6.(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蕃会盟碑》碑文载文“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藩。”这段文字记述的件事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昭君出塞
C.金城公主入藏 D.宋金和议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吐蕃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A符合题意。
B:昭君出塞是西汉王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干内容;
C:金城公主入藏发生在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不符合题干内容。
D:宋金议和,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贞观十年”、“文成公主入藩”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7.(2020七下·仪征期中)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命名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
A.开明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农业发展 D.频繁的对外交往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题干中的女子“弈棋”、“吹排箫”、“骑马”等内容正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女子的“弈棋”、“吹排箫”、“骑马”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同时,学生应理解和识记盛唐气象的表现——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相关史实。
8.(2020七下·仪征期中)毛泽东曾经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毛主席夸赞玄奘法师是因为(  )
A.历尽艰辛交好印度 B.学习外国优良文化
C.行走万里精神可嘉 D.传播中国儒家学说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A:历尽艰辛交好印度,说法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C: 行走万里精神可嘉,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D: 传播中国儒家学说,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
9.(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因此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及制度。A项符合题意;
B:传播日本文化,不符合史实;
C: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D:求取佛经经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义不断。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起义是(  )
A.史思明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禄山起义 D.朱温起义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选项B符合题干内容;A、C两项指的是“安史之乱”,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中朱温于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黄巢起义的背景、大致经过、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1.(2020七下·仪征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2.(2020七下·仪征期中)《百家姓》是一本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于北宋初年成书,文章开篇为“赵钱孙李”,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把“赵”姓排在首位的主要原因是(  )
A.赵姓人口最多 B.赵姓起源很早
C.编者姓赵 D.宋代皇帝姓赵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显示了“赵”姓的高贵,权位很高排在统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故选D。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于北宋初年成书”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3.(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不受任何制约 B.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C.宋代谏官受到宰相制约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A.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可见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排除A。
B依据题干“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正确。
C.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应是向皇帝负责,排除C。
D.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关键是要能读懂题干内容。
14.(2020七下·仪征期中)一场盟约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120年的和平。这场盟约是(  )
A.宋夏合议 B.澶渊之盟 C.海上之盟 D.宋金合议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和战的有关知识。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宋辽军事冲突”,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答案:A说的是宋夏;C海上之盟说的是宋金之间的盟约;D说的是宋金合议。
15.(2020七下·仪征期中)公元11世纪中期,西夏政权建立。建立该政权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汉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A: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B:汉族建立的是宋朝,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D: 吐蕃族是藏族的祖先 ,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党项族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等相关史实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6.(2020七下·仪征期中)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南宋-赵构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由以上内容可排除含③⑤的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对峙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这些少数民族所处的方位、各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的战与和等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2020七下·仪征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炀帝下江南 B.唐末安史之乱
C.北宋与辽对峙 D.南宋偏安江南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建立后,先灭辽,后于1127年灭掉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岳飞被害后,1141 年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本题的诗句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干内容;选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的“杭州”、“汴州”是重要的答题提示。汴州、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诗歌表面是说杭州美丽的景象,但实际上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苟安生活,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过着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18.(2020七下·仪征期中)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开封运送的粮食六百万石。当时人们如何描述这一经济现象(  )
A.“苏湖熟,天下足” B.“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C.“一半胡汉似汉家” D.“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A项符合题干内容;
B:“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指的是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的萧条景象,故排除。
C:“一半胡汉似汉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故排除;
D:“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是隋朝出现的情景,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试题看似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题干中的“北宋时期”、“淮南”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9.(2020七下·仪征期中)《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
A.统一货币为铁钱 B.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C.发明了活字印刷 D.蜀地不服中央管理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统一货币为铁钱,说法错误,当时铁钱和铜钱混用;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此项符合题干内容;
C:发明了活字印刷,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D:蜀地不服中央管理,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信息“蜀人”,蜀即是指四川;“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私为券”说明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北宋前期,为了便于商品交易,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0.(2020七下·仪征期中)“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此判断当时(  )
A.造船技术落后 B.农业繁荣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造船技术落后,说法错误;
B:农业繁荣,与题干无关;
C: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南宋时,江南地区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所以通过研究“南海一号”我们能够获得的直接信息是宋代 海外贸易的发达。
D:文化昌盛,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1.(2020七下·仪征期中)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处于分裂状态,许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蒙古草原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结束这一分裂状态,统一草原的人物是(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耶律阿保机 D.元昊
【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时,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故使得蒙古草原结束这一局面的人物是铁木真。
C: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是辽政权的建立者,排除;
D:元昊是党项族的首领,是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2世纪”、“蒙古草原”、“统一草原”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2.(2020七下·仪征期中)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B: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大都是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实现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D: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理解和识记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元朝和清朝,但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
23.(2020七下·仪征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宋朝设立市舶司
C.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D.元朝设立宣政院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不符合题干内容;
B:宋朝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 统治者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此项符合题干内容;
D: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关台湾的问题是试卷中常见的一类题,学生应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有关台湾问题的相关史实总结在一起去识记,效果会更好。
24.(2020七下·仪征期中)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的融合。做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史实才是解题的关键。
25.(2020七下·仪征期中)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推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民族文明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 A: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的主题;
B:统一国家的建立 ,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C: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坚持抗金,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有很强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此类题难度较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9题9分)
26.(2020七下·仪征期中)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国家的变迁在这座城市刻下了太多的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条大动脉破天荒地逆流而动,串起东西走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南北方交通的动脉,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保证,恩泽后世,同时也使嵌于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扬州历史》
材料二 2016年5月12日上午,新鉴真大师像(下图)在扬州文峰寺举行开光仪式,并从扬州古运河东渡码头出发,东渡扶桑,担当中日友好使者。
——摘自腾讯新闻《扬州新鉴真大师像东渡扶桑》
材料三 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随着东南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市舶司等机构的据点向南转移,扬州失去了通海的机会……随之失去了以往经济重心的地位。
——《宋代扬州的政区变动与经济衰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动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并简述其对扬州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所生活的朝代,简析其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扬州经济衰落于何时,衰落的历史大背景又是什么?
【答案】(1)大动脉:隋朝大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影响: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2)朝代:唐.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科技文化,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时间:宋代.背景: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扬州也因得水利而繁华。
(2)本题考查的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药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本题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随着东南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市舶司等机构的据点向南转移,扬州失去了通海的机会……随之失去了以往经济重心的地位。
故答案为:(1)大动脉:隋朝大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影响: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2) 朝代:唐.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科技文化,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时间:宋代.;背景: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
【点评】本题以“ 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国家的变迁在这座城市刻下了太多的印记。 ”为主线,考查了与扬州相关的隋朝大运河、鉴真东渡、经济重心南移等有关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27.(2020七下·仪征期中)很多古代的诗歌和谚语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节选自杜甫《忆昔》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节选自岳飞《满江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个著名的盛世?缔造这一盛世的君主是谁?这一盛世被哪一场动乱终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靖康耻”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匈奴”指哪一个民族?想一想,历代百姓为什么如此的尊崇岳飞?
【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 君主:唐玄宗 动乱:安史之乱
(2)政策:重文轻武原因: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事件: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民族:女真.原因:精忠报国,爱护百姓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重文轻武的政策;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述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即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和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表达了岳飞精忠报国,爱护百姓的崇高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 (1) 盛世:开元盛世 君主:唐玄宗 动乱:安史之乱;
(2) 政策:重文轻武原因: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3) 事件: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民族:女真.原因:精忠报国,爱护百姓 ;
【点评】本题以古代的诗歌和谚语为依托,考查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靖康之变及岳飞抗金等有关知识。所设置的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8.(2020七下·仪征期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故常与知州争权。
——《宋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一说科举的“创新之处”和“最大合理性”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为控制地方财赋宋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西藏地区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采取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变革的历史给我们今天国家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1)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相对公平(机会均等)。
(2)目的:分知州权力(限制知州或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官职:转运使。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把中央集权加强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原因:疆域辽阔。
(4)启示: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可知,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中央还设置了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
故答案为: (1)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相对公平(机会均等)。
(2)目的:分知州权力(限制知州或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官职:转运使。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把中央集权加强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 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原因:疆域辽阔。
(4) 启示: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为主线,考查了科举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统治等有关知识。所设问题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 / 1江苏省仪征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
1.(2020七下·仪征期中)结束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2020七下·仪征期中)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夺取北周政权,改国号为隋 ② 在位期间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 残酷暴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 589年,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明他认识到(  )
A.人民力量的伟大 B.要笼络地方官员
C.要遵循自然规律 D.加强边疆的管理
4.(2020七下·仪征期中)改革创新科举制度,设立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2020七下·仪征期中)我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体现出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唐朝前期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包括哪几个(  )
①筒车 ②翻车 ③秧马 ④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6.(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蕃会盟碑》碑文载文“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藩。”这段文字记述的件事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昭君出塞
C.金城公主入藏 D.宋金和议
7.(2020七下·仪征期中)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命名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
A.开明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农业发展 D.频繁的对外交往
8.(2020七下·仪征期中)毛泽东曾经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毛主席夸赞玄奘法师是因为(  )
A.历尽艰辛交好印度 B.学习外国优良文化
C.行走万里精神可嘉 D.传播中国儒家学说
9.(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10.(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义不断。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起义是(  )
A.史思明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禄山起义 D.朱温起义
11.(2020七下·仪征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12.(2020七下·仪征期中)《百家姓》是一本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于北宋初年成书,文章开篇为“赵钱孙李”,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把“赵”姓排在首位的主要原因是(  )
A.赵姓人口最多 B.赵姓起源很早
C.编者姓赵 D.宋代皇帝姓赵
13.(2020七下·仪征期中)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不受任何制约 B.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C.宋代谏官受到宰相制约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14.(2020七下·仪征期中)一场盟约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120年的和平。这场盟约是(  )
A.宋夏合议 B.澶渊之盟 C.海上之盟 D.宋金合议
15.(2020七下·仪征期中)公元11世纪中期,西夏政权建立。建立该政权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汉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16.(2020七下·仪征期中)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南宋-赵构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7.(2020七下·仪征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炀帝下江南 B.唐末安史之乱
C.北宋与辽对峙 D.南宋偏安江南
18.(2020七下·仪征期中)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开封运送的粮食六百万石。当时人们如何描述这一经济现象(  )
A.“苏湖熟,天下足” B.“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C.“一半胡汉似汉家” D.“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19.(2020七下·仪征期中)《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
A.统一货币为铁钱 B.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C.发明了活字印刷 D.蜀地不服中央管理
20.(2020七下·仪征期中)“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此判断当时(  )
A.造船技术落后 B.农业繁荣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21.(2020七下·仪征期中)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处于分裂状态,许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蒙古草原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结束这一分裂状态,统一草原的人物是(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耶律阿保机 D.元昊
22.(2020七下·仪征期中)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3.(2020七下·仪征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宋朝设立市舶司
C.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D.元朝设立宣政院
24.(2020七下·仪征期中)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25.(2020七下·仪征期中)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推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民族文明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开放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9题9分)
26.(2020七下·仪征期中)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国家的变迁在这座城市刻下了太多的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条大动脉破天荒地逆流而动,串起东西走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南北方交通的动脉,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保证,恩泽后世,同时也使嵌于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扬州历史》
材料二 2016年5月12日上午,新鉴真大师像(下图)在扬州文峰寺举行开光仪式,并从扬州古运河东渡码头出发,东渡扶桑,担当中日友好使者。
——摘自腾讯新闻《扬州新鉴真大师像东渡扶桑》
材料三 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随着东南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市舶司等机构的据点向南转移,扬州失去了通海的机会……随之失去了以往经济重心的地位。
——《宋代扬州的政区变动与经济衰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动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并简述其对扬州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所生活的朝代,简析其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扬州经济衰落于何时,衰落的历史大背景又是什么?
27.(2020七下·仪征期中)很多古代的诗歌和谚语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节选自杜甫《忆昔》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节选自岳飞《满江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个著名的盛世?缔造这一盛世的君主是谁?这一盛世被哪一场动乱终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靖康耻”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匈奴”指哪一个民族?想一想,历代百姓为什么如此的尊崇岳飞?
28.(2020七下·仪征期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故常与知州争权。
——《宋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一说科举的“创新之处”和“最大合理性”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为控制地方财赋宋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西藏地区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采取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变革的历史给我们今天国家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A符合题意。
B.隋炀帝并非隋朝开国皇帝,故排除B。
C、D.唐朝推翻的是隋朝的统治,而不是结束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故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题时,学生要区分隋文帝与隋炀帝各自的主要事迹,不要相互混淆。
2.【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因此,题干中的①④是对隋文帝的表述; 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 ②③是关于隋炀帝的表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是解决这样的排列组合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3.【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 A:依据材料中唐太宗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B: 要笼络地方官员 ,说法错误;
C; 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符合题干内容;
D:加强边疆的管理,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防重蹈隋亡的覆辙。做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紧扣题干内容,理解题干所要表达的主要含义。
4.【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不符合题干内容;
B:唐高宗与设立殿试制度无关,应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影响与评价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5.【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故①筒车④曲辕犁题干内容;
②翻车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的汲水工具,制成的提水工具。翻车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不符合题干内容;
③秧马出现于宋代,是一种拔秧工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经济的繁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与改进的相关知识。如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和曲辕犁;宋代的秧马等。
6.【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吐蕃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A符合题意。
B:昭君出塞是西汉王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干内容;
C:金城公主入藏发生在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不符合题干内容。
D:宋金议和,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贞观十年”、“文成公主入藩”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7.【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题干中的女子“弈棋”、“吹排箫”、“骑马”等内容正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女子的“弈棋”、“吹排箫”、“骑马”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同时,学生应理解和识记盛唐气象的表现——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A:历尽艰辛交好印度,说法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C: 行走万里精神可嘉,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D: 传播中国儒家学说,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
9.【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因此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及制度。A项符合题意;
B:传播日本文化,不符合史实;
C: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
D:求取佛经经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选项B符合题干内容;A、C两项指的是“安史之乱”,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中朱温于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黄巢起义的背景、大致经过、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2.【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显示了“赵”姓的高贵,权位很高排在统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故选D。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于北宋初年成书”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3.【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A.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可见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排除A。
B依据题干“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正确。
C.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应是向皇帝负责,排除C。
D.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关键是要能读懂题干内容。
14.【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和战的有关知识。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宋辽军事冲突”,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答案:A说的是宋夏;C海上之盟说的是宋金之间的盟约;D说的是宋金合议。
15.【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A: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B:汉族建立的是宋朝,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D: 吐蕃族是藏族的祖先 ,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党项族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等相关史实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6.【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由以上内容可排除含③⑤的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对峙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这些少数民族所处的方位、各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的战与和等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建立后,先灭辽,后于1127年灭掉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岳飞被害后,1141 年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本题的诗句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干内容;选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的“杭州”、“汴州”是重要的答题提示。汴州、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诗歌表面是说杭州美丽的景象,但实际上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苟安生活,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过着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1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A项符合题干内容;
B:“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指的是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的萧条景象,故排除。
C:“一半胡汉似汉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故排除;
D:“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是隋朝出现的情景,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试题看似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题干中的“北宋时期”、“淮南”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9.【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统一货币为铁钱,说法错误,当时铁钱和铜钱混用;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此项符合题干内容;
C:发明了活字印刷,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D:蜀地不服中央管理,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信息“蜀人”,蜀即是指四川;“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私为券”说明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北宋前期,为了便于商品交易,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0.【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造船技术落后,说法错误;
B:农业繁荣,与题干无关;
C: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南宋时,江南地区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所以通过研究“南海一号”我们能够获得的直接信息是宋代 海外贸易的发达。
D:文化昌盛,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1.【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时,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故使得蒙古草原结束这一局面的人物是铁木真。
C: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是辽政权的建立者,排除;
D:元昊是党项族的首领,是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2世纪”、“蒙古草原”、“统一草原”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2.【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B: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大都是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实现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D: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此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理解和识记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元朝和清朝,但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
23.【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不符合题干内容;
B:宋朝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不符合题干内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 统治者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此项符合题干内容;
D: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关台湾的问题是试卷中常见的一类题,学生应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有关台湾问题的相关史实总结在一起去识记,效果会更好。
24.【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和民族的融合。做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史实才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 A: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的主题;
B:统一国家的建立 ,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C: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坚持抗金,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有很强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此类题难度较大。
26.【答案】(1)大动脉:隋朝大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影响: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2)朝代:唐.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科技文化,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时间:宋代.背景: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扬州也因得水利而繁华。
(2)本题考查的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药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本题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随着东南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市舶司等机构的据点向南转移,扬州失去了通海的机会……随之失去了以往经济重心的地位。
故答案为:(1)大动脉:隋朝大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影响: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扬州得水利而繁华。
(2) 朝代:唐.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科技文化,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时间:宋代.;背景: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
【点评】本题以“ 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国家的变迁在这座城市刻下了太多的印记。 ”为主线,考查了与扬州相关的隋朝大运河、鉴真东渡、经济重心南移等有关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27.【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 君主:唐玄宗 动乱:安史之乱
(2)政策:重文轻武原因: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事件: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民族:女真.原因:精忠报国,爱护百姓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重文轻武的政策;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述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即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和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表达了岳飞精忠报国,爱护百姓的崇高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 (1) 盛世:开元盛世 君主:唐玄宗 动乱:安史之乱;
(2) 政策:重文轻武原因: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3) 事件: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民族:女真.原因:精忠报国,爱护百姓 ;
【点评】本题以古代的诗歌和谚语为依托,考查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靖康之变及岳飞抗金等有关知识。所设置的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1)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相对公平(机会均等)。
(2)目的:分知州权力(限制知州或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官职:转运使。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把中央集权加强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原因:疆域辽阔。
(4)启示: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可知,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中央还设置了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
故答案为: (1)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相对公平(机会均等)。
(2)目的:分知州权力(限制知州或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官职:转运使。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把中央集权加强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 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原因:疆域辽阔。
(4) 启示: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为主线,考查了科举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统治等有关知识。所设问题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