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77290010922000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识理学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格与个人意志、性格塑造的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2、让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词、元曲、宋元绘画等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3、通过了解辽宋夏金的文化发展成就,感悟当时的中华文化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儒学的复兴 难点:多角度认识宋元科技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程概况: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基本定位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的思路指向聚集在学生的如何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学生在认识历史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发展。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国文明史上又一高峰。本课以两宋文化为主,对元朝也有一定涉及。少数民族文字是统编教材新增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共同构筑起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大厦。 二、儒学的复兴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特别指出: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 4.内容 (1)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 (3)认识论:“格物致知”。 5.影响 ①积极影响: (1)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理学思想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②消极影响: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答案范围仅限于《四书集注》,从而严重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温馨提示】儒学的复兴是本课的重点,北宋儒学的复兴不仅仅是儒学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教育、科举、文学、艺术、甚至科技等方面都有儒学复兴的烙印。在教学中建议以儒学复兴为基点,加强历史事件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克服历史事实的碎片化现象,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史实的通透理解。 三、文学艺术 1.宋词 ①原因: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词本身便于抒发感情。 ②派别: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①特点:包括散曲和杂剧,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意义: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③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 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温馨提示】宋词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元曲的形式更加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四、科技 1.宋朝 ①北宋工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 ③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和记载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 (1)郭守敬:制作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2)王祯:编撰的《农书》汇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温馨提示】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五、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元朝 (1)《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2)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温馨提示】1、少数民族不都是模仿汉族文字创制本民族文字,辽夏金文字是模仿汉族文字,蒙古文字主要借鉴畏兀儿文字和藏文字母。 2、教学中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一是利用契丹、党项、女真的文字图片理解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二是利用教材对《元朝秘史》的介绍,认识少数民族文字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三是提出教学延伸问题:为什么八思巴文字在元朝难以推广? 【知识拓展】 1、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名家论史】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历史解释】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2、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教后反思】 建议教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文化类别及关联问题进行整合。 首先,从文化类别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归纳文化成就。 其次,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特色。 再次,联系第9、10、11课相关内容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和世界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